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辟谣的热闹过后,洛阳的日子渐渐归于平静。
我们没急着走,一是想看看后续还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二是上官婉说御史台要彻查卢氏牵涉的其他事。
转眼已过旬日,檐角的霜花厚了几分,风里也带了刺骨的寒意。
上官婉拿着御史台的文书来找我们:“卢氏散布谣言的证据已经确凿,陛下那边也有了批复,咱们在洛阳的事算彻底了了。”
我看着窗外飘落的零星雪花,心里忽然有些不舍:“这洛阳的百姓,倒是真让人记挂。”
沈括收起图纸,点点头:“是啊,从刚开始的囤粮危机,到后来的谣言风波,百姓始终念着咱们的好,这份情难得。”
上官婉笑着说:“太白兄,我这边的事情已经处理好了,长安那边估计也等着咱们复命,咱们明日启程如何?”
我点点头:“好,明日便走。” 夜里,我站在窗前,看着洛阳的街灯渐渐熄灭,心里想着明日离别,竟有些辗转难眠。
第二日,马车在路上颠簸前行,鲁二和赵小乙在车厢里打盹,上官婉则在整理洛阳的文书。
我看着窗外掠过的枯树和田野,忽然开口:“你们说,陛下准许咱们在洛阳推行《平准令》、改良农具,到底是为了什么?”
上官婉放下文书,想了想:“自然是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能长治久安。”
“之前世家囤粮、散布谣言,不就是怕百姓日子好了,他们就没法再操控民生了吗?”
沈括点点头:“是啊,格物院造器械、改农具,说到底也是为了让百姓省力、多收粮,只有百姓富了,国家才会强。”
赵小乙醒了,揉着眼睛说:“俺不懂啥大道理,但俺知道,只要能让百姓不饿肚子、不受欺负,俺就愿意跟着大人干!”
鲁二也醒了,附和道:“对!俺也是!之前在洛阳,看到百姓吃不上饭,俺心里就难受;现在看到他们能笑着扛粮下地,俺就高兴!”
我看着他们,心里忽然明朗起来,不管是《平准令》还是格物院,核心都该是 “民”。
若是离了百姓,再厉害的政策、再精巧的器械,也只是空架子。
马车翻过一道山梁,远处隐约能看到长安的轮廓。
我心里默默想着:回到长安,定要把洛阳的见闻好好跟陛下说说,让陛下也知道,百姓想要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虚无的颂赞,而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历经五日行程,马车终于驶入长安的街道。
街上比洛阳热闹些,小贩的吆喝声、车马的铃铛声此起彼伏,路边的店铺挂着红灯笼,已经有了几分年味。
沈括看着街景,笑着说:“还是长安热闹,不过俺倒有点想念洛阳的酸辣汤了。”
刚回到格物院,内侍就来了,说是陛下要召见我。
我心里有些诧异,刚回来就召见,莫不是洛阳的事还有后续?
上官婉拍了拍我的肩:“别慌,洛阳的事咱们做得稳妥,陛下召见,说不定是有别的吩咐。”
我点点头,跟着内侍往皇宫去。
皇宫的红墙在白雪映衬下格外庄严,穿过一道道宫门,终于到了紫宸殿。
武则天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身旁的内侍捧着文书。
我上前躬身行礼:“臣李白,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抬了抬手:“太白免礼,洛阳之事,朕已经知道了,你们做得好。世家散布谣言,妄图搅乱民心,你们能以实情破谣言,还百姓清明,实属不易。”
我心里松了口气,连忙说:“这都是臣等分内之事,多亏了上官御史、沈括、鲁二、赵小乙等人协力,更多亏了百姓明辨是非,臣不敢居功。”
“武则天笑了笑:“你倒谦虚。朕召你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托付你。”
“明年年初,朕打算去泰山封禅,此事关乎天下安定,需一篇《封禅文》以告天地”。
“朕思来想去,觉得你文笔卓绝,又深知民生疾苦,这篇《封禅文》,就由你执笔吧。”
听到 “封禅” 二字,我心里一动。
历来封禅文,多是 “祭天颂圣” 的套路,堆砌辞藻歌颂帝王功绩,却很少提及百姓。
我想起洛阳百姓冻红的手、感激的眼神,想起他们拿着粟米糕时的笑脸,忽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这篇《封禅文》,不能走像以前那样写!
我抬头看向武则天,语气坚定:“陛下,臣遵旨。但臣有个请求,这《封禅文》,臣想摒弃‘祭天颂圣’的套路,而是融入‘民为本’的思想,不知陛下是否应允?”
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笑道:“哦?你倒说说,何为‘民为本’的封禅文?”
我深吸一口气,把在洛阳的见闻和想法都说了出来:“陛下,臣在洛阳见百姓因囤粮而饥寒,因谣言而恐慌,也见他们因救济仓的粮、改良的犁而展露笑颜。”
“臣以为,封禅并非只为歌颂帝王功绩,更该向天地昭示帝王对百姓的责任。”
“所谓‘功在社稷’,最终要落到‘利在万民’上;所谓‘告天’,更该让天地知道,陛下心中装着百姓,愿为百姓谋福祉。”
这番话出口,殿内静了片刻。
我心里有些紧张,毕竟打破传统,若是武则天不认可,可就糟了。
没想到武则天忽然鼓起掌来:“好一个‘功在社稷,利在万民’! 太白,你说得对!历来封禅,都只重帝王威仪,却忘了百姓才是天下的根本。”
“朕要的封禅,不是给世人看的排场,是要让天地知道,朕治理天下,以民为先!你只管按你的想法写,朕信你!”
听到武则天的认可,我心里一阵激动,陛下能理解 “民为本” 的深意,这比任何夸赞都让我高兴。
从皇宫出来,我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回到格物院,沈括、上官婉他们都等着我,想知道陛下召见的缘由。
我把封禅文的事一说,鲁二立马拍手:“太好了!李大人写的文章肯定好!俺们到时候能不能跟着去泰山?俺想看看封禅是啥样!”
赵小乙也跟着点头:“俺也想去!俺还想把改良的犁带去,让天下人都看看,咱们格物院的器械能帮百姓种地!”
沈括眼睛一亮:“小乙说得对!李大人,封禅时若是能携带格物院的农器,比如曲辕犁、水车模型。”
“既能彰显陛下‘文治与民生并重’的理念,也能让各地官员看到农器的好处,日后推广起来也更顺利!”
上官婉也赞同:“沈括说得有道理。历来封禅只带礼器、祭文,若是能带农器,这便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正好契合你‘民为本’的想法。”
“太白,你可以在封禅文里提一提这件事,陛下肯定会赞同。”
接下来的几日,我都在忙着撰写《封禅文》。
白天,我和沈括、上官婉讨论内容,沈括负责列出适合携带的农器清单,上官婉则帮我梳理朝堂上的观点,避免文中出现不妥之处;
晚上,我就在灯下奋笔疾书,洛阳百姓的笑脸、田埂上的犁痕、雪地里的送别,都成了文中的灵感。
写到 “功在社稷,利在万民” 这八个字时,我停下笔。
想起张老栓说的 “谁真心对俺们好,俺们分得清”,想起赵小乙说的 “让百姓不饿肚子就好”,眼眶又热了。
这八个字,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无数百姓的期盼,是我们在洛阳实实在在的行动。
我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心里满是坚定,这篇封禅文,一定要写出百姓的心声,写出陛下以民为先的决心。
《封禅文》初稿完成后,我先拿给上官婉看。
她仔细读了一遍,点点头:“写得好!‘功在社稷,利在万民’这八个字,既大气又实在,携带农器封禅的建议,也很有新意。”
“不过,朝堂上肯定会有大臣反对,毕竟历来封禅都没有带农器的先例,他们会觉得‘失了体统’。”
沈括也说:“是啊,那些守旧的大臣,肯定会说农器是‘市井之物’,不配出现在封禅大典上。”
“大人得想好怎么反驳他们,结合洛阳的实例,让他们知道,农器虽小,却是百姓的生计根本,比那些华而不实的礼器更有意义。”
我把他们的话记在心里,对《封禅文》做了修改,加入了洛阳百姓用改良农器增产的具体数据,让文中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几日后,我带着修改好的《封禅文》,再次来到紫宸殿,陛下召了几位大臣一同商议。
果然,刚读完封禅文,户部尚书就站出来反对:“陛下,封禅是国家大典,岂能携带农器?”
“农器乃市井之物,登不得大雅之堂,若是传出去,恐让天下人笑话我大唐不懂礼仪!”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是啊陛下,历来封禅文都是歌颂帝王功绩,李白此文虽有新意,却太过侧重民生,恐失了帝王威仪。”
我看着他们,心里并不慌,因为我知道,我说的都是实情,都是百姓的心声。
我上前一步,语气平静却坚定:“两位大人此言差矣!何为大雅之堂?何为帝王威仪?”
“臣以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受饥寒,便是最大的雅;能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以民为先、为百姓谋福祉,便是最大的威!”
我顿了顿,继续说:“臣在洛阳时,见百姓用格物院改良的曲辕犁,犁地比以前要省力很多,也快很多;”
“用新水车,浇地效率也要比以前提高几倍。”
“这些农器,看似是‘市井之物’,却是百姓最需要的!”
“封禅时携带农器,不是失了体统。”
“是向天地昭示陛下文治与民生并重的决心,是让天下人知道,我大唐的强盛,不仅在于朝堂的文治武功,更在于百姓的衣食无忧!”
我越说越激动,想起洛阳百姓因农器而展露的笑脸,想起他们送别的场景。
“两位大人若是觉得农器登不得大雅之堂,不妨去洛阳看看,看看百姓用这些农器种出的粮食,看看他们脸上的笑容。”
“那些笑容,比任何礼器都珍贵,比任何颂赞都动人!”
这番话出口,殿内静了下来。
户部尚书张了张嘴,却没再说什么。
武则天看着我,眼中满是赞赏:“太白说得好!文治与民生并重,这才是朕想要的封禅!”
“那些守旧的礼仪,若是不能为百姓谋利,便该改!这篇《封禅文》,朕准了!”
“封禅时,就按太白说的,携带格物院的农器,让天地知道,朕治理天下,以民为本;让天下人知道,我大唐的强盛,源于百姓的丰衣足食!”
听到武则天的话,我心里一阵激动,眼眶都有些湿润。
这不仅是对我文章的认可,更是对 “民为本” 理念的认可,是对天下百姓的承诺。
我刚回到格物院,鲁二就急忙问:“大人,陛下同意了吗?咱们的农器能带去泰山吗?”
我笑着点头:“同意了!陛下不仅赞同封禅文,还说要亲自看看咱们准备的农器,让天下人都知道,民生才是根本!”
上官婉看着我,笑着说:“太白,这次封禅,定会成为千古佳话。”
“你摒弃传统,融入民为本的思想,不仅写出了一篇好文章,更让民生二字,真正走进了国家大典。”
沈括也点点头:“是啊,这不仅是你的功劳,也是咱们格物院的骄傲,更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我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