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村的晨雾刚散,陆砚辞的手机就响了——屏幕上跳动着“金敏哲”的名字,接通后,韩国导演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混着海风的呼啸传来:“陆先生!KbS已经联系上全罗南道的海女协会了!会长说愿意带我们出海,还能让我们拍她们的‘海女祭’!”
电话这头,陆砚辞正坐在竹编作坊的老竹椅上,手里翻着一份刚寄到的资料——是日本NhK发来的和纸匠人档案,附带着几张老照片,照片里的匠人正用竹帘捞纸,纸浆在水中散开,像一片薄薄的云。他听着金敏哲的声音,指尖轻轻划过照片上的和纸纹路,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太好了,让团队先去村里踩点,注意记录海女们的日常,比如她们出海前准备的装备,收工后一起煮的海带汤,这些细节比仪式更能打动人。”
自盛典上提出“亚洲山村文化保护与记录计划”后,短短一周,中日韩三国的响应就像春潮般涌来。韩国KbS电视台主动牵头,联系了全罗南道、济州岛等地的传统村落,甚至调来了专门拍摄海洋文化的纪录片团队;日本NhK则派出了深耕民俗领域三十年的资深导演,还联合京都大学的文化学者,整理出了十余个待拍摄的技艺传承项目清单;中国央视纪录频道也迅速对接,从云栖村的竹编、皖南的宣纸,到西南山区的银饰锻造,筛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三方的首次正式磋商,是在一场跨越三国的视频会议上。屏幕被分成三个画面:韩国端的会议室里,金敏哲面前摊着海女村落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拍摄点位;日本端的佐藤雅彦手里拿着和纸样本,正对着镜头展示手工和纸的纤维纹理;中国端的陆砚辞则将云栖村老竹匠的竹篮放在桌上,镜头拉近时,竹篮上的“万字纹”清晰可见。
“我们的核心不能变,”陆砚辞看着屏幕里的两人,语气坚定,“不管是海女、和纸还是竹编,都要聚焦‘人’与‘技艺’的共生——不只是拍‘怎么做’,更要拍‘为什么坚持’,拍他们面对现代文明的迷茫与选择。”
金敏哲立刻点头,指着地图上的小渔村:“我们已经和村里最年长的海女金顺玉奶奶聊过了,她从16岁出海,现在72岁还能潜海采贝,她说想把‘识别潮汐’的本事传下去,可孙女在首尔读大学,不愿意回来。这个矛盾点,我们想重点拍。”
佐藤雅彦也补充道:“和纸匠人小野先生有个烦恼,机器和纸成本低,订单多,但他坚持用传统方法做和纸,现在作坊只能勉强维持。我们想记录他教徒弟煮楮树皮的过程,还要拍他去东京参加文创展会的经历,看传统技艺能不能找到新出路。”
经过三轮紧锣密鼓的磋商,“亚洲山村文化保护与记录计划”正式立项,纪录片《亚洲山村纪行》的拍摄方案最终敲定。三方一致推举陆砚辞担任总策划,不仅因为他是倡议者,更因为他对“真实人文”的坚持,能守住纪录片的核心基调。
联合摄制组的组建堪称“星光熠熠”——韩国团队派出了曾获亚洲纪录片奖的李允浩导演,他擅长用细腻的镜头捕捉人物情绪;日本团队的摄影师山田凉介,最懂如何用自然光呈现传统技艺的质感,曾拍过《京都和纸物语》;中国团队则邀请了民俗学者周明教授,他对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了如指掌,能为拍摄提供专业支撑。此外,还有来自三国的收音师、剪辑师、场记,每个人都带着对文化传承的敬畏,齐聚在韩国全罗南道的小渔村——这里被选为《亚洲山村纪行》的首个拍摄地。
出发前一天,陆砚辞特意开了一场远程动员会。屏幕里,摄制组的成员们围坐在渔村的民宿小院里,院外就是大海,夜色中能听到海浪拍岸的声音。陆砚辞看着镜头里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缓缓说道:“我们不是来‘记录风景’的,是来‘倾听故事’的。拍海女出海,不要只拍她们潜海的英姿,要拍她们上船后,用粗糙的手擦去脸上的海水,喝一口热汤时的满足;拍海女祭,不要只拍仪式的热闹,要拍金顺玉奶奶摸着祖传的潜水镜,眼里的怀念。”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竹编平安符,对着镜头展示:“这是云栖村老竹匠编的,每个摄制组成员都有一个,希望大家能带着对文化的尊重去拍摄,记住,我们是‘文化的记录者’,不是‘旁观者’。”
第二天清晨,小渔村的海雾还没散,联合摄制组就扛着设备上了船。金顺玉奶奶穿着传统的海女潜水服,灰色的胶皮衣裹着她瘦削却挺拔的身躯,手里拿着潜水镜和采贝刀,站在船头,对着大海深深鞠了一躬。李允浩导演示意摄影师跟上,山田凉介调整好自然光的角度,收音师则将麦克风悄悄放在船舷边,准备收录海浪与海女呼吸的声音。
陆砚辞虽然没在现场,却通过实时传输的画面关注着拍摄进度。当看到金顺玉奶奶潜入海中,几分钟后浮出水面,手里举着一只硕大的鲍鱼,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时,他对着屏幕里的团队发了一条消息:“这个镜头,比任何旁白都有力量。”
渔船在海雾中渐渐远去,镜头里,海女们的笑声混着海浪声,透过屏幕传过来。陆砚辞知道,《亚洲山村纪行》的第一帧画面,已经为这场跨越三国的文化记录,写下了最鲜活的开篇。而在不久的将来,京都的和纸作坊、云栖村的竹编小院,也将迎来这支充满敬意的摄制组,让那些扎根在土地上的文化与故事,通过镜头,被更多人看见、记住、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