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成帝的棺椁停在直山行宫,文武百官早几日得了消息,现在已经陆续赶到。高品级的官员尚能在行宫内得到一处安置之所,低品级的官员便只能宿在县城之内。
元琮被安排在元琦居所的耳房之内,外面人多口杂,一切吃穿用度都是送进房中。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元琦会支开灵堂前的人,和元琮一起守灵。
“我明明知道,”元琮泣不成声,“我明明知道的,我还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元琦和她并排跪在一起:“虽然最后没等到你,但母皇也并无太大遗憾。她告诉我,她在父后临终前答应过他,要保你平安活着,现在的情形,已经是最好。母皇临走前还笑着同我说,这下可以无憾地去见父后了。”
元琮听了更是泪如雨下:“是我不孝。”
景成帝驾崩既在意料之内,她很早就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了;也在意料之外,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明明过年时看她还精神奕奕。元琦心中有些怨元琮,可也知道她亦是不愿造成现在的局面的,便默默陪她落了一会儿的泪。
“大姐姐现在回来了,我便安排兴盈露个面。他今年十四岁了,去年的及笄礼,对外说是在孝中没有办。现在母皇大行,让他在群臣中留下个孝名,我也好把封地给他,以后大姐姐又可以少了一重束缚。只是,大姐夫的身孕,几个月了?”
元琮颇感歉意:“已经六个月了,他恐怕不能出现在人前。三妹,给你添麻烦了。”
刘云是敬怀太女的遗孀,现在还应该在皇陵,他若是怀着身孕出现,那可是皇室一大丑闻了。
“无碍,便称哀思过度病倒了,让兴盈来尽孝便可。母皇一直希望大姐姐子嗣繁茂,定然不会怪罪的。”
二人沉默了一会儿,又说起江桓来。
“大姐姐是怎么遇到江桓的?”
“我随船队往金洲去,大约还有三个月的路程的时候,她带着寥寥几个随从,只两艘小船,物资也不够,不知怎么漂了这么远的。若不是遇到她,我恐怕现在还在海上呢。她说金洲暴乱,三妹派五姑母前去镇压。那天有一伙暴民冲击金洲府衙,五姑母借了黜陟使府上的亲兵去驱赶,不料那伙人却是调虎离山,转头来把黜陟使府围了。她在在宋慕白的帮助下,一路逃至码头。事起匆忙,宋慕白也只来得及准备了两艘战船和一些食水。原打算让她走水路去金南避一避,不料途中起了大风,竟是将她们吹离了岸边,直到遇到了船队,这才能返回大周。”
这些日子忙着景成帝的丧仪,江桓到了多日也没能见她。听元琮的叙述,处处都是漏洞。
自幼便是太女的元琮,当然也能听出来这些话里的影射。冲击府衙的暴民不是军队,何至于府兵已经不能维持,落魄到要借黜陟使府上的亲兵?宋慕白作为常年驻守金洲的将军,遇到了这样的大事,不是带兵镇压暴乱,反而是帮助江桓出逃?
“三妹,我不知道你对金洲的打算,但是江桓一直是你的刀,你定是用着趁手,或者没有更好的替换。五姑母一到金洲,便出了这样的事,恐怕是坏了你的安排。”
元琦长长叹了一口气:“是啊,金洲是我留给大姐姐的,我答应过你也答应过母皇。五年之内,我要一个太平的金洲,这是当年我给江桓的任务。后来不论她用什么酷烈的手段,只要政务通明,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和她都心知肚明,将来只需兴盈接手封地之后‘处死’江桓,便可安定民心,此谓不破不立。我也暗中嘱咐宋慕白,让她将来无论如何保下江桓的性命,所以这次她才能这么快反应过来,接应江桓出逃。”
元琮略一思忖便知:“所以是五姑母一腔热血,毁了你的计划?”
元琦点头:“送五姑母一家过去,是留给大姐姐治理金洲的。宋慕白在金洲多年,我怕她将来尾大不掉。现在看来,与其送一个不靠谱的长辈,不如用一个沉稳的弟媳。我这次召了东平侯回京,问明原委,倘若不是有什么意外的变故,真的是她擅作主张,便还是让宋慕白留在金洲吧。”
二人聊着政事,又守完了一夜。
景成帝的棺椁在直山行宫停灵四十九日,回到京城后又在殡宫停灵三月余,最终于景成三十五年八月葬入皇陵,谥号“文”,世称文帝。
敬怀太女长子兴盈公主,至纯至孝,封为金洲公主,享一洲食邑。敬怀太女正君刘氏,随兴盈公主一起前往金洲居住。
虽然从没有公主能有如此大的封地,但公主终究是男子,不能代代相传,等到兴盈公主百年之后,金洲还是会收回来的。况且兴盈公主娴雅文静,不爱插手政事,金洲并不会脱离朝廷的控制。
谁不知新帝在做皇女时,受敬怀太女照拂颇多。如今敬怀太女已逝,当年的照拂回馈在兴盈公主身上,显的新帝仁善念旧。
朝臣们无一反对。
文帝的后宫君侍们,没有孩子的迁居偏宫养老,有孩子的愿意随皇女皇子出宫入府上居住,元琦统统都放了人,不愿意出宫的,同样迁居偏宫。
阖宫上下只有良君例外,他要随四皇女一起长居皇陵,为文帝守陵。
把良君和元瑾放逐到皇陵,元琦是深思熟虑过的。虽然的确是夹带了私情,但有了良君和兴盈公主的例子在前,两厢一对比,足以让人知道,新帝的性子。
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恩怨分明。
这一举足以将之前给朝臣们留下的睚眦必报的印象扭转。
谁不愿新帝是个赏罚分明的人呢?
景成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皇太女元琦即位,宣布次年改年号建和。册封太女正君卫氏为皇后,太女侍君赵氏为从三品顺仪,太女侍君池氏为正三品充仪,太女昭训盛氏为从四品贵人。
文帝开创的景成之治至此结束,建和年间,大周将迎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