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空气重新变得温热而宁静。
“吃饭,吃饭!肉都要凉了!”林婉如拍了拍手,打破了片刻的沉默,她麻利地给每个孩子都夹了一块油光锃亮的红烧肉。
桌上的气氛很快又活泛起来。叶邵凯绘声绘色地讲着他在少年宫门口看到的趣事,团子专心致志地对付着碗里的肉,招娣则把那本崭新的《安徒生童话》放在腿上,时不时低头用手指轻轻抚摸一下硬壳封面,嘴角是藏不住的笑意。
沈秀兰看着孩子们,心里那点因李文博而起的波澜,渐渐平息。
她给招娣又夹了一筷子西红柿炒蛋,柔声说:“快吃吧,吃完了妈妈给你读故事。”
晚饭后,林婉如没有多留,只在临走时,拉着沈秀兰的手,压低声音说了一句:“那种人,别往心里去。你现在过得比谁都好。”
沈秀兰点点头,目送她离开。
日子入了八月底,夏天的最后一波热浪顽固地盘踞在京城上空。
随之而来的,是旧货电器生意的淡季。天气一热,本就老旧的电器更容易出毛病,买的人自然就少了。
再加上暑气熏蒸,人们也懒得出门逛街,旧货店的门槛,一连几天都冷冷清清。
与此相反的,是对街新开的一家“宏达旧货店”。
老板是个姓王的胖子,人称“王胖子”,也是做二手电器生意的,开业那天鞭炮放得震天响,大有要和沈秀兰分庭抗礼的意思。
这天下午,沈秀兰正在店里擦拭一台积了灰的落地扇,林婉如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满是气愤。
“秀兰!你听说了没?”她一屁股坐在小马扎上,自己倒了杯水咕咚咕咚喝下,“外面都在传,说我们店里的东西都是从废品站淘来的破烂,修都修不好的那种,说你是黑心老板,专骗街坊邻居的钱!”
沈秀兰擦拭风扇叶片的手顿了一下,她抬起头,表情没什么变化:“谁传的?”
“还能有谁!不就是对门那个王胖子!”林婉如气得直拍大腿,“他这两天见人就说,说他店里的货才是正经八百从单位里退下来的,质量有保证。还说……还说你一个女人家家的,懂什么电器,都是瞎鼓捣,指不定哪天就漏电着火了!”
话音刚落,门口就传来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
“哎哟,这不是沈老板吗?怎么着,今天又开张了?”
王胖子腆着肚子,摇着一把大蒲扇,慢悠悠地晃了进来。
他身后还跟着两个街坊,正探头探脑地往里看。
王胖子的小眼睛在店里扫了一圈,撇了撇嘴,指着那台落地扇说:“沈老板,你这风扇可得擦干净点。不过擦得再亮也没用啊,里面的线圈都老化了,我们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买回家,那就是个摆设,说不定还是个祸害呢!”
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让门口的人听得清清楚楚。
林婉如噌地一下站起来,叉着腰就要理论:“王胖子,你少在这里胡说八道!我们店里的东西什么质量,街坊们都清楚!”
王胖子嘿嘿一笑,用蒲扇指了指自己:“我这可不是胡说。我就是提醒大家伙儿,买东西要擦亮眼睛,别被一些便宜货给蒙了。这电器可不是小事,关系到身家性命呢!”
他说完,又冲门口的街坊摆摆手:“走走走,上我店里瞧瞧去,正经八百的‘金雀’牌电视机,新到货!”
看着王胖子大摇大摆地离去,还顺走了几个潜在的顾客,林婉如气得脸都白了:“这人怎么这么无赖!这不是明摆着砸我们场子吗?”
沈秀兰却一直很平静,她将抹布在水盆里洗干净,拧干,然后慢条斯理地把风扇的防护网装了回去。
她没有发火,也没有抱怨,只是静静地思考着。
“婉如,你先别气。”她开口道,“他想嚷嚷,就让他嚷嚷去。嘴长在他身上,我们管不住。”
“那怎么办?就由着他这么污蔑我们?”林婉如急了。
沈秀兰走到柜台后,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崭新的牛皮纸,又找出笔和墨水。
她铺开纸,蘸了蘸墨,想了想,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信誉告示。
她写得很慢,一笔一划都透着沉稳。
“他不是说我们的货不好吗?那我们就让所有人都看看,我们的货到底好不好。”
沈秀兰一边写,一边对林婉如说,“他靠嘴说,我们靠事实说话。”
林婉如凑过去看,只见纸上写着:
“本店郑重承诺:凡在本店购买的电器,均享有一月包换、三月保修的服务。若有任何质量问题,凭票据全额退款。信誉第一,童叟无欺。”
落款是:沈氏旧货店,沈秀兰。
林婉如眼睛一亮:“这法子好!白纸黑字写出来,看谁还敢乱嚼舌根!”
沈秀兰又写了好几份,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她把笔放下,吹干墨迹,对林婉如说:“光贴在咱们店门口还不够。婉如,你得陪我出去一趟。”
“去哪儿?”
“去人多的地方。”
当天傍晚,在附近最大的菜市场门口,许多人看到一个穿着干净布衫的女人,带着另一个同样利落的女子,在一个显眼的位置,用米汤和刷子,认认真真地贴着一张告示。
沈秀兰不卑不亢地站在那里,任由路人打量和议论。
有人问起,她就平静地解释告示上的内容,声音温和但坚定。
林婉如则在一旁帮腔,将那些谣言斥为无稽之谈。
渐渐地,围观的人多了起来。大家看着那白纸黑字的承诺,又看看沈秀兰坦荡的眼神,心里的天平开始倾斜。
“要我说,沈老板不像是那种人。”
“是啊,上次我家收音机坏了,还是她给修好的,就收了一块钱。”
“这王胖子一来就说别人坏话,我看他自己才不像好人。”
议论声中,沈秀兰的名声非但没有被损害,反而因为这次果断坦诚的回应,赢得了一片赞许。
人们开始称呼她为“沈老板”,语气里带着几分敬佩。
一个女人,独自撑起一个家,还把生意做得这么有板有眼,有担当,不容易。
晚上回到家,院子里灯火通明。三个孩子正围在小桌前,拿着毛笔和红纸,笨拙地写着什么。
“妈妈,你看!”招娣举起一张红纸,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妈妈的店最好!”
叶邵凯则更有条理,他写的是:“买电器,找沈姨,质量好,讲信誉!”
团子最小,不会写字,就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圈,他说这是“一百分”的意思。
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杰作”,嚷着明天要去帮妈妈贴“百贴”,为妈妈加油。
沈秀兰看着孩子们真挚的小脸,和那些充满了童稚气的标语,忙碌了一天的疲惫悄然散去。
她走过去,挨个摸了摸他们的头,心里被一种温热的情感填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