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实乃吾之福将。曹操难掩激动,在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能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更未料到能将董卓这等枭雄及其百战精锐打得如此狼狈。此战不仅大获全胜,更赢得如此干脆利落。即便董卓未死,也必元气大伤,短期内再难兴风作浪。
他突然话锋一转,自嘲道:说来诸侯们各怀心思,我又何尝不是?若非贪图这批财物,本可按你的第一方案:固守函谷关,待诸侯会师共灭董卓。
陈渡正色道:明公此言差矣。您已做出最明智的决断。见曹操停下脚步投来询问的目光,他继续解释:即便未能全歼董卓,此战已获全胜。若固守函谷等待诸侯,于我们并无实质益处。如今天子西迁长安,关东诸侯包括我们,短期内都无力攻入长安迎奉天子。
今日之战,便是讨董联军与西凉军的最终对决。
正如我之前向主公分析的那样。
不久之后,各路诸侯就会四散而去。
关东地区即将陷入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无论主公是否情愿,都将被卷入这场乱世纷争。
这是无法避免的。
既然如此,主动出击胜过被动应对。
以董卓聚敛的巨额财富来壮大我军实力,阻止其他诸侯发展,实为明智之举。
至于董卓生死,反倒无关紧要。
曹操听后深以为然,开怀笑道:
太阿所言,正合我意。
太阿当真知我肺腑之言!
二人相视而笑,继续向雒阳进发。
行至半途,曹操忽然想起一事:
先前荀彧曾问我,若董卓退守长安该如何应对。
我依照太阿的建议答曰:若真如此,愿求一州之地,请治国之才。
当时面对这位王佐之才,说出这番话时心中并无把握。
那时的我,
不敢想象能如此大败董卓,
更不敢想象能从董卓处获取足以支撑乱世争霸的巨额财富。
说到此处,曹操突然神色一凛:
莫非太阿当时就已料到此战结果?
陈渡含笑摇头:
主公过誉了。
我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深知主公雄才大略,不会因一战胜负而改变志向。
只要主公仍有宏图大志,占据一州之地就是必经之路。
曹操闻言怔然,随即会心一笑,明白陈渡又在谦逊。
能如此肯定地预言他将据守一州,
这不正是陈渡对此战成竹在胸的明证吗?
若战败甚至战死,又谈何立足之地?
想到此处,曹操握住陈渡双手,目光炯炯:
太阿远见卓识,鬼神难及。
我有何德能,竟得天赐太阿相助!
平复激动心情后,曹操问道:太阿可知我此刻所想?
陈渡表示不知。
“此刻我心中所想,唯有太阿最懂!”
“太阿心中所念的‘一州之地’,必定与我如出一辙!”
陈渡微微一笑,提议道:“不如我与主公各自在掌心写下这‘一州之地’,如何?”
曹操朗声大笑,欣然应允,当即命人取来笔墨。
二人各自提笔,在手中写下寥寥一字。
片刻后。
二人搁笔。
曹操笑着展开手掌。
掌中赫然是一个【青】字。
陈渡亦笑而展掌。
同样是【青】。
曹操仰首大笑。
陈渡择青州,曹操几乎了然于心。
而曹操选青州,则是陈渡意料之中。
在陈渡眼中,曹操的大局观远超常人,堪称卓越。
另一时空的曹操,在收服百万青徐黄巾、立足兖州之前,始终依附于袁绍,自认无争雄之力。
若非别无选择,他绝不会择兖州而居。
彼时的他,不过是袁绍手中的一枚棋子,被委任为东郡太守,替袁绍镇守一方。
围棋之道,素有“金角银边草肚皮”之说。兖州正是那“草肚皮”,地缘险恶,四战之地。
曹操身为良将,岂会不明此理?
故而另一时空中,击败袁绍夺得冀州后,他立即将军政重心由兖州迁至冀州,远离腹心之患。
而今,在陈渡辅佐之下,曹操屡战屡胜,胸襟眼界已今非昔比。
无论兵甲粮秣,抑或声威名望,皆非昔日可比。
他深知自己已是乱世之中举足轻重之人,注定青史留名。
如此格局之下,他必会慎择根基之地。
而最佳之选,唯有青州。
“今日已是第三次深感太阿为我知己!”
曹操畅快不已。
陈渡虽非他腹中蛔虫,却在诸多大事上与他心有灵犀。
岂非知己?
太阿觉得为什么要选青州呢?
陈渡想了想,缓缓开口:
我大汉十三州,可分为四片。北方幽、青、并、冀四州;中原司、豫、兖、徐四州;南方荆、扬、交、益四州;外加荒僻的凉州。
先说幽州。名义上是州牧刘虞的地盘,兵权却握在公孙瓒手里。刘虞为人和善,深得百姓拥戴,确实让幽州安定下来。但问题是公孙瓒。他性格暴烈,与刘虞迟早翻脸。不出两年,幽州必归公孙瓒所有。
再看并州。丁原之前,董卓就做过并州刺史,在当地根基深厚。这也是吕布背叛丁原的原因——他们本就是董卓旧部。现在董卓虽占并州却不经营,看似是个机会。并州地势险要,东有太行,西有吕梁,进可攻退可守。但致命弱点是人口不足百万,绝非立业根基,只能作为战略跳板。
冀州人口五百多万,土地肥沃。刺史韩馥是袁氏门生,袁绍迟早会取而代之,效仿光武帝在此起事。
司州和凉州有董卓重兵把守,易守难攻。
豫州是中原腹地,汝南郡更是袁氏老巢,当地豪强多为其党羽。仅汝南一地就有近三百万人口,比整个青州还多,袁术定会以此为根基。
徐州刺史陶谦暗通董卓,必将与袁术争夺扬州。
特别要说扬州。此地偏居东南,民风剽悍,更有长江天险。得扬州者可自保无虞,但成也长江败也长江——若只占扬州,这道天堑反而会成为北伐的阻碍。要真正立足,必须夺取淮南,守住淮河防线。
[
淮南乃四面受敌之所,非我等眼下可图。
扬州缺马少畜,连运粮的牲口都凑不齐。
若只求偏安,扬州确是上选,但若据此北望中原,终究力不从心。
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虽名义上代天牧民,实则与割据无异。
然二人皆为汉室宗亲,占着大义名分。
如今天子威仪尚在,诸侯谁敢率先攻伐宗亲?
在二人未露反意前,哪个敢动他们,便是自戴叛逆之名,必遭天下共讨。
再说交州。
地处岭南,距中原万里之遥。
自董卓乱政前,实已为士燮私产。
此 ** 效赵佗,或者说他本就是当代赵佗。
一来我等难以插手交州事务;
二来据交州则示人以动摇之志,终将步赵佗后尘,传檄而降。
此非明公所愿。
唯有青州...
西凭黄河泰山之险,足可自固。
东临沧海,北望渤海,皆为天然屏障。
南有济、漯、潍、沐四水,连通兖徐。
有此四水,青州利剑高悬兖徐之上,随时可取二州咽喉!
此地缘优势,天下无双!
立足青州后:
首取徐州,次图兖州。
青州乃神州金角,徐州则为银边。
占此二要地,则天下已在明公指掌之间!
何时取、如何取,全凭明公心意。
先前劝明公致书袁绍、孙坚,示以火起慎追,
实为结好二人。
在实力未足时,正可借袁、孙为棋。
表面臣服袁绍,得其信任。
待袁绍无力顾及青州,自会放心让明公经略此地。
明公名为袁氏重臣,实为青州之主。
巧改青州棋局
待袁绍吞并冀州之日,青州西陲之患将如雾散尽。此般安稳,可延续至袁绍察觉主公锋芒之际。彼时,吾等必已尽收徐兖二州,甚或豫州膏腴之地。即便袁绍坐拥幽并司隶,主公亦积攒了与这四世三公掰腕的资本。
至于笼络孙坚,实为远交近攻之妙手。袁术虽表其为豫州刺史,然江东猛虎岂会自投罗网?豫州乃袁术根基,孙坚必转图扬州肥美。吾等结好孙氏,南征徐兖时便可使其牵制袁术陶谦。
当吾等与陶谦争夺徐州时,此老儿为保后方,定会巴结孙坚。然吾等开出的价码,远比陶谦诱人——以淮河为界共分徐州,再助其夺取九江庐江。如此厚礼,孙坚岂能拒绝?纵使谈判破裂,亦可避免三国合纵之危。
这便是取青州、联孙袁的深层妙算。
陈渡语毕稍顿,给曹操留出思索间隙。曹孟德怔立当场,眸中惊涛翻涌。自诩韬略过人的他,此刻方知何谓运筹帷幄。眼前青年不仅战术如神,战略谋划更是环环相扣,将未来数年天下走势尽数算定。
据青州为基,借孙袁之势,南控徐兖沃土——原来那五霸宏图,早在他心中绘就多时!
一切的起点,就是要赢得这场胜利,从董卓手中夺取争霸天下的资本。
陈渡早有预料,此战必胜。
正因如此,他才能早早布局——
在战前就与袁绍、孙坚结交;
在战前就谋划好以青州为根基。
曹操的视线落在陈渡身上,目光却空洞失焦。
他怔怔出神,仿佛透过了虚空。
天下楷模袁绍——
这个被曹操视为偶像的男人,让他甘愿追随左右。
家族使命是一回事,但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臣服。
(在另一段历史中,直到袁绍欲立刘虞为帝暴露野心前,曹操始终以小弟自居。)
他想借袁绍的东风,让家族平步青云。
可此刻,陈渡却给他描绘了与袁绍并立的新蓝图。
曹操浑身轻颤,铠甲下的指尖微微发麻。
他忽然醒悟——
眼前之人,是他三十五年人生中最珍贵的机缘。
绝无仅有!
对陈渡而言,天下如同棋局。
他执子从容,算无遗策。
任凭对手诡谲多变,他总有更高明的后手。
当曹操还在思考如何夺取青州时,陈渡早已布好全局。
这...真是凡人所能为?
所谓鬼神之才,用在旁人身上或许夸张。
但形容陈渡,反倒显得词不达意。
主公,方才所言只是军事考量。
温和的声音将曹操拉回现实:
其二为经济,其三为政治。
——政经之道?!
曹操瞳孔震动。
他刚见识过陈渡不输战术的战略眼光,
现在竟要展现治国之才?
喉结不自觉地滚动。
陈渡首次在他面前谈及治国方略。
曹操万万没料到,陈渡不仅精通兵法谋略,竟还通晓政事与财赋?
治国之道,素来是世家贵胄的独门绝学。
单是平抑物价这一项,就足以将天下九成八的读书人挡在朝堂之外。
寒门子弟若无世代积累的治世心得,面对治国理政根本无从下手。
荀氏、杨氏、袁氏这些累世公卿之家,正是靠着祖辈相传的为政心法,才能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倒。
唯有钟鸣鼎食之家,才能洞察这世间的暗流汹涌。
唯有朱门绣户之族,才能真正读懂权力游戏的潜规则。
除了他们,普天之下还有谁能担起治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