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606
厅内众人皆陷入沉思。田隆环视四周,缓声道:倘若陈渡当真未死,那么曹公嫁女之举,恐怕从初始便是青州棋局的一着妙手。
许攸捻须附和:不仅可提振军民士气,更算准了公孙瓒对我冀州的忌惮心理,料定其必不敢轻举妄动。
此等险着...审配突然击节赞叹,除陈渡外,无人敢谋;而唯独陈渡献策,曹公方敢采纳。
众人目光不约而同转向末座的郭图。这位素来沉默的谋士此刻正凝视着案上竹简,忽而开口:臧霸此人重利,若能许以厚报...
话音未落,逢纪突然拍案而起:若陈渡坐镇临淄,仅需万余精兵便可震慑泰山贼寇!届时四万大军东进,陶谦岂有不败之理?
堂内骤然响起剧烈的拍案声。袁绍额头青筋暴起,拳头在案几上留下道道红痕:曹阿瞒竟敢如此欺我!
他猛然醒悟:陈渡此子最擅揣度人心。那公孙瓒看似凶猛,实则优柔寡断。自己麾下众谋士都未能看透这点,唯有陈渡...
懦夫!袁绍狠狠啐道,忽然将目光锁定在角落。那里,郭嘉正倚柱而立,似笑非笑地把玩着手中酒盏。
袁绍眉头微挑,语气中带着诧异:奉孝莫非也同陈太阿一样,算准了公孙瓒那懦夫不敢进兵青州?
郭嘉默然不语,似在沉思。
袁绍面露不悦,眉心紧蹙。
沮授亦望向沉默的郭嘉,深深叹息:若当真依奉孝之计,不派兵北上,公孙瓒便无后顾之忧。如此,曹孟德或许就不敢拒绝主公的提议了。
袁绍急促喘息,厉声道:那即刻与公孙瓒结盟!传信告知他冀州绝不干涉青州之事,让他安心渡河!
他素来厌恶公孙瓒,从未想过有朝一日竟会与之联手。
但此刻,纵使万般不愿,他仍果断决定与公孙瓒共抗曹操。
曹操的崛起之势过于迅猛。
曹**公孙瓒那个懦夫强出太多!
绝不能再让曹操继续壮大!
必须压制曹操!铲除曹操!
席间众人神色各异。
若冀州未曾派兵北上,或许还能与公孙瓒议和。
如今局势已变,公孙瓒岂会轻信冀州诚意?
我亲自出面!袁绍察觉众人疑虑,当即表态。
来不及了。沉默许久的郭嘉突然开口,陈太阿的布局,早已无懈可击。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袁绍强压怒火质问:有何来不及?我亲自与公孙瓒议和,撤走两地驻军,他还不敢进兵青州?
郭嘉平静回应:敢。
但终究是迟了。
陈太阿的谋划,太过周密。
如今无论冀州如何应对,都为时已晚。
休得胡言!郭图拍案而起,厉声呵斥。
他一向轻视郭嘉——不过是颍川郭氏旁支的寒门子弟,得荀氏兄弟举荐后便目中无人,终日故作高深。
真当自己是另一个陈太阿?
郭嘉未予理会,继续道:自邺城至鄃县三百里,至下博四百里。
即便袁车骑此刻亲自北上,昼夜疾行,至少也需两日方能撤军。
袁绍面色阴沉。
他注意到郭嘉称呼已从变为袁车骑,莫非心生不满?
郭嘉的话仍在继续......
袁绍与公孙瓒的和谈预计耗时一两天,两地驻军后撤两百里需五六日,前后总共十日。届时青徐战局应有定论,曹军捷报再过三五日便可送达。
郭嘉说完后,议事厅内鸦雀无声,只闻众人呼吸。谋士们纷纷皱眉审视郭嘉,见他神色认真,都露出困惑表情。
此前郭嘉献策阻止袁绍出兵清河、安平,如今看来确属上策。但当时无人料到重伤垂死的陈渡还能布局青徐战事。众人原计划既要胁迫曹操让步,又需对青州示好,同时威慑公孙瓒避免其吞并青州。若非曹操断然回绝,谁能想到陈渡真如郭嘉所料未死且暗中布局?
简直荒唐!郭图拍案而起,陈渡的布局怎称完美?为何要退兵两百里?你怎敢断言十日便能结束战事?面对质问,郭嘉垂首默然。沮授沉思片刻恍然道:主公亲赴和谈期间,边境驻军断不可撤。若要诱公孙瓒孤军深入两百里袭扰临济,我军必须保持同等距离。这正是陈渡的精妙安排——放弃平原形成的二百里缓冲带,恰好能争取关键时间差。
我认为,曹操写这封信时,青州军早已出征。
换句话说,等我们谈妥条件后撤两百里,让公孙瓒顺利渡河之际——
青徐地区的战事便已尘埃落定。
袁绍面色骤变。
众谋士面面相觑。
若果真如此,陈太阿的谋划堪称滴水不漏!
青州方面既未在平原国设置行政官员,也未推行集体农庄制度,甚至连龙凑渡这样的战略要地都未布防。
这个反常举动令在座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须知平原国毗邻黄河,其土壤肥沃程度冠绝青州全境。
更关键的是,沿青州四百余里黄河岸线,唯有龙凑渡可供大军通行。
只需万余人驻守东岸,整个青州便可固若金汤。
然而青州竟主动放弃平原国这个战略支点,致使产盐重镇临济直接暴露在最前线。
这等于是将后方安危完全托付给自顾不暇的冀州——这半年来,冀州哪有余力顾及青州?
放任龙凑渡不设防,等于默许公孙瓒随时渡河侵扰,青州方面根本无力阻止。
一旦公孙瓒在青州境内来去自由,临济盐田的运输线必然中断,整个盐业体系便会崩溃。
当时众人都认为曹操与陈太阿是在赌公孙瓒不敢东进。
如今看来,放弃平原国竟是早为青徐战局埋下的伏笔?
又是半年前就布好的局?!
但十余日就想终结青徐之战?田丰捻须质疑,若不能速胜陶谦,这两百里缓冲地带根本改变不了战局,所谓完美布局也就无从谈起了。此前军议已研判过,这场战争注定是持久战。
沮授接话道:根据最新情报,陈太阿可能确实还活着,这对曹操确实有利。但要说十余日击垮陶谦与臧霸联军,奉孝未免太小看徐州势力了。
陶谦此次冒险北上,正是看清了徐州无险可守的困局。
他很清楚,若退回徐州坐视曹操壮大,终是死路一条。
唯有在青州与曹操决战,才有一线生机——他别无选择。
“此刻陈渡之事已彻底点燃曹操怒火,双方已成死敌。
“纵使陈太阿亲临战场,曹操心有忌惮,也绝不会鸣金收兵。
“箭已离弦,唯有寄望公孙瓒在西线牵制,与我冀州合力扰动青徐战局。
“他别无选择。
“此役必将旷日持久。
“陈太阿的谋划,尚有破绽。”
此番青徐会战乃正面交锋。
陶谦若想拖延,并非难事。
“既然你言之凿凿,那陈太阿要如何在十日内击垮陶谦军?!”
郭图猛然醒悟——郭嘉所谓“冀州回天乏术”“陈太阿妙算无遗”,皆需以速胜陶谦为前提。
只要陶坚守十日,空虚的临济必遭重创,青州军被迫回援,陶谦便能转危为安。
“莫非你认为臧霸非畏陈太阿,更会临阵倒戈合围陶谦?!”郭图讥讽道。
郭嘉摇头轻笑:
“吾非青州人士,不谙当地山川形势。
“臧霸其人与陶谦、青州有何纠葛,我更无从得知。
“但陈太阿战前刻意将拒信呈于袁公案头——
“诸位不觉得蹊跷么?
“他究竟意欲何为?”
满座哑然。
确是如此……
此刻公孙瓒因冀州两万守军震慑,徘徊黄河北岸不敢进犯。
若青州欲争取时间,本不必激怒袁绍。
曹操分明是故意挑衅!
可他为何要引火烧身?!
“你是说…陈太阿在诱使我与公孙瓒结盟共抗青州?”袁绍悚然。
若真如此,他方才已堕入彀中!
“正是。”郭嘉颔首。
“为何?!”袁绍急问,“他为何要促成我与公孙瓒联手?”
“因其有十成把握,可将青徐之战速战速决。”
“待捷报传来时,公孙瓒必将背弃新盟,趁安平、清河防务空虚大肆劫掠。”
竟是这样?!
众谋士如醍醐灌顶。
袁绍额角沁出冷汗,突然瞠目嘶吼:“你怎知他胸有成竹?!”
郭嘉苦笑着看向自己的瘸腿,没有作答。
(
“我自然不清楚他为何这般胸有成竹。
“但透过今日这封回绝信,我能够推测出,他的确有着十足的把握。
“这个推理并不困难,只要你们相信,陈太阿从不做毫无把握之事,你们也能明白。
“正如我一直确信,陈太阿从未真正遇刺。
“如果你们也相信,像陈太阿这样心思缜密之人,绝不会让自己陷入险境。
“那你们便会明白,这场所谓的遇刺,不过是他精心安排的局罢了。
“同样,我还能推断出,那些从临菑传信、声称他已遇刺身亡的细作,其实早已被他策反。”
议事厅内鸦雀无声。
众人皆以惊骇的目光望向郭嘉。
这些……怎么可能?!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
郭嘉淡然一笑。
“其实并不复杂。
“只要你们坚信,以陈太阿的能力,他绝不会做毫无把握之事,
“便可通过他的行动,推测出他真正的意图,从而有所防备。
“你们总在怀疑,认为陈太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而我,从不质疑。
“我确信,只要他有所行动,而他的对手未能及时应对,他必定能达成目的。
“他太过诡秘,太过传奇,作为他的敌人,或许只能被动防守,疲于应对。
“我来此,也不过是想尝试做一次他的对手,看看能否在他面前稍作招架。
“现在看来,很难。”
毕竟,我是郭嘉,而非陈太阿;你是袁绍,也非曹操。
郭奉孝与陈太阿的差距,或许只差一个对他言听计从的曹操。
天下智谋之士与陈太阿的差距,至少也是一个愿意完全信任他们的明主。
这几句话,郭嘉并未说出口。
【你们总在怀疑陈太阿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而我,从不怀疑】
【我确信只要他有所行动,对手若未能及时应对,他必能达成所愿】
郭嘉的话语中,透着对陈渡能力的绝对笃信。
众人皆默然不语。
他们正如郭嘉所说,即便清楚陈太阿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内心深处仍不认为他是完美无缺的。
人,怎会毫无破绽?
人,又怎能真正洞悉人心?
可郭嘉眼中,陈太阿似乎就是毫无弱点,就是能看透人心,凡与他相关之事,必是他的谋略。
这......当真可能吗?!
荒谬!简直荒谬!郭图面红耳赤,指着郭嘉鼻尖,犹如市井泼妇,全无名士风范。
实在荒谬至极!
遇刺是假?重伤垂危是假?我们的密探全被收买?公孙瓒、陶谦的细作也尽数背叛?又是半年前便布下的局?十日攻取青徐之战?!
且不说最后这条。
你所信的一切,都建立在陈太阿策反所有细作并演了一出大戏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