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后墙的黑板报
教室后墙的那块黑板报,宽两米,高一米五,深绿色的板面边缘镶着浅木色的边框,像一块藏着故事的画板,陪着我们走过了初中三年。从初一的懵懂好奇,到初三的紧张忙碌,每一期黑板报都印着我们的笔迹,藏着我们的青春。
初一年级开学第一天,班主任李老师把出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另外三个同学。那时候我们互不熟悉,站在黑板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负责画画的晓雅,拿着粉笔在黑板上轻轻画了几笔,又赶紧擦掉,小声说:“我怕画不好。”负责写字的小宇,攥着彩色粉笔,手心都出了汗:“我写字不好看,要不换个人吧?”李老师笑着走过来,拍了拍我们的肩膀:“没关系,慢慢来,一起商量着来,总会做好的。”那天下午,我们四个围着黑板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晓雅最终决定画一幅向日葵,说“向日葵代表阳光,就像我们的初中生活”;小宇选了浅蓝色的粉笔,一笔一划地写标题,虽然有些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我和另一个同学负责抄课文段落,我们先在草稿纸上把字写大,再对照着抄到黑板上,生怕写错一个字。夕阳透过窗户照在黑板上,给向日葵镀上了一层金边,也给我们的脸上染上了红晕。那期黑板报虽然不算精致,却让我们四个成了好朋友,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协作的力量能把“不擅长”变成“还不错”。
初二那年运动会前夕,我们要出一期“加油”主题的黑板报。为了让黑板报更有气势,我们特意去图书馆查资料,找了很多运动健儿的插画,还收集了同学们写的加油稿。运动会前一天晚上,我们留在教室里加班。晓雅蹲在地上,仰着头画跨栏的运动员,画到运动员的肌肉线条时,她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小宇用白色粉笔在黑板边缘画了一圈小星星,还在每个星星里写了一个同学的名字;我和其他同学则把加油稿分成几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抄写,有的用红色写“加油”,有的用黄色写“坚持”,有的用绿色写“必胜”。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偶尔传来我们的小声讨论。那天晚上,我们忙到九点多,走出教室时,月亮已经挂在了天空。第二天运动会,同学们看到黑板报,都兴奋地围过来,指着自己的名字欢呼,运动员们更是握紧拳头,说“看到黑板报,就觉得更有力量了”。那期黑板报,像一面小小的旗帜,鼓舞着我们班的每一个人,最终我们班拿到了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初三的最后一期黑板报,主题是“毕业季”。那时候学习很紧张,我们只能利用课间和午休时间出黑板报。晓雅画了一幅教室的插画,画里有我们熟悉的课桌椅,有窗外的梧桐树,还有黑板上写着的“中考加油”;小宇的字比以前好看了很多,他用黑色粉笔写了“青春不散场”五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我和同学们一起,把三年来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黑板报的角落,有运动会上的笑脸,有春游时的合影,还有元旦晚会时的搞怪照片。出完黑板报的那天下午,我们站在黑板前,静静地看着。晓雅突然说:“好想时间过得慢一点,不想毕业。”小宇也小声说:“以后再也不能一起出黑板报了。”我看着那些照片,看着那些熟悉的字迹,鼻子突然酸酸的。李老师走过来,拿出手机,给我们和黑板报拍了一张合影,说:“不管以后在哪里,看到这张照片,就能想起我们一起出黑板报的日子。”
中考结束那天,我们最后一次走进教室,教室后墙的黑板报还在那里,“青春不散场”五个大字依旧醒目。我们每个人都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下了对未来的祝福。走出教室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黑板报,阳光照在上面,像给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现在,我已经上了高中,新的教室里也有一块黑板报,却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一块。但我总会想起初中教室后墙的黑板报,想起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画画、一起写字的日子。那些日子,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镶嵌在青春的天空里;那些黑板报上的字迹和图画,像一张张珍贵的明信片,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与感动。
原来,青春里的很多美好,都藏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一块黑板报,不仅是一面展示的画板,更是我们青春的见证,它让我们学会了协作,懂得了珍惜,也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留下了一串温暖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