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这些弯路,存在这些问题,原因就是在这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关于人的问题没有解决。
从行业上来说,就是行业生态与市场机制、薪酬结构与成本分配、培养产业成熟度等方面。
从演员个人来说,在专业技能的打磨与提升方面,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方面,在对粉丝和公众的态度方面以及在团队合作与行业规范意识方面。
前者是关系到电影市场的规范,后者则关系到演员个人的规范。
行业生态与市场机制方面,主要问题包括市场格局冰火两重天、产业生态矛盾重重、国际市场开拓的困境等方面。
首先市场格局方面,市场资源分配存在马太效应,资本闭环出现问题。
头部影片占据过多排片比例,导致其他影片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影院上座率分布严重失衡,大城市的影院上座率高,三四线城市影院上座率偏低。
资本偏好流量明星,但流量明星片酬占比仍达25%-30%,远超荷里活15%标准,导致制作成本结构失衡?。
部分影片为追求短期收益套用市场模板,同质化内容泛滥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消费模式改变也对电影票房造成重大影响。
这一点主要是流媒体的冲击,在漂亮国、荷里活主要是奈飞等流媒体平台通过会员分层策略分流观众,而在华夏,爱优腾\"全场景覆盖\"服务强化用户黏性,很多影院空场率长期维持在30%-40%,单日最低票房不足千元。
同时?分账机制扭曲?,影院实际分账仅占票款24%,需承担50元\/张的\"最低结算价\"差价?。爆米花等衍生品毛利率达73.42%,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让资本及影视从业人员对电影电视剧的重点偏向技术,而忽视了剧本本身,剧本的数量和质量都开始下降,本末倒置。
经典Ip被反复改编但缺乏深度挖掘,如《刺杀小说家2》特效量增加50%却难掩剧本缺陷?。2025年上半年电影备案量同比下降超20%?。
而同时的华夏电影行业技术虽有不少进步,但还是不够全面,很多关键技术还需要向外国公司购买,虚拟制片技术普及率达35%,但肌肉动力学等核心技术仍依赖海外协作?。AI辅助剧本开发周期缩短40%,但特效技术国际竞争力不足?。
票价机制失灵。2025年暑期档平均票价降至37.4元,但观众仍认为票价过高?。
影院缺乏降价空间,分账底价机制导致价格弹性丧失,最终导致观众不满意,影院也不满意?。
其次产业生态方面,流量至上,演技沦为“附加题”。
大量资本涌入影视行业,为华夏影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也埋下了“演技断层”的隐患。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作品的好坏已经不再由内容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演员的人气。
流量明星,即便演技平平,也能凭借庞大的粉丝基础,为作品带来可观的收视率和经济收益。
于是,逐利的资本开始转变逻辑,变得简单而直接:与其费时费力培养演技派,不如直接“雇佣”那些自带流量的“赚钱机器”。
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选角不再基于演员的演技,而是基于演员的人气;剧本创作变得粗糙,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细腻;导演则更多地扮演着流量“搬运工”的角色,而非作为艺术的引领者。
为了迎合市场上对于流量需求,华夏许多影视作品不再追求内容的质量和演员的演技,认为只要能够吸引流量就行。
因为在这个时代,流量直接等同于收益。
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即使流量再高,如果内容质量不过关,观众也不会买单。
除了少数死忠粉,大多数网友观看剧集还是为了剧情本身。
如果剧情乏味、缺乏新意,再加上演员演技糟糕,就算因为死忠粉会有一些流量,但最终这部作品只会被观众打上“烂剧”的标签,毫无观看价值,最后被市场所抛弃。??
演技,这个本应是演员立身之本的能力,逐渐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选项”。
最后导致实力派演员因缺乏流量而被边缘化,而那些流量明星,则享受着资本的追捧,却忽略了作为演员的基本职责——用心刻画角色,以演技打动观众。
在整个市场上,受到资本的驱策,其他影视从业人员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许多编剧不再专注于体验生活,精心打磨剧本,而是倾向于创作那些缺乏深度和内涵的“快餐式”故事,甚至为了满足资本的要求,创作一些以炒作话题和明星效应为卖点的粗制滥造作品,虽能短暂吸引眼球,却损害了观众对影视作品品质的信任。
剧本作为电影和电视剧的核心,近年来却逐渐陷入了“模式化”和“同质化”的困境。
因为华夏影视编剧在影视生产链条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劳动报酬主要以稿酬形式结算,且与作品播出后的收益无直接关联。这导致许多编剧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低廉的稿酬,甚至沦为知名编剧或工作室的枪手,难以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
另外,随着Ip改编热潮的兴起,一些改编作品因粗制滥造,或者为了资本吸引眼球的要求,导致剧情脱离现实、台词雷人等问题而备受争议。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往往“边追边骂”,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编剧的声誉,也折射出当前影视行业在版权保护、内容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终伤害的也是整个编剧行业。
最后就是华夏影视行业大多数编剧与社会现实脱节,缺乏对社会阶层的真实反映,影响作品的深度。
很多华夏产电影对华夏社会的现实触感缺乏,创作者已久未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产生深度互动。
相比之下,荷里活的商业成功得益于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例如近年来的好莱坞b级片直接呈现了金融海啸、失业等问题,既揭示了社会伤痛,又通过独特的好莱坞方式进行了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