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的阳光,像揉碎了的金箔,温柔地倾泻在节目组驻扎的小院里,给青砖黛瓦都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光晕。院子中央的几株老梧桐树,枝繁叶茂如撑开的绿伞,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叶片,切割成细碎斑驳的光点,落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像是撒了一地跳动的碎钻。墙角的月季开得正盛,粉色的花瓣饱满欲滴,沾着午后的细密露珠,风一吹,便悠悠地散发着清甜的香气,混着远处田间传来的蝉鸣,还有厨房飘出的淡淡烟火气,勾勒出一幅慵懒又治愈的乡村午后图景。
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大多散落在院子各处:几个场记蹲在树荫下整理上午的素材,笔尖在脚本纸上沙沙作响;摄像师正调试着镜头,偶尔对着远处的稻田比划取景;还有两个年轻的助理,正小心翼翼地给墙角的月季浇水,动作轻得怕惊扰了这份宁静。黄垒刚从厨房出来,手里捧着一块刚蒸好的玉米馍,热气腾腾的白雾在他指尖缭绕,散发着浓郁的粮食香气,馍的表面还留着细密的气孔,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他一边用嘴轻轻吹着指尖,一边朝着自己的临时休息室走去,脚步慢悠悠的,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
就在这时,一阵“滴滴”的电动车喇叭声打破了小院的宁静。只见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快递员,骑着一辆半旧的绿色电动车,停在院门口,车筐里放着几个包裹。他探头朝院子里喊了一声,声音带着几分清脆的乡音:“请问陆砚辞先生在吗?有您的快递!”
陆砚辞此时正坐在院子另一侧的石桌旁看书,膝上盖着一块素色的棉麻小毯(午后的风带着几分凉意),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旧书,书页边缘已经被翻得有些卷翘。听到喊声,他抬起头,阳光落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他微微颔首,起身应道:“我在这儿。”话音刚落,黄垒已经快步上前,笑着对快递员摆了摆手:“小哥,我是他邻居,正好帮他代收一下!他这儿正看书呢,别打扰了他的雅兴。”说着,不等快递员反应,就伸手接过了那个牛皮纸包装的快递盒。
盒子不大,约莫一本32开书的大小,表面印着“番茄中文网”的浅灰色字样,收件人一栏用打印机清晰地印着“陆砚辞”三个字,寄件人署名处,则是手写的“林舟”二字,笔锋干净利落。黄垒的手指不经意触到“林舟”二字,心里微微一顿——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便没再多琢磨。
“麻烦黄老师了。”陆砚辞走了过来,脚步轻缓,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客气。他接过快递,随手放在石桌上,又从石桌抽屉里拿出一支黑色的钢笔——笔身是磨砂材质,边缘已经有些磨损,显然用了很多年,笔帽上还刻着一个小小的“辞”字,因为常年摩挲,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他从旁边的旧报纸堆里,抽出一张皱巴巴的快递签收单,翻到空白的背面,微微低头,眼帘轻垂,笔尖落在纸上的瞬间,手腕微微发力,流畅地签下了“陆砚辞”三个字,然后将签收单轻轻递给黄垒,声音温和:“这个麻烦您转交给快递员,辛苦了。”
“客气啥,举手之劳!”黄垒笑着接过签收单,嘴里随口应着,目光却像是被磁石吸引一般,不经意地扫过那张薄薄的纸片——就是这一眼,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手里的玉米馍“啪嗒”一声掉在石桌上,滚烫的馍滚了一圈,沾了点灰尘,他却浑然不觉,整个人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僵在原地,连呼吸都忘了。
那字迹!
笔锋遒劲有力,像是一把藏锋的利剑,看似沉稳内敛,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张力,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千钧之力;结构舒展大气,笔画之间疏密有致,带着一种天然的章法,既不拥挤也不松散,如同精心布局的棋局;尤其是撇捺的收笔处,带着一种独特的顿挫感——笔尖轻轻一顿,然后微微回锋,形成一个极细微的勾,像是国画里的“飞白”,含蓄却力道十足,透着一种旁人学不来的韵味。
这字迹,和他书房保险柜里珍藏了十几年的那份《风华绝代》剧本上的亲笔签名,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黄垒的心猛地一沉,随即像是被重锤击中,疯狂地跳动起来,“咚咚”的心跳声震得他耳膜发疼,连眼前都有些发花。他清晰地记得,《风华绝代》是陆砚辞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当年这部剧一经播出,就创下了收视神话,包揽了各大奖项。而他,有幸作为主演之一,参与了整部剧的拍摄。在杀青宴上,陆砚辞穿着一身烟灰色的西装,温文尔雅地走到他面前,亲手将一本签了名的剧本送给了他,还笑着说:“黄老师,合作愉快,希望这部剧能成为我们共同的回忆。”
这些年,他一直将这份剧本当作宝贝,锁在书房的保险柜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来翻看一次。剧本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壳,上面印着烫金的“风华绝代”四个字,扉页上的签名,他看了不下百遍,对上面每一个字的笔锋、结构,甚至是墨色的浓淡变化,都熟稔于心,闭着眼睛都能清晰地描摹出那个签名的模样!
他曾无数次对着那个签名感叹:陆砚辞的字,就像他的人一样,看似温和,却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看似疏离,却透着一种细腻的情感。那是一种经过长期沉淀的书法功底,绝非普通书法爱好者能模仿的——尤其是笔锋间那股独特的“神”,是写字人性格、阅历与才情的融合,带着一种疏离又沉稳的气质,模仿者或许能学其“形”,却永远学不来其“神”!
此刻,签收单上的字迹,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他脑子里“嗡嗡”作响,眼前不断闪过剧本上的签名和签收单上字迹的重叠画面,甚至清晰地回忆起陆砚辞当年签名时的姿态——手腕微微倾斜,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弧度,和眼前陆先生签名的模样,几乎完全重合!
黄垒强压下心中翻涌的惊涛骇浪,指尖因为过度紧张而微微颤抖,他小心翼翼地将签收单折叠好,紧紧攥在手心,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挤出一副若无其事的笑容,对着陆砚辞摆了摆手:“陆先生太见外了!这点小事,根本不算啥!”
说完,他转身朝着院门口走去,脚步看似平稳,实则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真实。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盘旋:陆砚辞!云栖村的这位陆先生,就是当年那个在巅峰时期突然退隐、消失了十年的金牌编剧陆砚辞!
走到快递员身边,他将签收单递了过去,嘴里敷衍地说着“谢谢小哥,辛苦了”,目光却始终有些恍惚,连快递员说了句“麻烦您了”都没听清。直到看着快递员骑着电动车消失在村口的小路尽头,他才猛地回过神,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几乎是小跑着穿过院子,四处寻找王磊的身影。
终于,在剪辑室门口,他看到了正和技术员讨论素材的王磊——王磊正指着屏幕上的画面,眉头紧锁,似乎在纠结某个剪辑细节。黄垒立刻快步上前,一把拉住王磊的胳膊,不由分说地将他拽到院子角落的梧桐树下。这里枝叶茂密,像一个天然的屏障,正好能挡住其他人的视线,连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像是在为他们遮掩。
“老王!老王!快!快看看这个!”黄垒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连呼吸都有些急促,胸口因为快速奔跑而微微起伏,“你要找的人,可能……不,不是可能,是肯定!大概率就是陆先生!就是他!”
王磊被他拉得一个踉跄,手里的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他稳住身形,脸上满是疑惑:“老黄,你慢点说!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新发现?”他刚从村委会回来没多久,脑子里还在琢磨“林舟”和“山民001”的线索,突然被黄垒这么一拉,心里顿时升起一股强烈的预感——难道有突破性的进展?
黄垒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平复狂跳的心脏,然后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签收单。他的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将签收单展开,生怕弄坏了这关键的“证据”,然后将它递到王磊面前,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笃定:“你看!你快看这字!”他用指尖指着上面的签名,“这字迹,和我家里珍藏的那份陆砚辞亲笔签名的《风华绝代》剧本上的字,完全吻合!一模一样!连笔锋的细节都分毫不差!”
王磊连忙凑过去,眼睛死死盯着签收单上的字迹——遒劲的笔锋,舒展的结构,独特的收笔顿挫,还有那个“辞”字特有的回锋勾,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映入眼帘。他虽然不像黄垒那样对陆砚辞的字迹了如指掌,但也在各种娱乐杂志、新闻报道上见过陆砚辞公开场合的签名照片,眼前这字迹,和记忆中的模样高度重合,甚至连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惊人地一致!
“你确定?”王磊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声音都有些变调,“会不会是模仿的?现在市面上专门模仿名人字迹的人也不少,万一……”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黄垒立刻摇头,语气斩钉截铁,像是在扞卫什么神圣的东西,“我收藏那份剧本十几年了,对上面的字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别说一个签名,就是剧本上的批注,我都能背下来!”他指着签名里的“辞”字,细细解释,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你看这个‘辞’字的捺画,收笔时的回锋角度是35度左右,还有墨色——起笔时浓,中间渐淡,收笔时又微微变浓,这是陆砚辞写字的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模仿者能学个大概的形状,但这种细节里的习惯,除非是本人,否则绝不可能做到这么精准!他就是陆砚辞!错不了!”
王磊看着黄垒激动又笃定的神情,又低头看了看签收单上的字迹,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如果说之前的“林舟”线索和Ip定位是间接证据,像是隔着一层薄雾看真相,那么这字迹的吻合,就是最直接、最致命的证据,像一把利剑,瞬间刺破了所有的迷雾!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难以掩饰的激动和兴奋——真相,终于要浮出水面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两人快速交换了一个眼神,用极低的声音商定:暂时不对任何人透露这个发现,继续装作若无其事,暗中观察陆砚辞的举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揭开真相。
很快,到了下午的拍摄时间。摄像机缓缓对准了院子里的石桌,黄垒和陆砚辞正坐在那里喝茶聊天。陆砚辞面前放着一杯绿茶,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黄垒则捧着一个粗瓷茶杯,里面泡着他带来的老白茶。旁边几个工作人员看似在忙碌地整理道具,实则目光都悄悄落在两人身上,留意着他们的每一句对话。
黄垒端着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石桌上的旧信纸——那是陆砚辞刚才看书时,随手在上面写的几行批注,字迹清晰可见,笔锋依旧遒劲。他放下茶杯,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笑着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自然的欣赏:“陆先生,我刚才帮你递签收单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你的签名,不得不说,你的书法真的很有功底啊!笔力深厚,结构章法都透着一股专业劲儿,一看就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专业训练,绝不是临时抱佛脚能练出来的。”
他顿了顿,话锋微微一转,看似无意地补充了一句,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说真的,一般长期在村里务农的山民,很少有这种书法底蕴——这不仅需要常年练字,还得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修养,才能写出这样有‘神’的字来。”
这番点评,说得轻描淡写,像是长辈对晚辈的随口夸赞,语气里甚至带着几分感慨,可落在节目组工作人员耳中,却像是一颗重磅炸弹,让在场的人都悄悄变了脸色:几个场记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摄像师手里的镜头微微一顿,下意识地给了陆砚辞一个特写;站在镜头后面的王磊,眼底闪过一丝赞许,悄悄对着黄垒比了个“干得漂亮”的手势。
而此时,正在直播平台观看节目的观众,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黄垒话里的“弦外之音”。原本还算平静的弹幕,瞬间炸开了锅,密密麻麻的评论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淹没整个屏幕:
“!!!黄老师这话里有话啊!‘一般山民很少有这种底蕴’,这是在暗示陆先生身份不简单吧?”
“结合之前的线索!陆先生不会就是陆砚辞本辞吧?书法功底、神秘隐居、十年时间线,完全对得上!”
“我的天!十年前陆砚辞退隐,十年后陆先生隐居云栖村!这时间线也太巧合了!我已经开始相信了!”
“黄老师绝对是知道了什么!不然不会特意提书法!之前王导他们就一直在查陆先生的身份,现在黄老师又来这么一句,这是实锤预告吧?”
“救命!如果陆先生真的是陆砚辞,那这节目也太牛了!竟然挖到了隐居十年的金牌编剧!我要去重温《风华绝代》了!”
“有没有人记得《风华绝代》剧本上的签名?我家里有一本,刚才翻出来对比了一下,和之前节目里陆先生写的字真的好像!”
弹幕越刷越快,各种猜测和分析层出不穷,甚至有观众开始在评论区晒出自己收藏的陆砚辞签名照片,还有人剪辑了节目里陆砚辞写字的片段,和十年前的签名做对比,一时间,“陆砚辞 云栖村”“陆先生 书法”“黄垒 暗示”等词条,像坐了火箭一样,从热搜榜的末尾迅速飙升,短短十分钟,就冲到了热搜榜第23名,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阳光依旧温暖地洒在小院里,梧桐叶的沙沙声和蝉鸣交织在一起,看似宁静依旧,可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黄垒的一句话,如同在已渐起波澜的湖面上又投下一块巨石,让这场关于“陆先生真实身份”的猜测,彻底推向了高潮。
而身处风暴中心的陆砚辞,只是端着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绿茶,脸上依旧是温和的笑容,仿佛没有察觉到这空气中的暗流涌动。只是在黄垒话音落下的瞬间,他握着茶杯的指尖,极其细微地摩挲了一下杯沿,眼底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深邃,快得像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