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方舟”在“时空稳定锚”庇护下启航,驶向银河中心;
航行百年后稳定锚如期失效,方舟暴露于正常时空,危机四伏;
接收到了来自“起源之涡”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古老求救信号,疑似其他失败文明的“墓碑”。
---
帝国历四零零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经过近十年的倾力建造与紧张筹备,“希望方舟”——这艘承载着人类文明最后火种的巨舰,终于完成了所有启航前的准备。它静静地悬浮在“凌霄星港”旁,银灰色的舰体长达五十公里,宛如一座悬浮在星空中的钢铁山脉。舰内搭载着百万经过严格筛选的乘员(部分处于休眠状态)、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庞大的知识库以及人类文明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文化结晶。
送别的仪式简短而肃穆。没有万民欢送,只有帝国高层和建设者们凝重的目光。风宸煜与苏云浅并肩站在星港观测台,望着那艘即将远行的巨舰。
“此去,不知归期。”风宸煜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苏云浅握住了他的手,目光坚定地望向“希望方舟”:“我们会找到答案,然后……回来。”
她最后看了一眼这片生养她的星空,转身走向通讯台,向“希望方舟”发出了最终指令:
“‘希望号’,这里是‘凌霄’。启动‘时空稳定锚’,引擎点火,目标——‘起源之涡’!”
“指令确认!时空稳定锚启动!”
“低熵场生成中……稳定!”
“主引擎序列点火!”
“希望方舟”舰体周围的空间开始微微扭曲,光线在其表面发生了细微的偏折。随后,舰尾数个巨大的推进器喷口亮起幽蓝色的光芒,庞大的舰体开始缓缓加速,逐渐脱离了地球轨道,向着深邃的银河中心方向,义无反顾地驶去。
它没有惊人的速度,甚至比“精卫号”还要慢,因为它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生存与持久。在“时空稳定锚”创造的局部低熵区内,时间流速仅为外界的十分之一,这极大地延缓了舰体与系统的老化,也为乘员们争取了宝贵的、用于科研和技术突破的“绝对时间”。
航程最初的百年,在相对平稳中度过。方舟内部,一代代科学家在苏云浅(她本人并未登船,而是留在地球作为总协调与后续技术支持)留下的研究框架下,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差”,疯狂地解析着“时空稳定锚”的技术原理,并尝试寻找替代能源。进展缓慢,但始终未曾停止。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庇护是有时限的。
帝国历四一零零年(方舟内部时间约一千年),在航行至距离太阳系约零点五光年的一片荒芜星际空间时,覆盖“希望方舟”的“时空稳定锚”场域,在发出一阵剧烈的、不稳定的闪烁后,如同风中残烛般,彻底熄灭了。
那枚作为核心的“维度碎片”,耗尽了最后一丝能量,化为一块普通的灰色石头。
低熵场消失,“希望方舟”瞬间从温和的“时间囚笼”中,被抛回了正常流速的、冷酷的宇宙空间。
几乎在稳定锚失效的同时,各种警报接踵而至:
“舰体结构应力报告,多处出现疲劳损伤!”
“外部辐射屏蔽效率下降,部分系统需额外能耗维持!”
“生态循环系统熵增加速,需重新校准平衡!”
百年庇护带来的“安逸”瞬间被打破,真实的宇宙航行危机开始显现。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投入了紧张的维护和调整工作中。
就在方舟努力适应“正常”宇宙环境时,舰载的超长基线射电望远镜阵列,捕捉到了一段极其微弱、断断续续、仿佛来自宇宙尽头的信号。
信号源方向,直指他们航行的终点——“起源之涡”!
技术人员耗费了数月时间,才勉强将这段充满干扰的信号清洗、还原。它并非“巡天者”那种无法理解的维度信息,而是一种相对“原始”的、基于基本物理常数和数学逻辑的无线电广播,但其编码方式古老而笨拙,充满了绝望的气息。
信号的内容被破译出来,在所有高层乘员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坐标……(指向‘起源之涡’内某个更精确的点)……】
【……文明代号:‘星烁’……序列第七……】
【……能量枯竭……结构崩解……法则排斥……】
【……警告……后来者……‘筛选’……是……陷阱……】
【……墓碑……于此……】
这是一段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临终遗言!一个自称“星烁”,序列第七的文明,同样响应了(或被迫参与)了“巡天者”的“筛选”,抵达了“起源之涡”,最终却在那里迎来了毁灭!它留下了坐标,发出了警告,称“筛选”是“陷阱”,并将自己的最后讯号,称为……“墓碑”!
“我们不是第一个……”方舟最高指挥官,一位沉稳的老将军,看着破译出的文字,脸色凝重如水,“‘星烁’文明失败了。前面,还有至少六个失败的文明……”
“希望方舟”内,一片死寂。
“巡天者”的“筛选”,并非通往更高层次的阶梯,而是一条遍布尸骸的死亡之路?那长达万年的倒计时,不是机会,而是通往刑场的缓期执行?
前路,似乎不再是希望,而是绝望的深渊。
然而,命令已经无法更改,方舟的航向早已设定,巨大的惯性使其无法轻易转向。他们只能在这条似乎注定失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带着前任失败者的警告,走向那片吞噬了至少七个文明的“起源之涡”。
希望,在这一刻,仿佛变得无比渺茫。但人类的韧性在于,即使面对注定的败局,也依然会选择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