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今日公孙瓒刚率部洗劫涿郡。
若非刘备在公孙瓒帐下任职又薄有颜面,恐怕连涿郡刘氏、张氏宗族亦难幸免。
涿县的风评已彻底崩塌,缘由世人皆知——刘备投效公孙瓒帐下。
一名自涿县逃来的乡党带来这消息,三兄弟借酒浇愁,醉得不省人事。
酒瓮爆裂的巨响惊醒了刘备。
抬眼望去,关羽正攥着碎裂的陶片。这位素来面若重枣的汉子,此刻满面涨红如血。
大哥!某不干了!
声浪震得军帐簌簌发抖,梁上尘土簌簌飘落。
刘备眼眶骤红。
关羽虎目含泪:当日大哥立誓要 ** 汉室!可瞧瞧咱们如今在做什么?公孙瓒分明是 ** !我等岂非正在助纣为虐?
帐内死寂。
张飞铜铃般的眼珠瞪得滚圆,突然左右开弓拽住两位兄长,冲着刘备耳畔炸雷般吼道:二哥说得在理!再跟公孙瓒厮混,大哥的仁德之名就要毁尽了!不如反 ** !
混账!刘备拍案踉跄起身,难不成要学吕布那三姓家奴?
张飞梗着脖子顶回去:公孙瓒算哪门子主公?大哥这平原相真是他表奏的?他配吗?这官职分明是大司马所赐!
刘备怔住。
确实,公孙瓒区区奋武将军,本无拜官之权。青冀兖三州刺史乃至他的平原相,俱是僭越之举。他心知肚明这是违制,更清楚公孙瓒对刘虞包藏祸心。奈何寒门出身,面对两千石官印的 ** ,终究没能......
毕竟未曾举孝廉,按律根本无资格出任太守。若由刘虞举荐,断不可能让他执掌这等要职。自接过平原相印绶那刻起,公孙瓒便成了他的举主。
公孙瓒虽然恶行累累,但依照汉朝的官场默契,只要他不 ** ,刘备就不能背弃旧主。否则便会声名狼藉,为世人所不齿。公孙瓒确实未行谋逆之举,只是鱼肉乡里,尚未逾越臣子本分。刘备只能规劝或请辞,断不能倒戈相向。
兄长与大司马同属皇家血脉,却眼睁睁看着大司马遭公孙瓒折辱至此。要我说,大司马落到这般田地,兄长难辞其咎!关羽猛然醒悟般厉声喝道,试图点醒刘备。
刘备哑口无言。他明知公孙瓒恶贯满盈,却念及对方举荐之恩,更顾忌世人对其背叛举主的评价。在另一个时空,刘备直到公孙瓒诛杀刘虞后才离开。但事实上,二人嫌隙早已显露,公孙瓒更是在幽州烧杀掳掠多时。彼时的刘备仍以公孙瓒所表荐的平原相身份助其攻掠青州,足见其建功立业的野心有时会压过仁义之心。
他确有仁德之心,树立仁厚形象以聚拢人心也无可厚非。但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单靠仁义远远不够。
此刻刘备进退维谷:无论是本心驱使,还是维持仁德形象,都不能再与公孙瓒为伍。但主动背主又万万不可。归隐山林?他岂能甘心!胸中鸿鹄之志尚未施展。
今日张飞、关羽为他指明一条看似可行的出路——投效大司马刘虞。其实这个念头他早已辗转思量多次。毕竟任命他为平原相的奏表上盖的是刘虞印信,刘虞才是他名义上的举主。可正如关羽所言,刘虞沦落至此,他确实负有责任。刘虞岂会重用他?
更令他踌躇的是:刘虞真有击败公孙瓒的实力吗?若不能,刘虞或许可保性命,但他这个投诚者必死无疑,还要背负朝秦暮楚的骂名。刘虞近乎迂腐的仁德形象和怯懦表现,让素来机敏的刘备不敢贸然投靠。
主公,营外有位故人求见!心腹侍卫突然在帐外禀报。
深夜访客
刘备正在帐中议事,忽听外面传来通报声。关羽、张飞对视一眼,都露出疑惑的神色。
这么晚还有人来访?关羽皱眉道。
刘备放下手中竹简,思忖道:说是我的故交......
他虽交友广泛,却想不出谁会在这般时辰前来拜会。
请进来。刘备吩咐道。
不多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帐中。刘备看清来人,顿时起身相迎。
子经!
来人正是牵招。刘备上前握住他的手臂,显得格外激动。两人年少时曾是至交,情同手足。在结识关、张前,牵招可说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但此刻令刘备振奋的并非故人重逢。随着岁月流逝,少年时的情谊早已不如从前。真正让他心头一热的是牵招如今的身份——袁绍帐下的冀州从事。
刘备在战场上与牵招数度相遇,甚至双方麾下还有过小 ** 。如今牵招深夜来访,绝非个人行为。
这意味着,袁绍要与他联络!
出身寒微的刘备从未想过能攀上这样的高枝。年轻时在洛阳,他为求仕进,不惜改变本性,学着贵族子弟的做派,花费大量钱财结交权贵。可即便倾尽所有,到头来也不过结识了都尉毋丘毅这等人物。
而如今,四世三公的袁本初,竟然主动派人与他联络!
【袁冀州还知道世上有我刘备这号人物?】
这个念头闪过脑海时,刘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仿佛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跻身上流社会的大门就此敞开。
玄德,我家主公冀州牧有意联合刘虞,先合力剿灭公孙瓒。待除掉公孙氏后,我家主公便可与刘虞合并幽冀二州兵马,共同抵御占据青徐的曹贼。
刘备眼底闪过一丝喜色,却故作迟疑道:
袁本初这是要离间公孙将军与刘虞,挑起幽州内乱。我乃幽州人士,现为公孙将军部下,袁公派子经来寻我说这等事,怕是所托非人吧?
牵招朗声笑道:公孙瓒穷兵黩武,祸乱乡里,幽州百姓深受其害。若袁公真能助刘虞除此祸害,实乃万民之福。
至于为何要找玄德,一来袁公素知你仁德,必会为苍生着想;二来刘虞虽仁厚却不通军务。
袁公担心即便刘虞愿合力讨伐,也未必能成事。故特请玄德相助,既是为刘虞分忧,更是为天下苍生。
关羽、张飞听得双目圆睁,酒意全消。他们早对公孙瓒 ** 深恶痛绝,如今袁绍竟主动示好——只要大哥应允,便能名正言顺转投刘虞麾下。
更妙的是,刘备的平原相本就是刘虞任命,此举不算背叛。如此良机,可谓天赐。
刘备仍顾虑重重:不想袁公竟知我微名。子经所言确实,公孙瓒残暴不仁,我实不愿再助纣为虐。
但即便刘虞与袁公联手,靠我这三千残兵又济得甚事?公孙瓒坐拥易京坚城,恐非我能匹敌......
这正是他迟迟不敢投奔刘虞的主因。莫说他这点兵马,就算刘虞有数万大军,要攻破易京也非易事。
若能襄助刘虞铲除公孙瓒,刘备便可立功赎罪,不仅抵消先前接受公孙瓒委任平原相、助纣为虐之过,说不定还能获得大司马刘虞的赏识重用。
但若讨伐失败,刘备在幽州的处境将进退维谷。依他对刘虞的了解,面对固若金汤的易京城,这场权力之争极可能重蹈覆辙,最终不了了之。
牵招觉察到刘备的迟疑,早有准备地说道:玄德公无须多虑。袁冀州既已决意与大司马联军,便是要毕其功于一役,自然不会只仰仗你这几千人马。
冀州监军沮授已定下妙计。只要玄德公愿共襄义举,招即刻将妙计和盘托出。此计必叫公孙瓒插翅难飞,而玄德公必将名震幽州。
插翅难飞?一直沉默的关羽突然抬眼。
名震幽州?!张飞激动得拍案而起。
二人关注点截然不同:张飞向往建功立业,关羽则疑惑如何攻克易京天险。毕竟袁绍七八万大军围城多时仍束手无策——再多兵马在易京城下也难以施展。即便刘虞再调集同等兵力,恐怕也收效甚微。
刘备陷入沉思。他久闻沮授盛名,这位二十岁就被举为茂才的谋士确让公孙瓒屡尝苦头。既然敢夸下海口,想必确有良策。而名震幽州的承诺,也确实令他心动。
犹豫良久,刘备仰头饮尽杯中酒,掷地有声道:好!刘备愿效犬马之劳!只要大司马不弃,纵使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定要为幽州铲除公孙瓒这个祸害!
此言既出,顿觉豁然开朗——既是刘虞主动招揽,便算不得背主求荣。
牵招抚掌笑道:玄德公深明大义,实乃幽州之福,百姓之幸。
张飞迫不及待追问:子经快说,沮授到底有何妙计?
噤声!刘备急忙制止。这莽夫嗓门震天,唯恐旁人不知他们在密谋不成?纵然信任亲卫,也当时刻谨记隔墙有耳。张飞只得讪讪住口。
刘备行至营帐外,探头四下环顾,确认无异常后返回坐定。
牵招进言:大司马在幽州深得百姓拥戴,若决意讨伐公孙瓒,登高一呼,顷刻可聚十万之众。然此等新募士卒未经战阵,如何敌得过公孙瓒的百战精兵?纵有鲜于辅、田银、阎柔等将领效命,然皆非将才,恐难取胜。
刘备深以为然,这些将领确实难敌公孙瓒。
不知沮监军有何良策?
牵招答道:若大司马愿与袁冀州及玄德公联手,袁冀州可佯装南下渡河,摆出与曹操决战之势。大司马则趁机集结兵力,故作讨伐公孙瓒之态。公孙瓒自恃勇武,必轻视大司马军力,加之其帐下无谋士,定会中计。
待袁冀州大军南下,公孙瓒为防腹背受敌,必主动离开易京寻求决战。此时玄德公可遣人焚烧易京粮草,更换城头旗帜,据城固守三四日。袁冀州将先遣四千轻骑驰援,再发四万精兵昼夜兼程。公孙瓒失却坚城,必败无疑。
刘备沉思片刻,此计确有可行之处。他向来得公孙瓒信任,虽不受重用,却可自由调兵。其部众因屡挫袁绍猛攻,连颜良、文丑都曾受挫,在军中已树立威信。若假称回防易京,守军多半不生疑窦。
此计甚妙!但备麾下将士皆重忠义,需有大司马手谕为凭,方可名正言顺讨逆。刘备深知师出有名之理。
(
**初平四年,春二月,惊蛰。**
往年的下邳,此时早已雷声隐隐,草木萌发。然而今年,春意迟迟未至。
镇东将军府外,数十株桃树本该绽放,此刻却连花苞也未舒展。唯独府内深处的暖阁旁,十几株陶谦亲手栽种的桃树,花开得恣意张扬。那两株最靠近暖阁的桃树甚至已过了盛期,落英铺地,来往官吏踏过,碾作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