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生平年表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他组建“戚家军”,平定东南倭患,北御蒙古,改造长城,着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学经典,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早期生涯与袭职戍边(1528-1555)
1528年(明嘉靖七年 冬) 出生于山东登州一个世袭武将家庭。其父戚景通,为人刚正,官至登州卫指挥佥事。
1535年(嘉靖十四年) 戚景通辞官还乡,对戚继光管教极严,亲自教导其文武之学。
1538年(嘉靖十七年)其父戚景通耗尽其财修缮祖屋,工匠建议安设四扇雕花门户以显气派,戚继光认为应安设十二扇。戚景通严词告诫其勿贪虚荣,令其培养清廉品格。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 父亲戚景通病逝。戚继光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19岁负责管理登州卫的屯田事务。面对胶东沿海日益严重的倭患,他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立志扫平倭寇。
1548-1552年(嘉靖二十七至三十一年) 每年春季,率卫所士兵远戍蓟门(今北京东北),前后共五年。在此期间,他亲身经历了北方的边患,积累了宝贵的边防经验。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22岁考中武举人。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赴北京参加武举会试。正值蒙古俺答汗率军围攻北京,制造“庚戌之变”。戚继光积极参与京师防务,并上书陈述御敌方略,其军事才能初露锋芒,被誉为“国士”,记录为将才。
第二部分:转战东南,初露锋芒(1555-1558)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 调任浙江都司佥书,负责管理屯田事务。次年,由新任浙直总督胡宗宪荐举,升任宁绍台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在龙山所之战中,目睹明军军纪涣散,遇倭寇即溃。他深刻认识到卫所旧军不堪用,决心招募新军,从头训练。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30岁随总督胡宗宪围攻通倭巨寇王直(汪直)。王直虽最终投降,但东南倭患并未平息。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在岑港之役中,久攻倭寇不下,虽非其全责,但仍受免官处分,“戴罪办贼”。后因平定小股倭寇有功,得以复官。
第三部分:组建戚家军,平定浙倭(1559-1562)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目睹义乌矿工与乡民械斗所展现的勇悍,深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获胡宗宪批准后,数次前往义乌招募矿工、农民约四千人,组建新军。这支军队就是日后威震天下的 “戚家军” 的雏形。
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针对倭寇作战特点,创造着名 “鸳鸯阵” ,并撰写《纪效新书》作为训练教材。鸳鸯阵以十二人为一队,各种兵器协同配合,极大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1561年(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光率军在台州附近的花街、上峰岭、长沙等地,与倭寇连续交战九次,九战九捷,大获全胜。史称“台州大捷”。此役后,浙江倭患基本平息。
第四部分:两度入闽,荡平寇氛(1562-1566)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因福建倭患严重,奉命率戚家军入闽支援。八月,攻克倭寇在福建的三大巢穴之首——横屿,采用“负草填泥”的战术,奇袭成功。
随后,乘胜夜袭牛田、林墩倭巢,连战连捷,福建倭寇为之震动。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因功升任副总兵。戚家军回浙休整期间,福建倭寇卷土重来,围攻仙游。再次奉命入闽,与总兵俞大猷、刘显等部协同作战,大败倭寇,解仙游之围。
1564-1565年(嘉靖四十三至四十四年) 与俞大猷等将领配合,陆续剿灭福建境内残余倭寇。至1565年,与俞大猷会师,平定广东倭寇。肆虐中国东南沿海近二百年的倭患基本宣告终结。
第五部分:北镇蓟州,拱卫京师(1567-1582)
1567年(隆庆元年)在首辅张居正的力荐下,被调往北方,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官秩二品。
1568年(隆庆二年)受命担任蓟镇总兵,负责山海关至居庸关的长城防务,直至1582年,镇守蓟州长达十六年。整顿边防:从南方调来戚家军旧部作为骨干,训练北兵,创建车、步、骑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军队。
加固长城:大规模整修、加固蓟镇长城,创建了空心敌台(骑墙堡垒)一千余座,内驻士兵,储存粮械,极大提升了长城的防御能力。今日所见金山岭、司马台等雄伟长城段,多为其时遗存。
着书立说:总结在北方练兵的经验,撰写《练兵实纪》等军事着作。
在其镇守期间,蓟门军容成为诸边之冠,蒙古部族不敢轻易进犯,京师安全得以保障。
第六部分:晚年坎坷,将星陨落(1583-1588)
1583年(万历十一年)后台首辅张居正病逝后遭政敌清算。戚继光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受到牵连,被调离蓟镇,改任广东总兵,形同贬谪。
1585年(万历十三年)因旧疾复发,加之政治失意,上疏请求引退。获准后,返回故乡山东登州。
1588年(万历十五年)农历腊月初八(公历1588年1月5日),家无余财、贫病交加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登州家中与世长辞。
其《止止堂集》等诗文着作,展现了其作为儒将的文学修养。
身后影响: 戚继光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严格的治军风格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崇高情怀,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他所缔造的“戚家军”和《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着作,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