何不抢占北邙山,先毁其水坝?!
他忽然望向北方山岭,眼中闪过一丝希冀。
李儒颓然摇头:
以曹营谋士之周密,
必在北邙要道设伏。
敌据险以守,以逸待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帐内陷入死寂。
董卓想起当年征战羌族时,即便装备简陋的羌人据守高地,也能让西凉精兵付出五倍伤亡。
大势......
已去矣,主公。
跪坐在地的李儒喉头滚动,萎靡如败羽之禽,
首次尝到智计被全面碾压的苦涩。
胡说八道!
本相尚有四万雄师!
坐拥金山银海!
曹操不过万余新卒!
我西凉铁骑足以以一敌五!
瀍河之水难道真能翻天?!
况且这些都只是你的臆测——
说不定曹操根本没在瀍河筑坝?!
若是确有其事呢?李儒猛然抬头,
当主公追过瀍河,曹军决堤截断我军,
士气崩溃之际,
您率着残部——可能是三千,或是五千,乃至万人,
真有把握歼灭曹操吗?
别忘了,瀍河西岸还矗立着函谷关!
曹军只需结阵且战且退,
凭险据守......
你率领的兵马或许三千,或许五千,或许上万。
当真能从曹操手里夺下函谷关吗?!
李儒低垂着头盯着地图,继续道:
况且,主公可曾记得。
我们后方还有关东联军,一直尾随在后?
他们虽遭重创不敢冒进,但沿途摸清情况后,稳步推进还是敢的。
曹操既敢在此设伏,难道不会通知袁绍等人前后夹击?
届时曹操据守函谷,关东联军从后包抄。
我们......
李儒突然收声,长长叹息。
董卓闻言再度惊惧,沉默不语。
确实,过了瀍河再行三十里,便是函谷关。
若曹操那一万人占据函谷,当真固若金汤!
西凉军此番未带任何攻城器具。
而后方的关东联军,少说也有十万之众。
若曹操且战且退,固守函谷。
关东联军再与曹操形成合围之势。
那他董卓,插翅难逃!
可恨!
可恨!!!
此刻董卓终于想通其中关窍。
失败的恐惧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彻底吞噬。
一时间竟手足无措,最终颓然跌坐于地。
想我董仲颍一世英明。
到头来。
竟要。
竟要丧命于曹操这等鼠辈之手。
董卓茫然望向邙山,又看向曹军方向,悲愤交加。
早知今日,当初就该除掉此人!
不,该将关东那群鼠辈尽数诛灭,
灭其九族!
不,十族!
李儒仍保持着跪坐姿势,默不作声。
事到如今,说这些又有何用?
世上哪有后悔药可买。
义父,我军已整装待发,随时可以出击!
吕布拉开大步走来,未至跟前便高声喊道。
儿今日定要斩下曹贼首级,献与义父!
然而走近却发现董卓与李儒神色萎靡。
不由暗自吃惊:义父这是怎么了?
且慢,主公!
吕布循声望去,只见李儒猛然拍地而起,气色似乎好转了些。
我明白了!李儒挺直身子,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主公试想,曹操既已兵临邙山,为何不直奔函谷据守阻击我们?
“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既用火攻,又设埋伏,最后还决堤放水?这样不仅损兵折将,还要冒极大风险。
他们究竟有何企图?!”
水攻?”吕布一脸茫然地抓了抓脑袋。
董卓对身旁困惑的吕布视若无睹,紧锁眉头抬头望向李儒。
他们真正的意图,就是要避开与关东联军合作,单凭一己之力将我们彻底歼灭!
否则,最优策略本该是固守函谷关,等待关东联军前来会合。
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
想要独占战功,并将我们的财物尽数收入囊中。
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与我们拼个你死我活的决心。
李儒分析至此,脸色终于好转了些。
他眼珠转动,略作思忖后直视董卓:
主公,现在必须当机立断了!
舍弃部分财物和兵力,只携带必要粮草。
派一万人马驱赶役夫和徒隶前往邙山!
这是为何?董卓不解地问。
李儒一声,激动地说道:
主公请想,曹军为何需要这场大水?
因为即便借助水攻,他们也没有十足把握能全歼我军。
他们原本打算佯装败退,让我们识不破其水攻之计。
故意放我们部分人马渡过瀍河后,再决堤将我军一分为二......
待我军阵脚大乱,先解决瀍河以西的部队。
等上游蓄水排尽,水位下降后再东进攻打我军东侧人马。
所以,关键是要阻止曹操退到瀍河以东!
只要迫使曹操留在东岸。
他们那一两万新兵,绝不敢与我军四万精锐正面交锋。
董卓突然感到困惑:
可这样僵持下去,他们不敢下山,我们也不敢上山或渡河。
等到明日或后日关东联军赶到。
我们照样难逃败局!
李儒连忙解释:主公,方才不是已经分析过了吗?
曹操放弃镇守函谷关,正说明他不愿与关东诸侯分享战果。
只要我们留部分人马和财物在东岸牵制曹操主力。
他必然会放我们部分人安全撤离的!
“除非,曹操当真毫无私念!
“除非,他甘愿替他人图谋,也要将我们赶尽杀绝!
“不然,他必定会放我们部分人马渡过瀍河!
“困兽犹斗,曹操岂能不知?
“若我们当真退无可退,又怎会不与他拼命?
“他难道情愿损兵折将,也要死守此地,等关东联军前来合围?
“他就这么执着于取我们性命?
“不可能。
“正因他未据函谷关,
“便说明他既不愿死战,也不想与关东诸侯分功。
“一旦曹操察觉我们识破了他的水攻之计,
“他必然会放我们部分人离开。
“只为将留在瀍河以东的人马物资尽数吞下。
“至于他们能吞多少,就不是我们能预料的了。”
董卓理了理思绪,无奈颔首,随即又自嘲一笑。
点头,是因眼下至少有了活路。
自嘲,却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线生机竟是曹操主动给的。
幸而天下人皆心怀鬼胎,
否则他董卓今日恐怕真要葬身于此。
李儒遥望邙山,蓦然长叹。
“阴谋,阳谋……
“此人当真是不世之才。
“南北两路伏兵,火攻之计,竟皆是虚招。
“谁能想到,这虚招背后还藏着一记致命的水攻杀招?
“即便我们看破此计,亦无计可施。”
“……
“阴谋未被瓦解,只是化作了阳谋。
“我们若要活命,便不得不舍卒保车,
“不得不留下一部分人硬接他的水攻。
“我甚至怀疑——他是否本就不惧我们识破?
“是否早已料到我们可能看穿他的水攻之策?”
董卓见李儒神情恍惚,心头一凛,但随即摇头苦笑:
“若真如此,岂非能未卜先知?
“世上怎会有这般人物?
“但愿他在得知计谋被识破后,会选择最有利的做法。
“否则若曹操当真昏了头,宁可替他人作嫁衣,
“我们便真的插翅难逃,唯有死路一条。”
“义父!军师!
“你们在说什么?!”
吕布听得茫然,满脸疑惑。
一刻钟后,西凉军整顿完毕,向邙山方向进发。
官道上的火势渐弱。
曹纯策马禀报西凉军动向,曹操听罢先是一怔,继而扼腕叹息:
李儒真乃奇才。
竟能识破我军水攻之计。
果然如太阿预案三所料,做出了最佳选择。
传令全军,回防邙山大坝。
曹军距瀍河大坝更近,不惧董卓抢得先机。
然曹操回师途中,神色郁郁。
原本有万全之策可全歼董卓,
他却选择豪赌——
既要灭董卓,又要独吞战果。
** 已败,董卓得以脱身。
虽心有不甘,却无悔意。
诛董卓之念虽切,
终被理智所制。
不选必杀之策,不与诸侯分利,
皆因他已然明悟:
杀董卓未必能定乱世。
董卓不过乱世引信,
如今烈火已燃,
熄灭引信于事无补。
不如借其余焰,
将这乱世之火燃得更旺!
待烈火焚尽世间污浊,
自会有甘霖涤荡乾坤!
太阿所言极是:乱世已至,正在当下。
吾已身处大汉二百年未有之变局。
欲立于此大变局,唯实力为重。
若无实力,空谈忠汉何益?
待袁绍袁术之流篡汉,又向谁效忠?
当此时节,兵马钱粮方为根本。
若选必杀之策,纵有险关可守,也难挡董卓困兽之斗。
待关东诸侯合围,战果反被他人所夺。
损己利人,岂智者所为?
曹操暗自思忖。
目睹诸侯们各怀异心的局面后,曹操早已褪去初到酸枣会盟时的稚嫩。他勒住缰绳,远眺长安方向,又回望黑云压城的洛阳,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休教天下人负我。
邙山之巅,陈渡俯瞰四方战局。西凉铁骑与曹家军正如潮水般涌向邙山与瀍河大坝。他轻抚长须,暗自赞叹:李儒果真不负谋士之名,竟能在绝境中为董卓谋得一线生机。
早在布局之时,陈渡便为曹操备下三重计策:
上策借水势强攻。趁其不备决堤瀍河,先灭河西之敌。然此计有瑕——董卓残部可速聚河东,曹军唯有退守函谷关待援。虽终能诛灭董卓,却要与诸侯分功,且自损颇重。
中策虚虚实实。先以火攻疲敌,待其不备再行水攻。此计若成,既可全歼西凉军,又能独揽战功。曹操择此险招,赌的正是李儒难破水攻玄机。
下策应对变数。倘若李儒识破水攻,必引军北上邙山。如此西凉军可牵制曹军主力于河东,董卓亲率精锐渡河西逃。届时曹军恐难兼顾——若不放水,难敌西凉残部;若放水,又恐河东兵力不足制敌。
陈渡望着洛阳冲天火光,不禁莞尔。于曹操而言,纵使依上策诛杀董卓,与诸侯共享功劳又有何益?乱世棋局,终究要靠自己落子。
这是陈渡不愿见到的局面。
董卓身亡后,圣上依旧能牢牢控制李傕、郭汜二将。关东群雄仍会陷入割据混战。对曹操而言,根本捞不到什么实际利益。
所谓诛杀 ** 的虚名?在缺乏实力支撑时,这种名声毫无价值。
只要曹操选择第二套方略,无论最终成功与否,即便转为第三预案,对他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要么独占董卓从洛阳搜刮的九成财货,要么吞下绝大部分战利品。总之绝不让各路诸侯分一杯羹。
这三重考验实则是陈渡为曹操设下的试金石。若曹操能作出正确抉择,便证明他具备了问鼎中原的资格,更展现出雄主应有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