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编剧、演员,还有就是导演,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演作为影视作品的引领者,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也失去了对艺术的追求。他们不再认真指导演员表演,也不再细致打磨每一个细节,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制造话题和炒作热度上。
在华夏影视行业里,不管是刚建国时,还是到了2025年,一直以来都是导演中心制,手执导筒的导演一直在片场具备最高话语权。
而且他们往往身兼多职,既是导演又是制片人又是监制,已经形成了在片场只手遮天的局面,可以独断专行了:导演在决定场上表演实现情况之外,还要决定演员选择、取景布景、特效制作等前后期各个环节,任何事情都可以一言而决。
尤其是近年来资本大举入侵电影后,很多影视公司为获取导演这种稀缺又有话语权和市场潜力的资源,以低价入股、票房分红等方式与导演深度绑定,很多导演身份又增加了出品人一项。
当一个剧组从投资到上映各个环节都由一个人把控、各个核心角色都由一个人兼任,出现问题就再正常不过了。
部分无良导演通过阴阳合同、虚假支出等手段牟利,形成\"拉投资-分赃-制作烂片\"的恶性循环。
也有部分导演常被批评存在\"观念不正、夹带私货\"现象,部分作品被指刻意迎合西方价值观。
当然也有一些好导演,以\"死磕品质\"的创作态度打破行业潜规则,让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好票房。
还有些部分导演\"为讲道理而创作\",但自身并不真正相信所宣扬的价值观,导致作品说教感强而感染力弱。
中老年导演固守传统拍摄手法,难以应对移动端时代观众对\"高清画面、快节奏叙事\"的新要求。
同时年轻导演在剧本创作与工业化流程把控间存在能力断层。
但也正因为在华夏影视行业,导演拥有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在华夏,导演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吸引了无数有导演梦的人趋之若鹜,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在商业电影领域,制片人和制片公司更喜欢那些已经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大型项目的导演,优秀的导演们都在争夺那些有限的职位和机会。
影视剧作品数量是有限的,你或许很有才华,但别人可能更出色,所以机会就被别人抢走了。
导演水平的参差不齐,对电影市场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很多导演?故事构建能力薄弱,缺乏将小说或原创剧本转化为优质影像的能力,常出现\"重点不细拍,废话一箩筐\"的叙事问题。
还有部分导演仍停留在\"作坊式\"创作阶段,对虚拟制片等新技术应用不足,导致作品出现舞台剧式夸张表演与电影语言脱节的现象?。
除了以上问题,很多华夏影视剧导演对待观众的态度也有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不尊重观众。
在电影行业,有艺术片与商业片之分,而且两者之间的碰撞愈发激烈。
当导演一心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试图通过作品传达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时,而观众却更多地期待能够从电影中获取娱乐化的内容,享受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这种双方期待上的巨大差异,很容易导致导演对市场化需求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很多导演往往会将大量的心血与激情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把作品视为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内心满怀期待,渴望观众能够透过作品的表象,深刻地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或者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
然而,当他们精心打造的作品未能被观众所接受,尤其是当遭遇那种简单粗暴、流于表面的批评时,内心可能会瞬间被愤怒或是深深的挫败感所填满。
比如有些导演拍了文艺片,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但观众却仅仅关注到影片的画面不够精美、剧情不够刺激,这种巨大的落差很可能让导演感到自己的艺术追求被无情践踏。
某些导演致力于拍摄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电影,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画面表现形式,但观众却因为难以理解而给出负面评价,这使得导演感到自己的艺术探索不被市场所接纳。
另外,对观众品味的偏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导演可能固执地认为观众的审美能力有限,无法欣赏其作品所蕴含的复杂性和深度,从而采取“骂观众”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坚守艺术立场的决心。
再比如某冯姓导演在沪市电影节上发表了一番备受争议的言论,他称华夏垃圾电影遍地是因为有垃圾观众,对广大观众进行了批评。
还有某陈姓导演放话,十年之内没人能看懂《无极》,意思就是这部电影曲高和寡,观众看不懂是因为水平达不到。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观众群体本身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他们对于电影的期待和需求千差万别。
有的人走进电影院,只是为了寻求片刻的娱乐和放松,想看到轻松欢快的剧情和精彩刺激的画面。
而有的人则希望能够从电影中获得深刻的思考和心灵的触碰,想看到具有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观众作为消费者,拥有对电影进行评价的权利。
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观众在消费之后,有权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给出多元化的反馈。
当导演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观众不理解其作品时,观众自然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其审美能力或者价值观的公然冒犯,进而内心产生更加强烈的不满情绪。
在观众的内心深处,他们期待的是与导演之间平等、尊重的交流和互动,而非被居高临下地说教或者无端指责。
导演各种“骂观众”行为,不仅违背了这种期待,而且极易引发观众的反感,进一步损害其作品在观众心目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