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诸位已理解生产工具与生产关系的革新都能提升粮食产量,接下来的道理便容易领会了。陈渡继续讲授。
商代之前实行奴隶制,这一点诸位可有疑问?陈渡环视众人。
没有异议。童音清亮的诸葛亮双眼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位少年已熟读《春秋》,通览《史记》,对上古史事颇有心得。
经年累月的征伐使商朝获得大量战俘奴隶。陈渡娓娓道来,但在商代大部分时期,这些奴隶主要用于祭祀而非生产。诸君以为,商朝贵族为何不将他们转化为劳动力?
曹昂沉吟片刻答道:以先生所授生产力理论推之,应是当时粮食产能无法供养如此庞大的奴隶群体,加之奴隶难以管束之故。
诸葛亮与王粲颔首称是,曹操望向长子的目光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陈渡微微颔首:正是如此。祭祀与战争乃商朝国策核心:战争拓展疆域掳掠奴隶,祭祀既满足鬼神崇拜需求,又为军事扩张提供神圣借口。
至纣王帝辛时期,疆域扩张已达极限,奴隶来源日渐枯竭。与此同时,奴隶群体的服从性却与日俱增。
此时以商纣王为核心的一批开明贵族开始重视奴隶生命,将奴隶们组织起来参与农耕劳作。
当时的生产工具并未革新,仍在使用木制、石制和骨制的耒耜,配有少量青铜器具,主要依靠人力耕作。
然而农业产出却显着提高,原因何在?
诸葛亮立即举手应答:
先生方才讲解过,提升生产效率有两种路径:改良耕作器具或优化生产组织。
殷商让奴隶参与集体耕作,改变了生产方式,故而提高了产出效率!
曹昂突然恍然大悟:
部分奴隶加入农业生产,促使商朝收成增加。
粮食增产又能养活更多奴隶,扩大耕作规模。
这就引发了生产关系的转变!
正是生产关系第二条: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相对地位开始调整。
越来越多的奴隶主不再随意处死奴隶,而是组织奴隶投入农耕。
随着耕地扩张、粮食增产,更多奴隶得以参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曹昂突然停顿,眼中闪过灵光:
如此说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竟能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
陈渡略显诧异。
这曹家公子的悟性竟如此出众?
转念想到【稷下】的特殊效果——
统辖范围内书院讲学、着述、育才效率提升100%。宿主智力+5。
看来除了曹昂诸葛亮等人天资聪颖,系统加成功不可没。
只是单独授课也能算作书院教育吗?
曹操同样若有所思,细想之下发现长子所言确实精辟。
待众人消化片刻,陈渡继续讲解:
诸位可都理解子修提出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观点了?
包括曹操在内,众人纷纷颔首。
既然如此,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为何弱小的周邦能取代强盛的商朝。
诸葛亮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他学子也都聚精会神地等待下文。
陈渡从容不迫地开始叙述:
纣王因改革生产关系尝到甜头,便着手推行系列制度变革。
【历史课堂】帝辛改革与牧野烽烟
(青铜酒樽映着篝火,陈渡指尖轻敲竹简)
这位君王做了件胆大包天的事——
他将千人祭改为十人祭,
用青铜剑斩断神权的锁链。
宗教领袖的象牙骨板摔得粉碎:
渎神!
那些用血染红祭坛的手,
正捏着王室玉璜咯咯作响。
(曹操看见小孔明眼里跳动的烛光)
牧野那天——
东夷的精铁戈矛仍在发烫,
朝歌城门却涌出戴枷的星辰。
七十万倒戈的锁链砸向王旗,
比干挖出的七窍心还在卜卦,
微子启捧着宗庙礼器膝行向前,
玄鸟图腾在火光中片片剥落......
所以真正击垮殷商的——
诸葛亮举起的手划过竹简裂纹,
像划过牧野的折戟沉沙。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许多贵族宁可选择极端手段也不愿顺从纣王的政令。
当我们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时,我要揭示的远不止史书记载的表象。今天要带你们看清的,是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政治经济本质——这正是周王室能够以弱胜强的深层原因。
关键在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既能推动也能制约其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落后的体制则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在场众人神色各异。曹氏三兄弟陷入沉思,曹操也凝神细想良久。
先生的意思是,诸葛亮双眸炯炯有神,这种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机制,就是小国周能够取代大国商的根本原因?
陈渡颔首:正是如此。商周之际,纣王与武王都在推行奴隶制革新,试图通过提升奴隶地位来解放生产力。但人祭传统与神权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必然遭遇贵族阶层的强烈 ** 。
商作为宗主国,盘根错节的贵族势力严重阻碍变革,导致生产力停滞不前。反观周国,贵族势力相对薄弱,加上强敌环伺的外部压力,反而促使统治集团同心协力推进改革。
这套社会变革的底层逻辑,最终使周国实现弯道超车,完成蛇吞象的惊天逆转。
三位少年茅塞顿开。曹操凝视着陈渡,内心震撼不已——这不正是半年前对方建议他立足青州实施改革的深意吗?
在世家大族势力薄弱的青州推行新政,就像当年的周国,能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而盘踞冀豫的袁氏兄弟,恰似当年那些顽固守旧的商朝贵族。唯有破除旧制,方能开创新局。
他翻阅典籍无数,研读商君书不下百遍,历经数十年家学熏陶,方从字里行间与祖辈口传心授中窥得些许皮毛,略懂变法如何推动社稷前行或成为绊脚石。
而陈渡竟能在浩繁卷帙中抽丝剥茧?透过层层历史迷雾直指内核?更将天地至理淬炼成墨痕,铸就独门学问?
此等通天彻地之才!
若他再以此道为基,演化出治国良方......
曹操双眸涣散地盯着陈渡,瞳仁震颤。
他确信今日这番论述,必能催生雷霆变革——青州这剂虎狼药,怕是要见血封喉!
陈渡声如金玉相击:
新生的生产关系如开山利刃,为生产力劈出康庄大道。然欲化可能为现实,须循天地韵律定策施政。
周鼎革商命更昭示:百般改制,万般策令,皆在调校生产关系这根主弦。
生产力配生产关系,是为社稷根基。
而庙堂律令与人心所想总和,便是凌虚楼阁。
律令涵括官制、刑律、税赋、兵制、科举...凡规制皆入此列。
人心包罗思想、德操、玄理、神佛、格物、诗赋、丹青...凡念想俱归其中。
二者相合,便成撑天玉宇。
再记真言:
根基定楼阁高低,楼阁亦可撼动根基。
待三人笔墨稍驻,陈渡方续道:
生产力配生产关系乃夯土为基,非妄念可移。现实有几斤夯土,便该起几丈华屋。
建矮了是暴殄天物。
筑高了则风雨必摧。
所有改制变法,不过是以夯土为料,筑最稳广厦罢了。
周革商命后,新主执鼎,其奴制之变较前朝更为彻骨。
周代的奴隶阶层地位有所提升,生产关系得到优化;奴隶参与农业生产,推动了生产力增长;生产力的提升又促使更多奴隶获得更高地位,形成良性发展。
周代因此比商代开垦更多耕地,收获更丰厚的粮食收成。此时周代的经济基础较商代更为稳固深厚。
当地基变得深厚时,这座建筑却显得低矮狭窄,无法充分发挥地基的潜力。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陈渡提问道。
修筑新的建筑!诸葛亮回答。
陈渡颔首道:正是如此。周代开始进行制度建设。
首先是政治体制革新。
他们从奴隶制转型为封建制,实施分封制度。
安排前朝部族及有功之臣在各地担任诸侯,协助周天子治理,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继续分封。
通过层层分封,周王朝达成三个目标:削弱旧贵族势力、促进阶层流动、确保政令畅通,从而巩固王室权威。
其次构建政权合法性的思想体系。正如前文所述,上层建筑包含思想观念体系。
商朝宣扬【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将最高神只视为本族始祖,威胁不臣服者将招致。
周朝必须解决政权合法性问题,否则难以服众。
于是周朝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以德配天】理论。
《左传》记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他们阐释天命会转移,有德者得天命,失德者失天命,因此周天子【受天命而王】。
曹操沉思道:有德者就能获得天命?失德者就会失去天命?
第三是宗法体系构建。陈渡继续阐述。
即礼乐制度创建,周公以为核心,主张家国同构,用道德规范行为。
商代虽存礼仪,但仅限祭祀仪式,不具备行为约束力。
周公制礼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诸领域,强调【亲亲尊尊】原则,既是家族规章也是国家制度,具有法律强制效力。
这既是制度创新,也是思想建设。
最后是土地制度改革,他们沿袭商代的井田制。
将耕地划分为私田与公田,诸侯为周王耕种公田,卿大夫为诸侯耕种公田。
“关于制度与思想观念的大致框架就讲到这些,具体细节不再展开。”
“随着新制度的建立,十几年后周王朝的疆域扩展了十余倍。”
“新制度同时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周王朝人口激增,历史由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课间休息时,陈渡让学生们自由活动,喝水、吃饭或如厕皆可。
他倚着矮桌闭目养神,而曹操却陷入沉思。
陈渡所言“制度是上层建筑,其高度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础”,曹操一听便懂。
但陈渡又提出“思想观念同样属于上层建筑,同样根植于社会生产的土壤”——这令曹操骤然心惊。
商朝早期盛行的“人牲祭祀”曾被奉为真理,统治者通过灌输“献祭越多越虔诚”的观念来巩固王权。
到了商纣王与周武王时代,生产力发展使得奴隶价值提升,统治者转而宣扬“人牲无用”“善待奴隶能增产粮食”的新思想。
周王朝设计的“尊尊亲亲”宗法制度,本质也是为了维护统治。
那么——
如今深植于士人脑海的“天地君亲师”,是否也只是当权者刻意塑造的统治工具?
商朝的“天命玄鸟”,周朝的“以德配天”,如今的“天人感应”“以孝治天下”……
不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统治者为实现控制而创造的思想武器吗?
真正笃信这些的,岂非正是制度设计者希望驯化的对象?
朝廷确实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