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苏明坐在工作室的竹编椅子上,看着满屋子的手工制品,心里格外踏实。
他想起了爷爷,想起了刚开始搞工坊的艰难,想起了大伙儿的支持,想起了孩子们的笑脸。
这一辈子,他就想守着这村,守着这手艺,让更多人喜欢老手艺,让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秋收的时候,村里的稻田金灿灿的,苏明提议搞个“丰收手作节”,让游客体验收割,再用丰收的农作物做手工。
大伙儿说干就干,阿杰负责宣传,村民们整理稻田,手艺人设计丰收主题的手工项目。
丰收手作节那天,村里来了好多游客,有的在稻田里体验收割,有的在工作室里用玉米皮编小筐、用麦秸编小蚂蚱。
苏明领着孩子们在稻田里拾稻穗,教他们把稻穗编成小挂件:“这叫‘丰收挂件’,挂在家里,寓意年年丰收。”
孩子们学得认真,手里的稻穗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挂件。
有个游客买了好几个稻穗挂件和竹编篮子:“苏叔,你们村的活动太有意义了,既体验了丰收的快乐,又学到了老手艺。”
苏明笑着说:“喜欢就常来,咱村的好日子还长着呢,以后还有更多有意思的活动。”
正在这时,那个投资客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个锦旗:“苏叔,我服了!你对老手艺的坚守太让人感动了,这锦旗我给你送来。”
苏明接过锦旗,上面写着“匠心守艺,大爱无疆”,心里暖暖的。
年底的时候,工作室的孩子们要举办手工作品展,苏明帮着孩子们布置展厅。
孩子们的作品摆满了整个工作室,竹编的小动物、木雕的小摆件、面塑的卡通人物,琳琅满目。
开展那天,好多家长和游客都来参观,纷纷称赞孩子们的作品有创意、有灵气。
有个家长激动地说:“苏叔,谢谢你教孩子手艺,孩子现在不仅动手能力强了,还变得更有耐心了。”
苏明看着孩子们自信的笑脸,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都是老手艺的好苗子。”
除夕夜,村里比往年更热闹了,工作室的孩子们、老艺人们、村民们、游客们,都聚在一起过年。
苏明家的院子里摆了几十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还有孩子们做的手工点心。
孩子们给苏明表演了节目,有朗诵、有唱歌,还有手工制作展示,引得阵阵掌声。
小燕举起酒杯:“苏叔,谢谢你教我们手艺,祝你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苏明举起酒杯:“也祝大伙儿新年快乐,祝老手艺薪火相传,祝咱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正月刚过,村里的春梅还在枝头挂着,冷风吹过带着点甜香。
苏明早上起来揣着国家级传承人证书,想去工作室看看孩子们有没有早到。
刚走到工作室门口,就看见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下来两个穿西装的人。
“是苏明先生吗?我们是央视的,想邀请你参加《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其中一人递出名片。
苏明愣了愣,手里的证书差点滑掉:“央视?我这庄稼人,上电视能说啥呀?”
另一人笑着说:“苏先生,我们就是想拍你真实的手艺传承,不用刻意准备,说心里话就行。”
马大爷这时也溜达过来,一听是央视的,立马拍着苏明的肩膀:“去!必须去!让全国人都看看咱村的老手艺!”
苏明还是有点犹豫:“我嘴笨,怕说不好,给咱村丢脸。”
央视的工作人员说:“苏先生,你平时咋教孩子、咋做手艺,就咋拍,真实的样子最打动人。”
村支书也赶来了,笑着说:“苏明,这是咱村的大好事,你就放心去,村里的事有我们呢。”
苏明琢磨了半天,终于点头:“行,我去!但我得带着孩子们一起,他们才是传承的希望。”
录制前几天,苏明领着小石头、小燕几个学得好的孩子,在工作室里反复练习手艺。
“上了电视,别紧张,就跟平时一样做就行,咱的手艺不怕看。”苏明给孩子们打气。
小燕有点怯场:“苏叔,我怕忘词,到时候说不出话咋办?”
苏明摸摸她的头:“不用背词,记者问啥就说啥,比如你为啥喜欢竹编,学了多久。”
孩子们点点头,练习得更认真了,竹丝在他们手里翻飞,一个个小作品渐渐成型。
录制那天,工作室里挤满了工作人员,灯光照得跟白天一样亮。
苏明穿着中山装,手里拿着爷爷留下的竹丝,坐在孩子们中间,教他们编“福”字挂件。
“左手捏紧,右手绕的时候要顺着竹丝的劲儿,别硬拽,跟做人一样,得顺势而为。”苏明一边教一边说。
记者问苏明:“苏先生,你守着老手艺这么多年,最骄傲的是什么?”
苏明举起孩子们编的半成品:“不是我得了啥荣誉,是这些孩子愿意学、学得会,手艺能传下去,比啥都强。”
中午,宝妈们做了农家饭,央视的工作人员吃得赞不绝口:“苏叔,这土菜比城里的宴席还香!”
张奶奶笑着给他们添饭:“喜欢就多吃点,下午还有力气拍,我给你们准备了桂花糕当点心。”
苏明趁着吃饭的空当,给工作人员讲村里的故事,讲老艺人们怎么教手艺,讲残疾人学员怎么靠手艺立足。
有个摄像大哥说:“苏叔,你们村的故事太暖了,我拍着都忍不住想流泪。”
下午录制户外场景,苏明领着孩子们去竹林选竹,教他们怎么分辨竹龄、怎么砍竹不破坏根系。
“这竹子跟人一样,得选结实的、有韧性的,编出来的东西才耐用。”苏明一边砍竹一边说。
孩子们跟着学,有的扶着竹子,有的帮忙递工具,小脸上满是认真。
央视的镜头追着他们拍,从竹林到工坊,从选竹到成品,一帧帧都是真实的乡村非遗画面。
录制结束时,导演握着苏明的手:“苏叔,太感谢你了,这是我们拍过最动人的非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