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番礼贤下士的表态,在外人眼中堪称佳话。
愿效犬马之劳。荀彧垂首应答。
感受着曹操掌心的力度,他明白对方已志在天下。
曹操紧握不放,神色肃穆。
太阿曾对我说过一句话。
时势顺则万物助力,命运逆则豪杰束手。
我曹孟德原本困顿迷茫,进退维谷。
如今既承天子重托,又获文若相助。
这岂非天时地利齐聚之兆?
时势顺则万物助力,命运逆则豪杰束手?
荀彧神色凝重,未作表态。
他凝视着曹操,目光又移向其身后执节的陈渡。
英雄。
曹操当之无愧堪称当世英豪。
但他今日成就,当真仰赖天时助力吗?
恐怕并非如此。
讨伐董卓时他势单力薄却锐不可当。
战后放弃富庶中原,选择黄巾横行、荒芜贫瘠的青州。
短短一年间,竟将这片蛮荒之地与百万 ** 化为根基。
及至青徐大捷,奉天子血诏,收颍川之地,得天下士族归附。
这一切在荀彧看来,
分明是陈渡与曹操亲手开创的伟业。
此乃英雄缔造时势。
二人实为开创新局之雄杰。
荀彧对这两位已是心悦诚服。
曹操松开荀彧的手,寒暄询问颍川近况,
又探听他们离开冀州时袁绍可曾阻拦。
荀彧此行代表着颍川士族前来投效,
站稳脚跟后将有更多颍川士人归附。
至于留守者,待曹军兵临颍川时自会抉择,
不过那时便难获要职了。
谈及冀州,荀彧与郭嘉离去时未起波澜,
袁绍正与公孙瓒激战正酣,无暇他顾。
曹操转向静候多时的郭嘉,
思忖如何招揽这位曾向袁绍献策未果的寒士。
人才自是多多益善,
何况郭嘉出身寒门,正合大庇寒士之策。
未及开口,郭嘉却主动施礼:
嘉不过乡野鄙人,但求曹公赐个差事。
曹操一怔,继而朗笑拍其肩,
对这位谋士印象愈深。
青州这片土地上,但凡怀有真才实学之辈,定能脱颖而出,我深信奉孝定能令人刮目相看。
有陈别驾与文若兄这般当世奇才辅佐明主,嘉这般乡野村夫只求莫要贻笑大方便已竭尽全力。郭嘉一改在袁绍帐下的倨傲之态,言语间尽显机敏风趣。
当青徐战事尘埃落定,陈渡与曹操联手布下的惊世棋局令天下人叹为观止,郭嘉对二人的敬重之情愈发深厚。他并不奢望能在曹操麾下做出何等惊天动地的功业——倒非是因陈渡磨灭了他的雄心壮志。
试问当今天下,几人能及陈太阿?与这等百年难遇的奇才较劲,不过是自取其辱。然而超不过陈太阿,难道还胜不了徐元直那小子?这般思量间,郭嘉抬眼望向陈渡身后,正对上徐庶笑意盈盈的目光。
与寻常前来投奔的寒门士子不同,身负王佐之才之名的荀彧确实享有特殊礼遇。甫一到来,陈渡便将临菑相印拱手相让。虽说青州设立的选拔制度为寒门士子开辟了晋升之阶,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会对寒门与世家同等相待——在这个时代,这本就是天方夜谭。
天下终究还是世家的天下。青州能够倚重寒士治理,实乃天时地利与新 ** 革共同造就的奇迹。百万流民组建的集体农庄,使曹操无需仰仗当地世家便可征得充足税粮;而陈渡通过稷下学院系统培养的胥吏体系,更使农庄管理得以摆脱世家掣肘。
但平心而论,青州尚未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过去大半年间,陈渡对本地世家采取羁縻之策,任其自治,仅按在册人口征收钱粮。如今随着青徐之战大捷,曹操坐拥琅琊要地,彻底锁死青州门户,其威望已在青州如日中天。加之海盐之利的分化拉拢,青州世家早已不复铁板一块。
接下来,清点隐户名册、允许佃农赎身这两大土地人口政策将被强力推行。曹操将以利益为饵、武力为盾确保政令实施。随着荀彧出任临菑相,后续必将有大批颍川才俊慕名而来,成为制约青州世家的得力臂助。治理青州尚且需要荀彧这等世家代表,若曹操志在天下,又岂能不求助于各地豪族?
荀彧初任临菑相时颇为自信,认为以自己的才干定能游刃有余。然而到任半月后,他却萌生退意。
这份踌躇并非源于能力不足,而是源自深深的惭愧——他这位父母官当得实在太清闲了。
临菑的官吏们个个勤勉,大小事务都被他们安排得井井有条。荀彧每日只需在旬报月报上落款画押,偶尔批阅几份文书。
这日,陈渡呈上官员考核表请他评定。展开竹简的刹那,荀彧顿时怔住。
汉代原有之制:郡中上计吏每三载赴京述职,禀报钱粮赋税。但这套历时悠久的考核因周期太长、舞弊丛生,早已名存实亡。
而眼前这套崭新的考课之法,令他真切见识到陈渡的治世之才。
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八字纲领下,青州首创月考制度:月初分配差事时,长官需设定合理期限——这个期限要让九成官吏都能如期完成。
从州牧府到郡县衙门,层层分解的政务都被记录在册。吏员每完成一件,就能获得相应评分。表现优异者不仅能拿丰厚赏钱,升迁时也会优先考量;办事不力者先予申饬,屡教不改便革职查办。
荀彧翻阅考核表时发现,所列事务皆非难事。只要稍尽心力,人人都可达标。但若想脱颖而出,就必须主动作为,在恪尽职守之外更上层楼。
政务体系运行机制高度规范化,所有事务均按既定章程办理,官吏编制精简高效,几乎不存在怠政现象。
荀彧在半月考察期间亲眼见证了临菑相府惊人的行政效率:各级官员勤勉尽责,既有良性竞争又能协同配合,这种施政风貌实属生平仅见。
与别处官府盘剥百姓、懒政怠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临菑所有官吏都在恪尽职守。传统官场遇事先计较个人得失的陋习在此彻底扭转——任务下达后,各级官吏必全力达成,即使面临困难也会主动克服。
这种高效运转建立在严密的管理闭环之上:决策者必须实地调研才能科学分派任务,而完善的考成制度确保了政令畅通。当临时任务出现时,荀彧只需按职能分工交办,设定时限归档督办,问题总能迅速解决。
通过陈渡创立的稷下学宫培训体系和考成法,原本被世家把持的吏治痼疾得到根治。这些经过系统培养的官吏无论出身豪族还是寒门,都展现出超强执行力和积极性。
荀彧终于理解青州巨变的根源:集体农庄等新政如同骨架,而彻底的吏治改革才是赋予生机的血肉。最令他震撼的是,实际征收的五百六十万石税粮远超预期,这个数字比原先估算的三百六十万石高出整整两百万石。
**
他开始寻找缘由。
最终竟发觉,寻常农夫最多耕种十四五亩田地,但在青州却可开垦二十三四亩!
起初他想不通,为何百姓被驱使加倍耕作,却不见怨言,反倒人人干劲十足?
后来才明白,曹操高价购来的铁并未打造铠甲兵器,而是全部制成铁制农具,分发给农户。
而这背后,少不了陈太阿的运筹。
“陈太阿之才,胜我十倍。”月下对饮,荀彧向郭嘉慨叹。
——
上古婚礼简朴,不尚铺张。
汉宣帝刘询以“南园遗爱”、“故剑情深”为始,婚礼渐趋繁复。
至此时,婚庆已成礼制,经过数百年演变,排场日益奢华:车马浩荡,礼乐喧天,极尽隆重。
陈渡已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五礼。
今日吉时,亲迎之期。
他策马自陈府至曹府,携曹清河登轿,绕临菑城一周。
全城张灯结彩,店铺街巷皆染喜色,连宵禁亦暂解。百姓齐聚陈府街前流水席,畅饮欢宴。
周边农庄皆遣人贺喜,代乡民献礼。
吉刻至,陈渡执曹清河之手入堂。
鞠礼毕,夫妻互拜。
亲醮子礼,曹操与丁夫人各赐酒一对新人。丁夫人嘱曹清河恪守妇道,从夫持家。
沃盥礼,二人净手拭面。
同牢礼,共食一肉,誓同甘苦。
继行合卺、解缨结发之仪。
终至拜堂。
卢植为证婚人。
蔡邕居左代高堂,曹操夫妇居右。
新人逐一敬酒。
所有仪程皆依正式婚制,极尽华贵。全青州皆知,曹操之女以正妻之礼嫁与陈渡。
“太阿,小女性情骄纵,日后劳你担待。”曹操饮尽杯中酒,笑意欣慰。
陈渡从未见过曹操这般神情。
往日曹操待他再亲近,终究隔着一层上下级的距离。如今他成了曹操的女婿,明显感觉到那份信任与关怀愈发深厚。
丁夫人捧着酒盏凝视曹清河,泪水涟涟,迟迟不忍饮下。
母亲为何落泪?曹清河没心没肺地皱皱鼻子,今日是女儿的大喜日子,您难道不开心么?
开心,你欢喜娘就欢喜。丁夫人拭去泪痕,宠溺地笑着捏了捏女儿 ** 的脸颊。
曹清河佯装嫌弃地躲开母亲的手,转身挽住陈渡胳膊:女儿自然欢喜得很。
这些日子在父母安排下,她与陈渡早已熟稔。此刻倚着夫婿臂膀,她只觉心安。
抬眼望见陈渡含笑的目光,她怔怔看了片刻,忽然想起什么,扭头在人群中搜寻。
果然瞧见气得直跺脚又泫然欲泣的夏侯姬,当即冲对方扮了个鬼脸。
——可要气死她才好!
你这丫头...何时才能懂事?曹操的声音传来,她转头看见父亲皱眉摇头的模样。
新妇很快被送入洞房,宴席成了男人们的场合。
尽管曹清河是纳妾之礼,但以陈渡在曹操心中的分量——这一年缔造的军功神话、经营青州的政绩,再加关内侯的爵位,无人觉得这门婚事有何不妥。
宾客轮番向曹操敬酒,他畅饮纵情,不多时便酩酊大醉。
这是他生平首次嫁女,心中快活难以言表。对这个女婿,他满意至极。可以说自结识陈渡以来,今日最是欢欣。
从前陈渡再是惊才绝艳、忠心耿耿,终究是外人。如今成了半子,才算真正绑在曹家战车上。曹操甚至开始期盼他们早日诞下子嗣,让两家血脉真正交融。那样,这份羁绊才真正牢不可破。
伯喈兄!你我当真天定缘分!曹操举觞踉跄走到醉眼 ** 的蔡邕跟前,若非兄长,岂有曹孟德今日!
孟德...贤弟...此话...从何说起?蔡邕已是口齿不清。
曹操仰首饮尽杯中酒,放声长笑。
【
若非伯喈兄独具慧眼,从茫茫人海中发掘太阿这等旷世奇才,明珠蒙尘岂不可惜?
瞧我醉得糊涂!太阿之才自当光耀于世。
但若无伯喈兄引荐,太阿怎会入我麾下?若无太阿辅佐,哪有我曹孟德今日风光?
正所谓饮水思源,伯喈兄实乃我命中之贵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