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七年的冬天,山东登州府(今蓬莱)被凛冽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凝结在屋檐下,挂满晶莹的冰凌。在这座饱受海风侵蚀、同时也沐浴着海洋文明洗礼的古城里,一代名将戚继光,在一个世袭的武将世家呱呱坠地。他的哭声,似乎比寻常婴孩更要洪亮几分,仿佛预示着此生将与金戈铁马结下不解之缘。
其父戚景通,时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虽官阶不算顶尖,但为人刚正不阿,在军中颇有清名。他不仅武艺娴熟,弓马刀枪无一不精,更深通军政谋略,并非一介莽夫。晚年得子,他对戚继光寄予厚望,管教之严,远近皆知。戚家的府邸,没有寻常官宦之家的奢靡之气,反而处处透着一股简朴而肃穆的军旅之风。
戚继光的童年,便是在这样严格的家教和浓郁的尚武氛围中度过的。当邻家孩童还在追逐嬉闹、玩着寻常游戏时,年幼的戚继光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他最喜欢的游戏,便是在庭院中的沙土地上,用树枝划出沟壑,以泥土堆砌城垣,捡来各色瓦砾石块充作士兵与战船,排兵布阵,模拟战场交锋。他常常一蹲便是大半日,神情专注,口中念念有词,时而调兵遣将,时而蹙眉沉思,仿佛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军。
戚景通暗中观察,发现儿子并非胡闹,其布阵竟暗合兵法进退之理,虽显稚嫩,却已初见章法。他心中既惊且喜,知此子天赋异禀,是块难得的璞玉,须得精心雕琢。于是,他不再将戚继光仅仅视为懵懂幼童,开始亲自担当起启蒙老师的重任。
白日里,他教导戚继光读书写字,必选儒家经典与兵书战策。《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等典籍,成为戚继光启蒙识字的重要课本。戚景通不仅要求儿子背诵,更注重讲解其中的微言大义,结合历史上着名的战例,分析胜败之因。夜幕降临时,庭院中便会响起兵器破风之声,那是父亲在传授他武艺。从最基本的马步、拳脚,到复杂的刀法、枪术,戚景通一招一式都要求极严,不容丝毫懈怠。他常对儿子说:“为将者,自身若无过硬本领,何以服众?何以临阵杀敌?”
登州地处渤海之滨,既是拱卫京畿的海防重镇,也是倭寇时常侵扰的前沿。戚继光在父亲的带领下,多次登上蓬莱水城,眺望那浩瀚无垠、时而平静时而咆哮的海洋。父亲会指着远方,向他讲述海防的重要,讲述近年来倭寇日益猖獗的罪行。那些关于海盗烧杀抢掠、沿海百姓家破人亡的故事,在年幼的戚继光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那蔚蓝的大海,在他眼中,既是故乡的屏障,也潜藏着无尽的忧患。
一日,父子二人再次立于水城高台之上,但见海天一色,波涛万里。戚景通有意考较儿子日渐成长的志向,便肃容问道:“光儿,你终日读兵书,习武艺,将来欲待如何?”
年少的戚继光闻言,挺直了尚显单薄的身躯,目光炯炯,掠过脚下坚实的城墙,投向那烟波浩渺的远方。海风拂动他的衣袂,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穿透风声,清晰地落入父亲耳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这哪里是一个少年郎的寻常抱负,这分明是一位未来军事家、一位心怀天下的统帅的宏大誓愿!他不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封侯),只愿涤荡海疆,让万里波涛恢复宁静,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戚景通浑身一震,凝视着儿子那尚带稚气却已无比坚毅的面庞,心中百感交集,有欣慰,有自豪,更有一种沉重的托付感。他深知,戚家此子,志存高远,将来必非池中之物,定要在国家安危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嘉靖二十三年(1544),操劳一生的戚景通一病不起,最终溘然长逝。家庭的顶梁柱骤然崩塌,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还未来得及完全消化丧父的巨痛,便不得不依循大明世袭军职的制度,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的继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家族的责任,以及对登州卫麾下数千军户、对一方海防安宁的责任。
一夜之间,那个在父亲羽翼下专心求学练武的少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必须迅速成熟起来、独当一面的年轻将领。他脱下孝服,换上戎装,开始处理繁杂的卫所事务:清点军户、整顿屯田、修缮器械、巡视察看漫长的海岸线。他严谨、勤勉,事必躬亲,很快便赢得了下属的敬畏。他亲眼看到,卫所制度历经百年,已显疲态,军屯废弛,士兵缺乏训练,装备陈旧不堪。而更触目惊心的,是倭寇肆虐后沿海村庄的惨状。
他曾率队巡防至一个刚刚遭袭的渔村,眼前是断壁残垣,烟火未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焦糊的气味。幸存的老妪抱着儿子的尸体嚎啕痛哭,孩童睁大惊恐的双眼,失去家园的渔民面如死灰……这一幕幕人间惨剧,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地烫在他的心上。父亲的教诲、自幼立下的“海波平”的志向,在此刻与这残酷的现实猛烈地撞击在一起。他紧紧握住腰间的佩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心中扫平倭寇、保境安民的决心,从未如此刻般坚如磐石。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戚继光恪尽职守,一边努力整顿登州卫的防务,一边如饥似渴地继续钻研兵法,并在实践中思考御倭之策。他深知,仅凭一卫之力,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倭患,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大的权责。
机会终于来临。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十二岁的戚继光赴北京参加武举考试。他在策论、骑射诸科中表现出色,一举考中武举人,证明了其不仅具备将门之子的勇武,更拥有超越同侪的韬略。
次年,他满怀信心,再度进京参加更高层次的武举会试,期望通过科举正途,获取更大的报国机会。然而,命运再次展现了其不可测的一面。就在会试期间,北方的蒙古俺答汗率数万铁骑,突破长城防线,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震动天下,史称“庚戌之变”。
京城内外,一时人心惶惶,乱作一团。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许多应试的武举人或惊慌失措,或作壁上观。但戚继光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毅然主动向朝廷请缨,要求参与京师的防务工作。他不仅表现出无畏的胆识,更将其多年所学所思,凝练成一篇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御虏方略》,上书兵部。
在这篇方略中,他详细陈述了如何部署防线、如何调配兵力、如何激励士气等具体措施,展现了对大规模防御作战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军事洞察力。这份方略,如同一道亮光,在混乱的局势中引起了兵部官员的注意。他们惊讶于这个年轻武举人的沉着与才略,其名姓被郑重地记录在“将才簿”上。
虽然由于战事,这次会试最终未能圆满结束,但戚继光因在“庚戌之变”中的突出表现,已被朝廷高层视为可造之材,是一位难得的智勇双全的年轻将领。鉴于东南沿海的倭患已到了非大力整治不可的地步,朝廷急需注入新的军事血液。于是,一道调令下达,戚继光被委以重任,调往当时倭患最为剧烈的浙江前线。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故乡登州,那里有父亲的坟茔,有他熟悉的海洋与城墙。前方,是烟雨迷蒙的江南,是倭寇横行、危机四伏的战场,也是他实现“海波平”之志的广阔天地。年轻的戚继光收拾行装,目光坚定,踏上了南下的征途。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