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方舟”的建造面临材料学与能源的终极瓶颈;
苏云浅提出利用“维度碎片”制造“时空稳定锚”以对抗万年航程中的熵增与空间侵蚀;
初步实验成功,但碎片能量急剧衰减,预示其无法支撑全程,必须在航行中寻找替代方案。
---
帝国历三九五年,“希望方舟”计划进入了实质性的工程阶段。在扩建后的“凌霄星港”船坞内,象征着人类文明未来的巨舰开始了它的建造。最先铺设的龙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金属结构,而是由多层复合的简并态材料与能量导管编织而成的、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框架,其规模远超以往的“精卫号”乃至任何想象。
然而,随着设计的深入,两个致命的瓶颈,如同两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所有人面前。
其一,是材料学的极限。 即使是以龙吟科技锻造出的最坚韧合金,也无法承受万年持续航行中,可能遭遇的微陨石撞击、宇宙尘埃侵蚀、以及高能辐射的长期轰击。更别提接近银河中心时,那无法想象的复杂引力环境和空间撕扯力。
其二,是能源的终极难题。 龙吟核心虽然后劲绵长,但其能量输出并非永恒。维持一个足以承载数十万人生存的封闭生态系统,驱动庞大的舰体进行跨光年航行,对抗万年时光本身的磨损(熵增)……这一切所需要的能量,是一个天文数字。现有的龙吟核心,即使堆叠再多,也无法支撑这漫长的航程。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强的材料,而是能够‘自我修复’甚至‘规避伤害’的材料。”在一次最高级别的技术研讨会上,苏云浅指出了方向,“我们需要的,也不是更多的能源,而是能够从宇宙本身汲取能量,或者……能够‘冻结’或‘减缓’系统内部熵增的技术。”
这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但苏云浅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枚日益黯淡的“维度碎片”。经过多年的研究,尤其是构建“维度密钥”的过程,让她对碎片中蕴含的、关于时空本身的法则,有了更深的理解。
她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解决方案——“时空稳定锚”。
这不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船锚,而是一个基于“维度碎片”原理构建的、覆盖整艘“希望方舟”的巨型能量场发生器。它的作用并非提供动力,而是:
1. 创造局部低熵区: 扭曲方舟内部的时空结构,形成一个相对外界时间流速更缓慢、物质和能量衰变(熵增)速度大幅降低的“时间囚笼”。这能极大延长舰体材料寿命、减少能源消耗、甚至延缓乘员的新陈代谢(部分采用休眠技术结合)。
2. 空间规避场: 在舰体表面形成一个极其微小的、持续波动的空间褶皱层,使得大多数微观粒子和小型陨石在接触舰体前,就被扭曲的空间路径“滑开”,从而实现被动的“物理免疫”。
3. 能量虹吸效应: 理论上,该场域可以利用时空曲率差,从宇宙背景中(如真空零点能、暗能量)汲取微量的、但源源不断的能量进行补充。
这是一个将“希望方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从宇宙常规物理规则中“隔离”出来的疯狂构想!是真正的神之领域!
理论提出,举世哗然。即便是最支持苏云浅的科学家,也认为这超越了现有科技的边界。
但苏云浅没有争论,她带领团队,利用“维度碎片”作为核心和参照,开始了小型化“时空稳定锚”的原理验证实验。
过程极其艰难,失败成了家常便饭。多次实验事故导致昂贵的设备损毁,甚至险些引发空间崩溃。那枚“维度碎片”在一次次高负荷的实验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黯淡,内部流转的星璇也越来越缓慢。
终于,在帝国历三九八年,一个覆盖范围仅一立方米的微型“时空稳定锚”原型机,在付出了“维度碎片”能量永久性损耗百分之三十的代价后,被成功激活!
实验区域内,时钟明显变慢,放入的鲜果腐败速度减缓了数倍,射入的激光束发生了可预测的偏转!虽然范围极小,效果远未达到理论值,但它成功了! 证明了这条技术路径的可行性!
然而,成功的喜悦很快被巨大的阴影所笼罩。对“维度碎片”的后续检测表明,其内部结构因过度负荷而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剩余能量最多只能支撑一次覆盖“希望方舟”百分之一面积的、持续时间不超过百年的场域生成。之后,碎片将彻底失效,化为凡石。
“它……无法支撑我们走到终点。”首席能源学家看着检测报告,声音沉重。
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时空稳定锚”是“希望方舟”完成万年航程的关键,但打造这艘方舟的“钥匙”本身,却是一次性的消耗品。他们必须在启航后的百年内,在“稳定锚”失效之前,凭借其争取到的时间和技术缓冲,找到替代方案,或者……彻底解析并复制出这项技术。
否则,“希望方舟”将在遥远的、未知的星域,失去最重要的保护,暴露在残酷的宇宙法则之下,前途未卜。
压力,前所未有的巨大。
苏云浅抚摸着那枚光芒黯淡的碎片,眼神却愈发坚定。
“我们没有退路。”她对聚集在身边的核心团队成员说道,“‘时空稳定锚’为我们争取了最初的百年,这是最宝贵的窗口期。我们必须在这百年内,在航行中,解开它所有的奥秘,找到新的能源,完善所有技术。这,就是远征的一部分!”
希望与危机并存。方舟的龙骨在星港中延伸,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关乎文明存续的终极技术攻关,也在这龙骨之上,悄然展开。万年航程尚未开始,第一道关乎生死的考题,已经摆在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