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一块被墨汁浸透的厚重绸缎,从远山的轮廓开始,缓缓向云栖村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将黛青色的山峦、错落的农舍、蜿蜒的田埂,都温柔地裹进一片静谧的黑暗里。山间的风带着雨后的凉意,穿过节目组临时住处的木窗棂(窗棂上还挂着半截褪色的红绸布,是村民过节时留下的),吹动了桌上摊开的脚本纸,纸张边缘轻轻翻飞,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
王磊的房间不大,是村民闲置多年的老土坯房改造的,墙面贴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旧报纸,报纸上的头条新闻早已模糊不清,只剩下斑驳的油墨痕迹,偶尔能辨认出几个熟悉的字眼。屋顶悬着一盏昏黄的白炽灯,灯泡用一根粗麻绳系着,微微晃动,光线勉强照亮房间的一角,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息:老房子特有的潮湿霉味、节目组消毒用的84消毒液味、还有王磊身上淡淡的烟草味(他下午因为紧张抽了半盒烟),混合在一起,成了这个夜晚独有的味道。
房间里的家具简单到极致:一张铺着蓝白格子床单的木板床,床脚压着几本卷边的专业书籍;一张漆面斑驳的老旧书桌,桌面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书桌旁放着一把掉漆的木椅,椅腿有些松动,坐上去会发出“咯吱”的声响。此刻,王磊正焦躁地在这方寸之间踱步,锃亮的皮鞋底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沉闷声响,每一步都透着难以掩饰的急切,像是在跟时间赛跑。
他时不时停下脚步,弯腰拿起桌上的手机——手机屏幕漆黑一片,锁屏壁纸是他女儿的笑脸,却在此刻显得格外安静,没有任何新消息提示。他按亮屏幕,看一眼时间,又失望地按灭,眉头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嘴里念念有词,声音低得像在自语:“怎么还不回复?难道是我下午的私信太冒失了?还是林舟根本不想理会这种‘骚扰’?”他甚至开始后悔,觉得自己应该再委婉一点,不该直接提及“陆先生的线索”,万一触怒了对方,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自从下午黄垒拿着那张签收单,在梧桐树下告诉他“字迹完全吻合”的重磅线索后,王磊的心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悬着。他太清楚了,林舟的回复,就是这场“揭秘行动”的“生死牌”——如果林舟言辞拒绝,甚至发来警告,那他只能立刻停止所有调查,假装什么都没发现,毕竟陆砚辞有权利守护自己的隐居生活;可如果林舟态度松动,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信号,都意味着真相离揭开不远了。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流逝,墙上挂着的老式挂钟(钟面是圆形的,指针是铜制的,已经有些氧化发黑)“滴答滴答”地走着,每一声都像是一把小锤子,重重敲打在王磊紧绷的神经上。他已经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次手机,屏幕上的时间从晚上七点,慢慢跳到八点半、九点十五分,直到指针快要指向十点时,手机突然“叮咚”一声,发出清脆的提示音,像一道惊雷,打破了房间里的沉寂。
王磊的身体猛地一僵,几乎是条件反射般扑到桌前,手肘不小心撞到了桌上的水杯,半杯凉白开洒在脚本纸上,晕开一片水渍,他却浑然不觉。他颤抖着抓起手机,手心的冷汗已经浸湿了手机壳,滑溜溜的差点没拿稳。解锁屏幕时,指纹识别连续失败了两次——他的指尖抖得太厉害,直到第三次,屏幕才终于亮起。他屏住呼吸,手指飞快地点开社交媒体的私信图标,映入眼帘的,正是那个熟悉的水墨山水画头像——“林舟”发来的回复。
他的心脏瞬间狂跳起来,像是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胸腔里“咚咚”的声响震得他耳膜发疼。他死死盯着屏幕上的文字,逐字逐句地读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
“王导您好。陆先生性喜清净,自十年前隐居云栖村,便一心只想过简单的田园生活,本不欲外界过多打扰,打乱这份难得的平静。但您的节目《归园田居》,我有所了解,其宗旨是‘记录真实生活,传递质朴美好’,而非刻意炒作流量,或许……此次可以破例。望王导理解,后续拍摄中,万勿直接追问陆先生的过往与身份,一切顺其自然。时机成熟,他若觉得可以,自会向公众言明。林舟。”
这段话不长,只有短短百余字,却字字千钧,像一块巨石投入王磊早已波涛汹涌的心湖,激起千层浪。他反复咀嚼着每一句话,目光在“破例”二字上停留了许久,像是在解读一份珍贵的密码——这不是拒绝!这分明是一种明确的默许,甚至是一种带着引导性的暗示!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逐句拆解着这段话里的深意:“陆先生性喜清净”是在解释过往的低调;“认可节目宗旨”是在表明态度,说明陆砚辞不反感通过这个平台“露面”;“勿直接追问”是在划定底线,提醒他要保持克制,不能急功近利;而“时机成熟,自会言明”,则是一颗沉甸甸的定心丸——只要他把握好尺度,陆砚辞大概率会在节目中,主动向观众揭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王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被点燃的火把,原本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激动笑容,甚至忍不住挥舞了一下拳头,低声喊道:“太好了!太好了!果然没有猜错!”他反复默念着“破例”二字,越读越觉得意味深长——林舟是谁?是陆砚辞最信任的人,是替他处理所有版权事务的“代言人”,他能说出“破例”,绝不可能是一时兴起,背后一定经过了陆砚辞本人的默许,甚至是授意!这说明,陆砚辞本人已经动了“重新走进公众视野”的念头,而他的《归园田居》,恰好成了这个契机!
他瞬间明白了林舟的核心用意:要自然,不要刻意;要引导,不要逼问;要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陆砚辞在熟悉的氛围里慢慢放下防备,主动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过往、才华与生活态度,而不是通过节目组的刻意挖掘、追问,把一场“记录”变成一场“猎奇”,让整个过程变得商业化、功利化,失去了节目本真的意义。
想通这一点,王磊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立刻转身扑到书桌前,打开了那台陪伴他多年的笔记本电脑。电脑开机速度有些慢,屏幕上的进度条一点点挪动,他急得不停地点击鼠标,嘴里催促着:“快点!再快点!”直到屏幕亮起,他立刻点开了储存拍摄计划的文件夹——里面躺着一份早已定稿的《归园田居》云栖村篇拍摄方案。
他滑动鼠标滚轮,快速浏览着方案内容:“乡村运动会”(计划组织嘉宾和村民比赛拔河、踢毽子)、“厨艺大比拼”(让嘉宾用当地食材做菜pK)、“田间寻宝”(在稻田里藏道具让嘉宾寻找)……这些环节原本是为了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设计的,但现在看来,却显得格外刻意,甚至有些喧闹,很可能会打破陆砚辞习惯的宁静,引起他的反感,与林舟强调的“自然”背道而驰。
“不行,这些都得改!”王磊咬了咬牙,没有丝毫犹豫,果断选中这些游戏环节的文档,按下了删除键。屏幕上弹出“是否永久删除”的提示框,他毫不犹豫地点了“是”。紧接着,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一个新的板块名称——“山村生活课”。
他在板块说明里仔细写道:“1. 邀请节目嘉宾根据自身特长,在云栖村开设临时‘生活课堂’,内容不限,可涵盖书法、绘画、厨艺、音乐、农耕技巧等;2. 鼓励嘉宾以‘邻里交流’的名义,自主邀请陆先生参与课堂活动,或向其请教相关问题,禁止节目组干预邀请过程;3. 拍摄时,镜头全程隐蔽跟随,保持安静,不引导对话,不刻意特写,捕捉最真实的互动场景;4. 重点记录陆先生在参与过程中展现的专业能力(如书法笔锋、对艺术的见解)、生活态度(如对待农耕的细致),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点评,都需完整记录。”
写完后,他又反复读了三遍,觉得这个板块既符合“自然交流”的原则,又能顺理成章地创造嘉宾与陆砚辞接触的机会——比如黄垒擅长厨艺,可以邀请陆先生品尝家常菜,聊聊食材的处理;如果有擅长书法的嘉宾,更能直接与陆先生探讨书法技巧,让他自然展露笔锋。这完全契合了林舟“顺其自然”的要求,甚至能让观众通过这些日常互动,更立体地认识陆砚辞,而不是单纯的“身份揭秘”。
紧接着,他打开工作群,手指在屏幕上敲击,发出一条紧急通知,语气严肃而坚定:“各位同事,紧急通知!从即刻起,所有拍摄团队注意:1. 所有关于陆砚辞先生的拍摄素材,无论时长、有无台词、是否清晰,均需单独建立加密文件夹,命名为‘YL素材-重点’,每段素材末尾需标注拍摄时间、场景及内容概要;2. 重点捕捉能体现其专业技能、生活态度的细节,例如:写字时的手腕动作、对农具\/食材的处理手法、对艺术\/生活的随口点评、与村民交流时的神态等,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严禁遗漏;3. 剪辑组需安排专人负责该文件夹素材的整理与备份,后续剪辑时,这些素材将作为核心内容重点打磨,具体用途后续统一说明。”
消息发出后,工作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王导这是要搞大事情啊?陆先生的素材这么重要?”
“‘YL素材’?YL是哪位?难道是陆先生的名字缩写?”
“之前就觉得陆先生不简单,现在看来是真有料!”
“收到!保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群里的成员纷纷回复“收到”,并好奇地追问原因,甚至有人私信王磊打探消息,但王磊都没有回复,只是在群里补充了一句:“具体情况后续会统一说明,现在请大家严格按要求执行,这关系到节目的最终效果,辛苦各位!”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公布真相的时候——一来要保护陆砚辞,避免消息提前泄露引起骚动;二来要等到“时机成熟”,让揭秘的过程更具感染力。
做完这一切,王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他靠在木椅上,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他站起身,走到房间角落的行李箱旁,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拉开行李箱的内侧夹层——这个夹层他很少打开,里面放着的,是他珍藏了十几年的“宝贝”。
他伸手进去,指尖触到一张略显粗糙的纸张,心中一暖,缓缓将它取出。那是一张保存得极为完好的旧电影海报,海报边缘因为年代久远,微微泛黄,却没有任何折痕或破损,显然被主人精心呵护过。海报的尺寸不大,是当年影院放映时赠送的小版宣传品,却承载了王磊一段难忘的记忆。
这是十年前,陆砚辞编剧的科幻电影《星海无垠》的宣传海报。海报的背景是一片深邃的深蓝色星空,无数星辰在黑暗中闪烁,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海报中央,一个孤独的宇航员身影站在星球表面,背对着镜头望向远方的星云,身姿单薄却透着一股坚韧,眼神里满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憧憬,画面透着一种深邃而浪漫的科幻感。海报的右下角,是陆砚辞龙飞凤舞的亲笔签名,笔锋张扬洒脱,却又不失沉稳力道,每一个笔画都带着他独有的风格,和黄垒珍藏的剧本签名、签收单上的字迹,一脉相承。
王磊轻轻抚摸着海报上的签名,指尖感受着纸张的粗糙质感和油墨的微微凸起,眼眶瞬间微微发热,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找到偶像的激动,有等待十年的感慨,还有一丝对这位天才编剧的敬佩。
他想起十年前的那个夏天,自己还是个刚入行的影视助理,拿着微薄的薪水,住在北京五环外的出租屋里。一个周末的下午,他花了半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张《星海无垠》的电影票,在影院里,他被电影里细腻的情感、宏大的世界观、还有那句“星辰大海,终有归途”的台词,震撼得热泪盈眶。散场后,他在影院门口排队,幸运地得到了陆砚辞的亲笔签名——那天陆砚辞穿着简单的白t恤,戴着鸭舌帽,笑容温和,签完名后还对他说:“好好加油,影视行业需要热爱的人。”
就是那句话,支撑着他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年,从一个小助理,慢慢成长为能独立执导节目的导演。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再次“遇见”自己的偶像——那个在巅峰时期突然退隐,让无数粉丝惋惜的天才编剧。
他将海报轻轻贴在胸口,感受着纸张传来的微凉触感,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又带着几分笃定,低声自语:“陆先生,十年了……整整十年,我终于找到您了。您不知道,当年您的一句话,支撑着我走过了多少难走的路。这次,我一定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不辜负您的‘破例’,不辜负林舟的信任,让所有观众,再次见识到您的惊世才华,让您的光芒,重新照亮这个曾经因您而精彩的文娱圈!”
窗外的月光渐渐明亮起来,透过窗棂洒在海报上,给泛黄的纸张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像是为这份十年的等待,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底色。房间里的白炽灯依旧昏黄,却仿佛因为这张海报、这份执念,多了一份坚定的希望。王磊知道,接下来的拍摄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却也充满了期待——一场关于“天才编剧重归公众视野”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而他,将是这场大戏最用心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