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燕王行辕。
刚刚彻底平定九江郡的刘隽,正在处理繁重的善后事宜,忽闻亲兵来报,称庐江太守陆康的少数亲兵,护着其家眷,历经艰险,突围北上,前来投奔。
刘隽立刻下令接见。很快,几名风尘仆仆、面带悲怆的军士,领着一位神色哀戚却努力保持着镇定姿态的妇人,以及一个紧紧牵着母亲衣角、看上去约莫十岁左右、眼神中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哀伤的男孩,进入堂中。
“末将等,奉庐江陆府君遗命,护送夫人与公子,特来投奔燕王殿下!”为首的亲兵跪地,声音哽咽,呈上了陆康的印绶和那份血迹已干的血书。
刘隽接过血书,迅速浏览,上面是陆康控诉孙策暴行、表明自己以死殉国、并托付家眷于燕王的绝笔。他的脸色沉了下来,对陆康的忠烈肃然起敬,同时对孙策的感观更差了几分。
“陆府君忠义千秋,孤敬佩之至!夫人、公子,请起,一路辛苦了。到了孤这里,便安全了。”刘隽语气温和地对陆康遗孀和那孩子说道。
陆夫人垂泪谢恩。那男孩却忽然从母亲身后站了出来,他并未因恐惧或悲伤而瑟缩,反而再次上前一步,并非简单的躬身,而是极为标准地行了一个臣子觐见君王的大礼,姿态沉稳,丝毫不见慌乱。
“小子陆逊,叩见燕王殿下!”声音清亮,穿透了大堂的沉寂,带着一丝稚嫩,却异常清晰坚定,“殿下收留之恩,陆氏没齿难忘!然,今日逊非仅为乞活而来!”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直视刘隽,那双本该充满童真的眼睛里,此刻燃烧着仇恨的火焰与超越年龄的睿智:“孙策逆贼,背弃朝廷纲常,以强凌弱,逼死我忠烈祖父,此乃国仇!夺我庐江基业,戮我将士百姓,此乃家恨!国仇家恨,不共戴天!”
他略微停顿,仿佛在组织语言,随即继续说道,逻辑之清晰令人惊叹:“逊尝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逊虽年幼,亦知此理。然,空言无益,逊不敢妄求殿下即刻发兵。只恳请殿下,准允逊留在军中,或伴随殿下左右!逊愿效仿古之甘罗、项橐,虽年稚,然志不短!必悬梁刺股,勤学兵法韬略,苦练武艺弓马!待他日殿下王师南征,扫荡不臣之时,愿为殿下麾下一小卒,持戈前驱,必亲临战阵,目睹孙贼伏诛,以慰祖父在天之灵!若得机会,逊必手刃此獠,以雪今日之耻!”
这一番话,逻辑清晰引经据典!这哪里像一个十岁孩童能说出的话?简直如同一个深思熟虑的年轻士子!
满堂皆惊!
刘隽的反应最为强烈。他原本只是欣赏孩子的志气和陆康的忠烈,此刻却是真正的震惊和狂喜!他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目光如电般仔细审视着陆逊,仿佛要看透这具小小身体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灵魂。这孩子的早慧、冷静、逻辑和那股内敛的狠劲,深的刘隽喜爱,‘天赐我也!真是天赐我也!’刘隽心中呐喊,‘政儿有玩伴,更得一良佐矣!’他当即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这孩子带在身边,精心培养!
徐庶站在文官队列中,眼中爆发出无比赞赏的光芒,微微点头,心中暗评:‘此子心如瀚海,志似磐石,言辞有度,知进退,明事理,更兼血性深藏!若得名师调教,假以时日,必为国之栋梁,甚至…堪为宰辅之器!王爷若能得此子,实乃大幸!’
就连关羽,此刻那丹凤眼中也掠过一丝明显的讶异。他抚着长髯,不由得多看了陆逊几眼。他看重忠义,欣赏硬骨头,这孩子年纪小小,竟有如此血性和志气,而且条理分明,丝毫不怯场,让他不由得心生几分好感。
老将黄忠更是看得啧啧称奇,对身旁的同僚低声道:“俺老黄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样的娃儿!这哪是孩子,分明是个小大人!陆康公有个好孙子啊!这仇,我看他能报!”
刘隽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声音愈发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视:“陆逊,抬起头来。告诉孤,你今年几岁?平日读何书?”
陆逊朗声回答:“回殿下,小子虚度十岁。祖父在时,已开蒙,读过《论语》、《孝经》,正开始习读《左传》、《孙子》。”
“好!好!好!”刘隽连说三个好字,再也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忠烈之后,果非凡品!孤准了!从今日起,你便随侍孤之左右,与孤之嫡长子刘政一同进学!孤会为你延请最好的老师,传授你文武之道!待你学有所成,孤必给你机会,让你亲自去荡平江东!”
他随即对陆夫人郑重承诺:“夫人放心,逊儿在孤这里,必视如己出!夫人可期待他日,看到他成长为我大汉的擎天之柱,亲手为陆府君讨还公道!”
安排完陆逊之事,又有紧急军情送达。刘隽展开一看,眉头微蹙。情报证实了之前的传闻,孙策已彻底攻陷庐江,整合势力,如今已尽得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江东六郡之地(历史上此时庐陵郡应已分出),声势复振。
文武众臣闻言,皆面露忧色,觉得孙策已成气候,恐为心腹大患。
刘隽却将情报放下,面色平静:“孙伯符,确是一代枭雄,败而不馁,反能趁机扩张,不容小觑。然其新得庐江,根基未稳,江东六郡亦需时间消化。而我军新定淮南,九江郡初附,百废待兴,更需稳固后方,实无余力即刻南征。”
他做出了决断:“江东之事,暂且放一放。当务之急,是巩固我们在淮南的成果。云长。”
“臣在。”关羽出列。
“命你总督淮南诸军事,坐镇合肥,总揽防务,编练水陆新军,震慑江东!周泰、蒋钦辅之,加紧操练水师!”
“诺!”关羽、周泰、蒋钦领命。
“其余诸将,各司其职,安抚地方,恢复生产,清剿残匪。”
“诺!”
安排妥当后,刘隽起身,目光扫过北方:“淮南大局已定,然天下未安。孤离京已久,朝中亦需坐镇。传令下去,三军休整五日,而后班师,返回邺城!”
“臣等遵命!”
五日后,刘隽留下关羽等大将镇守淮南,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和缴获,以及少年徐庶、决心培养的陆逊,踏上了北归邺城的道路。。
而年轻的陆逊,坐在北去的马车里,回望渐渐远去的南方,小手紧紧攥着,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光芒他知道,跟随这位强大的燕王,努力学习,成长,将来必有一日,他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