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整,昨夜的雨彻底敛去了最后一丝痕迹,天空被洗得如同一块澄澈透亮的蓝宝石,连一丝云絮都不见。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万道金辉,像融化的碎金般铺满云栖村的青石板路,将整个村落笼罩在一片温暖而明媚的光晕里。
陆砚辞的小院更是清新得沁人心脾——院角的芭蕉叶舒展着宽大的叶片,叶尖悬着的水珠如珍珠般晶莹,阳光一照,折射出细碎的彩虹,落在青砖地面上,晕开一圈圈淡淡的光斑;墙根下的几株桂花悄然绽放,细碎的米黄色花瓣缀满枝头,微风一吹,清甜的香气便弥漫开来,混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连空气都变得香甜;青砖地面上的积水早已褪去,只在墙角留下几处浅浅的水痕,像是昨夜雨水留下的温柔印记,连风都变得格外轻柔,拂过脸颊时带着山野间特有的清爽。
小院中央,十几台摄像机早已架设完毕,镜头如同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齐刷刷对准了那扇不起眼的木质书房门。这扇门是老松木打造的,表面泛着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木纹清晰可见,门把手上缠着一圈褪色的蓝布条——那是陆砚辞多年前亲手缠上的,蓝布是普通的粗棉布,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却被打理得干干净净,显然是他冬天开门时怕冰手,特意做的小小心思。
而在屏幕的另一端,全球数百万观众早已翘首以盼。大学校园的宿舍里,学生们挤在电脑前,桌上摆着刚买的早餐,眼睛却紧紧盯着屏幕;写字楼的格子间里,上班族悄悄把手机架在电脑旁,手指悬在键盘上,时不时刷新着直播页面;老家的客厅里,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电视前,旁边放着孙辈提前调好的直播频道;甚至连海外的华人社群里,都有人特意调整时差,守在屏幕前,等着见证这场“文娱盛事”。弹幕区提前十分钟就已沸腾,满屏的“倒计时10分钟!”“陆老师快出来!”“我的青春要回来了!”刷屏不断,气氛热烈得如同跨年晚会。
王磊手持话筒,站在镜头最前方。他特意换上了一件熨烫平整的浅灰色西装,平日里总是乱糟糟的头发被发胶仔细固定,露出光洁的额头,可即便如此,仍难掩他的紧张——手心沁出的薄汗浸湿了话筒握柄,喉结不自觉地滚动着,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却比任何时候都充满力量,像是在宣告一场盛大仪式的开启:
“各位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们,上午好!欢迎来到《归园田居》特别直播现场!今天,我们要带大家走进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书房,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作空间,而是一个藏着十年热爱、装满文娱传奇的‘秘密基地’——这里的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把吉他,都藏着一个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故事。”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镜头,仿佛能穿透屏幕,与每一位观众对视,声音愈发激昂:“里面住着一位‘特殊山民’——十年前,他是站在文娱圈顶峰的‘三金编剧’,手握无数荣誉,却在最耀眼的时候选择转身;十年间,他隐居山野,与青山绿水为伴,却用一支笔、一把吉他,默默耕耘出半个文娱圈的经典:他以‘山民001’为笔名,写下《爱情公寓》里的欢声笑语,让无数人在合租生活里找到共鸣;绘出《江湖志》里的侠骨柔情,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信念重归视野;勾勒《青云问道》里的仙侠风骨,让‘情与道’的思辨触动人心。”
“他以‘樵夫’为代号,唱出《青溪谣》的空灵悠扬,让山野间的诗意萦绕耳畔;吟出《逆行者》的铿锵力量,让普通人的坚守被看见。他用两个神秘马甲,为我们构筑了无数个动人的精神家园;他用十年隐居时光,守住了创作最纯粹的初心,没有流量裹挟,没有资本干扰,只有对作品的敬畏与热爱。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推开这扇门,走进他的世界——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期待,欢迎这位‘文娱火种守护者’,陆砚辞先生!”
话音落下的瞬间,现场的工作人员纷纷屏住了呼吸,连摄像机的转动声都变得格外轻微;屏幕前的观众更是握紧了拳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画面,有人甚至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只见镜头缓缓推进,从木门上深浅不一的木纹特写,到门轴轻轻转动时发出的“吱呀”声——那声音带着老物件特有的厚重感,像是在诉说着十年的时光故事,再到门缝里透出的昏黄灯光,暖融融的光线洒在地面上,勾勒出一道温柔的光影轮廓,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门,终于被缓缓推开。
门内,陆砚辞穿着一件简单的浅灰色亚麻衬衫,布料是最普通的棉麻质地,领口随意地敞开两颗扣子,露出线条清晰的锁骨,袖口挽到小臂中段,露出一截线条流畅的手腕,皮肤是常年晒着山间阳光的健康色泽。他正背对着门口,微微弯腰,专注地在书桌前整理着几份散乱的手稿——指尖轻轻捏着稿纸的边缘,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易碎的珍宝,生怕不小心弄皱了纸面;偶尔遇到粘连的稿纸,他会用指甲轻轻挑起一角,慢慢分开,眼神里满是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手中的纸张。阳光透过窗棂上的竹帘,洒在他身上,在地面投下一道修长的影子,连他柔软的头发丝上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画面温柔得如同一幅水墨画。
“陆先生,直播开始了。”王磊放轻了声音,像是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闻声,陆砚辞整理手稿的动作微微一顿,随即缓缓直起身,转过身来面向镜头。他的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平和微笑,没有刻意的妆容,眼角甚至能看到几丝淡淡的细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却丝毫不影响他的温润气质,反而更添了几分成熟的魅力。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像是藏着一汪深潭,又像是映着山间的月光,平静无波,仿佛门外那山呼海啸般的关注、那数百万观众的期待,都与他院内这宁静的清晨毫无不同,他依旧是那个隐居山野的创作者,从容而淡然。
“大家好,我是陆砚辞。”他对着镜头轻轻点头,声音温和得如同山间的清泉,没有丝毫的拘谨与张扬,像是在和多年未见的老友打招呼,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然而,当镜头随着他的身影,缓缓扫过整个书房时,所有屏幕前的观众,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视觉与心灵双重冲击,震撼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手稿!从左到右,从天花板到书桌,几乎整面墙都被一张张、一叠叠的稿纸覆盖,像是一片“文字森林”——最左边是泛黄脆弱的《江湖志·射雕篇》早期人物设定图,纸张边缘已经有些卷曲,甚至能看到几处轻微的破损,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纸上的郭靖、黄蓉形象还带着几分青涩,郭靖的浓眉被画得格外粗重,黄蓉的眼睛则带着一丝灵动,人物旁边用铅笔标注着“郭靖:憨厚中带执着,武功成长线需贴合‘笨鸟先飞’”“黄蓉:聪慧却不狡黠,父女情是重要伏笔”,边缘有被反复修改的痕迹,甚至能看到几滴早已干涸的墨渍,呈不规则的圆形,像是当年不小心滴落在纸上的。
中间区域是《青云问道》的世界观架构图,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细致标注着青云门、鬼王宗、焚香谷的势力范围——青云门用蓝色标注,旁边画着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鬼王宗用紫色标注,配着一棵枝繁叶茂的黑心树;焚香谷用红色标注,点缀着几簇燃烧的火焰;图的下方密密麻麻写着各门派的教义与人物关系,“青云门:以‘正道’自居,却有迂腐之处”“鬼王宗:被视为‘魔教’,却藏着对平等的追求”“小凡:游走于正邪之间,是‘人性’的缩影”,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潦草,显然是创作时灵光一闪写下的。
最右边是墨迹犹新的《科幻三部曲》大纲,纸张是刚买的白色稿纸,上面用黑色水笔画着复杂的宇宙星图,标注着“星际联盟总部”“Alpha星球殖民区”“黑洞跃迁通道”等科幻元素,星图旁边还贴着几张剪下来的天文杂志图片——有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照片,有土星环的特写,甚至还有一张火星表面的地貌图,图片背面用铅笔写着“参考此地貌设计外星荒漠场景”,显然是陆砚辞创作时特意收集的参考资料。
手稿下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旧书架,书架是实木打造的,颜色是深沉的棕红色,有些地方的油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原木纹理,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连书架的缝隙里都看不到一丝灰尘。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山民001”所有作品的精装版,从《爱情公寓》剧本集到《江湖志》全八册,再到《青云问道》修订版,每一本书都被精心包裹着米黄色的书皮,书皮是用普通的牛皮纸做的,边缘用胶带仔细固定,显然是为了防止书籍磨损。
更引人注目的是,每一本书的书脊上,都贴着一张小小的浅黄色便签,上面用黑色签字笔密密麻麻写满了陆砚辞的批注——《爱情公寓》剧本集的便签上写着“这段曾小贤和胡一菲的吵架戏,参考了大学时和室友的拌嘴日常,改了五遍才觉得自然”;《江湖志·神雕篇》的便签上写着“杨过的‘孤傲’,其实藏着对‘被认可’的渴望,和当年的我很像”;《青云问道》的便签上写着“碧瑶的‘痴情咒’,不是为了‘虐恋’,而是为了体现‘为爱牺牲’的勇气”,字里行间满是创作时的思考与感悟,像是在和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书架旁边的墙面显眼处,程砚秋赠送的那把“知音”吉他被郑重地悬挂着——琴身是深棕色的桃木,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木纹清晰可见,显然被经常擦拭;琴头处用小刀镌刻的“知音”二字,在镜头的特写之下清晰可见,笔画刚劲有力,是程砚秋特有的字体,笔画间还残留着淡淡的墨痕,是当年程砚秋刻字后,怕字迹不清晰,特意用墨笔描上去的;琴弦是新换的,泛着银色的光泽,没有一丝灰尘,琴箱上放着一个小小的白色琴拨,是陆砚辞常用的那一个,边缘已经有些磨损;琴身旁边还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程砚秋和陆砚辞并肩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两人都抱着吉他,程砚秋穿着白色t恤,陆砚辞穿着蓝色衬衫,笑容灿烂得如同当年的阳光,照片的右下角写着“2014年夏,云栖村”,是陆砚辞亲手标注的。
书桌位于书房中央,是一张老式的八仙桌,桌面是厚重的实木,表面被磨得光滑发亮,显然用了很多年。桌面上铺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蓝布是粗棉布材质,边缘有整齐的针脚,是陆砚辞母亲当年亲手缝制的,虽然有些褪色,却干净整洁。桌上放着一支磨得有些秃的毛笔——笔杆是竹制的,表面包着一层浆,笔锋有些散开,却依旧整齐;一方砚台——是普通的端砚,表面有淡淡的包浆,砚池里还残留着一点未干的墨汁;一个装满墨汁的青花瓷瓶——瓶身上画着简单的兰草图案,是村里老匠人烧制的;旁边散乱地放着几份未整理完的手稿,纸上的字迹工整有力,却带着几分随性,显然是创作时的初稿。
书桌旁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没有熄灭,屏幕亮度调得很低,显然是陆砚辞早上刚用过——屏幕上赫然是《凡人寻仙录》的影视改编剧本文档,文档标题旁用红色字体标注着“修订版(第三稿)”,页面上清晰地显示着一行小字:“实景拍摄建议:黄山云雾区,晨光初现时最佳,此时雾气最浓,能体现‘仙气缭绕’的意境,避免后期特效的生硬感”,下方还有几句刚写的台词草稿:“小凡:‘道在心中,不在门派,若正道不容有情,那我便走自己的道’;碧瑶:‘情之所至,便是正道,哪怕与天下为敌,我亦不悔’”,字里行间满是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书房的角落里,还放着一个小小的博古架,架子是竹制的,样式简单,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上面摆着几件不起眼的“宝贝”——一个是当年陆砚辞获得“三金编剧”时的水晶奖杯,奖杯上刻着“最佳编剧”字样,表面落着一层薄尘,显然很少被触碰,被放在博古架的最内侧,像是被刻意珍藏;一个是张捷之前送给陆砚辞的吉他拨片,拨片是黑色的亚克力材质,上面用激光刻着“致敬樵夫”四个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张捷敬上”,被陆砚辞放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盒里;还有一个是苏晴参加《青云问道》书迷会时获得的纪念徽章,徽章是银色的,上面刻着“青云门弟子”字样,被陆砚辞小心地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旁边还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苏晴赠,2021年”。
这哪里是一个普通山民的书房?这分明是一座堆满了奇珍异宝的“文娱博物馆”!是一个时代才华与匠心的浓缩之地!是无数人青春与回忆的聚集地!每一张手稿、每一本书、每一件小物件,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故事,都在诠释着“创作”二字最本真的意义。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如同坐了火箭一般,瞬间从一百万飙升至三百万大关,并且仍在以每分钟十万的速度疯狂攀升!弹幕早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覆盖在画面上,几乎让人看不清书房的景象,只能从缝隙中捕捉到零星的画面,各种颜色的弹幕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场视觉盛宴:
“我的天!给跪了!这哪里是书房,这分明是文娱圈的卢浮宫吧!满墙的手稿,看得我头皮发麻!”
“《科幻三部曲》!居然真的有《科幻三部曲》!我看到星图了!陆老师求出版!我愿意等十年!”
“琴头上的‘知音’二字!还有那张2014年的合照!程砚秋和陆砚辞的神仙友情,我直接哭死!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书架上的便签!全是创作干货啊!‘杨过的孤傲藏着对认可的渴望’,这句话戳中我了!求官方出高清图!我要打印下来当写作教材!”
“陆神!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大神!三个领域封神,每一部作品都这么用心,没有敷衍,没有注水,全是诚意!”
“我看到《凡人寻仙录》的剧本了!陆老师居然在改编!还建议去黄山实景拍摄!这才是对作品负责的态度!求快点开机!我愿意自费去当群演!”
“从初中看《爱情公寓》,到高中追《青云问道》,再到大学听《青溪谣》,今天终于见到本尊了!陆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的作品陪我长大!”
“海外党表示激动到失眠!终于等到陆老师露面!《江湖志》在国外也有很多粉丝!求英文版!”
不仅如此,各大社交平台也同步陷入沸腾——微讯热搜榜再次被“陆砚辞”相关话题彻底屠榜,#陆砚辞书房 文娱博物馆# #知音吉他 十年友情# #凡人寻仙录 影视化# #陆砚辞 创作初心# 等词条瞬间冲上热搜前五位,每一个词条的阅读量都分分钟破亿,讨论量突破千万;番茄中文网cEo第一时间转发直播链接,配文“这才是作家该有的书房!满墙的手稿,是对创作最虔诚的敬畏!陆神,《凡人寻仙录》求更!只要您点头,番茄的资源任您选![跪了][跪了][跪了]”,下方番茄中文网官方账号火速评论“附议!老板说了,一切好谈!”;程砚秋工作室转发直播截图,配图是吉他的特写,评论“琴在,人在,知音不散。十年之约,终不负。@陆砚辞”,引发无数老粉泪目;闻声音乐平台更是直接在直播页面嵌入“樵夫作品合集”链接,点击量瞬间突破百万。
甚至连不少圈内的知名编剧、作家、音乐人都纷纷现身弹幕区,发出由衷的惊叹:
“作为一个写了十五年剧本的编剧,看到满墙的手稿,我羞愧得无地自容!现在多少人连手写稿都懒得写了,陆老师却还在坚持打磨每一个细节,这才是对创作的敬畏!”——知名编剧李默。
“《江湖志》的人物设定图,比我们工作室请专业画师做的还要细致!人物性格标注得精准到位,陆老师对角色的理解,真的太深刻了!”——影视美术指导张然。
“那把‘知音’吉他的琴弦是新换的吧!看琴头的磨损程度,陆老师这些年肯定经常弹!《青溪谣》的原版旋律我还能背下来,求陆老师现场弹一段!”——音乐人周深。
“书架上的批注太戳我了!‘小凡的挣扎藏着年轻时的迷茫’,原来我当年读《青云问道》时的共鸣,是因为陆老师写的是真实的人性!”——作家八月长安。
整个网络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狂欢与震撼之中,这场直播,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节目直播,而是一场属于整个文娱圈、属于数百万观众的“朝圣”——他们朝圣的,不是流量堆砌的虚名,不是资本包装的光环,而是那份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坚守,是那份不被浮躁裹挟的纯粹热爱,是那位隐居山野却始终为文娱圈保留火种的“传奇大神”!
而书房内,陆砚辞看着镜头,依旧是那副平和淡然的模样。他轻轻拿起桌上的一份《江湖志》手稿,对着镜头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声音依旧轻柔:“这些都是这些年随手写的东西,有些还没打磨好,让大家见笑了。我们不用拘谨,就像朋友聊天一样,随便看看,随便聊聊作品,聊聊这些年的日子。”
话音落下,弹幕区再次爆发出新一轮的欢呼——“好!”“听陆老师的!”“随便聊我们也爱听!”,满屏的“陆神”“男神”“太温柔了”刷屏不断。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身上,也洒在满墙的手稿上,温暖而明亮。这场跨越十年的“朝圣”,才刚刚开始,而属于陆砚辞的创作故事,还有更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