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碧浪影视总部,顶楼会议室的沉水香漫过雕花窗棂,与窗外的玉兰花香交织在一起,添了几分沉静的仪式感。长近十米的红木会议桌两端,整齐陈列着《江湖志·侠影篇》的珍贵资料——有原着作者手写的泛黄手稿,上面勾着“郭靖守襄阳”的情节批注;有按1:3还原的“玄铁重剑”模型,剑身泛着冷冽的哑光;还有数幅古画风格的场景参考图,草原的苍茫、华山的险峻、东海岛屿的烟波,一一铺展在众人眼前。
三十余位核心主创围坐桌前,有曾掌镜过经典武侠电影的摄影指导,有深耕传统服饰研究的造型总监,还有带出过三位武打影帝的武术指导,每个人面前都摊着厚厚的原着精读笔记,笔尖悬在纸上,目光却齐齐落在主位的陆砚辞身上——作为《侠影篇》的总制片人,他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改编方案,更是所有人对“武侠Ip回归匠心”的期待。
“诸位都是武侠创作领域的前辈,今天请大家来,是想明确《侠影篇》影视化的核心准则——我们要执行比《讲台》《老街》更严格的标准,不做‘炫技式改编’,不搞‘流量化妥协’,只把原着里‘侠之小者,为国为民’的魂,完完整整地装进镜头里。”陆砚辞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桌案上的手稿,指尖轻轻点在“郭靖拒蒙古驸马之位”的段落上,“这部作品的核心精神,绝不能有半分动摇。”
他抬眼看向造型总监,语气里带着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就说郭靖,他不是‘傻大个’,是草原风吹出来的质朴,是母亲李萍教出来的坚毅。原着里写他‘面对成吉思汗的黄金万两,只说“我是汉人,要守襄阳”’,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家国心,是角色的根基。所以塑造郭靖,不能只追求‘憨厚’的表面,要演出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韧劲——比如拍他在襄阳城头守城,面对敌军压境,手按剑柄的指节要泛白,眼神却不能有半分退缩,这种‘外柔内刚’的细节,比任何台词都更能立住人物。”
谈及黄蓉时,陆砚辞翻到“黄蓉智斗欧阳克”的章节,眼中多了几分灵动:“黄蓉的‘机敏’,也不是‘小聪明’。她能在太湖船上用几根竹筷逼退高手,能在桃花岛用奇门遁甲困住敌人,更能在襄阳城帮郭靖筹谋粮草——这种‘智’,是带着眼光、藏着格局的。所以选角时,不能只看‘灵动的外表’,要找能演出‘临危不乱、心思缜密’的演员,哪怕是她笑着说‘我有妙计’时,眼底也要有对局势的考量。”
这话让选角导演频频点头,在笔记上写下“人物内核优先于外在贴合”——此前不少武侠剧选角,总盯着“颜值”“流量”,却忽略了角色的精神底色,导致郭靖成了“傻白甜”,黄蓉成了“小刁蛮”,彻底偏离原着。
当话题转向武学场面,会议室的气氛瞬间热烈起来。陆砚辞的激光笔落在投影幕上“降龙十八掌”的概念图——图中郭靖在草原上挥掌,掌风卷起漫天青草,没有夸张的光影特效,只有肌肉的线条与动作的力量感。“所有关键武学场面,必须实景、实拍,最大限度减少特效和替身。”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比如‘降龙十八掌’,我们要的不是‘掌心冒光’的玄幻效果,是‘刚猛无俦’的力量感——演员必须提前三个月进组训练,每天练臂力、练马步,熟悉掌法的发力方式;武术指导要参考传统武术中的‘洪拳’‘劈挂拳’,设计出既符合原着描述,又有真实武学逻辑的动作,让观众看到‘一掌下去,草动石裂’的实感,而不是后期合成的虚假特效。”
武术指导立刻接话:“我之前拍过一部武侠剧,全靠绿幕抠图和特效,观众骂‘像打游戏’。这次我准备带团队去草原采风,观察风吹草动的轨迹,让掌法动作和自然环境呼应——比如郭靖在草原练掌时,掌风要能带动身边的青草,形成自然的‘掌影’,这样既真实,又有视觉冲击力。”
选角标准的公布,更是打破了行业常规。“我们将启动‘全球华人演员海选’,范围从专业院校毕业生到民间武打爱好者,不考虑演员当下的名气、流量,甚至不限制是否有影视经验。”陆砚辞调出海选方案,其中“试镜内容”一栏格外详细,“试镜时,我们会让演员演绎原着中的关键片段——比如郭靖在蒙古大营拒绝成吉思汗的场景,黄蓉在归云庄设计救人的场景,由原着作者的弟子、武侠文学专家和我们共同评审,唯一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原着笔下人物的神髓’。”
他举例说明:“如果试镜郭靖的演员,演不出‘拒绝荣华时的坚定’,哪怕长得再像、武打再棒,也不能用;如果试镜黄蓉的演员,演不出‘急中生智时的沉稳’,哪怕再灵动、再有名,也会被淘汰。我们要找的,不是‘明星演侠’,是‘侠走进镜头’。”
制作预算的披露,更让在场所有人感受到了“最高标准”的决心。投影幕上跳出清晰的预算分配表:总预算五亿元,其中60%(三亿元)将用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实景拍摄,20%(一亿元)投入服装、道具制作,宣发费用严格控制在20%(一亿元)以内——这与行业内普遍“宣发占比40%、实景+服化道不足30%”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实景拍摄的选址,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五个核心地点。”陆砚辞指着地图上的标记,“郭靖成长的草原,选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原生态牧场,那里没有现代建筑,能还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华山论剑的场景,将在华山南峰的真实险峰拍摄,不用搭建假山体,让演员在真实的悬崖边演绎‘高处不胜寒’的江湖格局;东海岛屿的戏份,会去浙江舟山的无人岛取景,捕捉‘潮起潮落、孤舟泛海’的意境。”他补充道,“为了拍好季节戏,我们甚至愿意等——比如要拍襄阳城的雪景,就等到冬天自然降雪时再拍,不搞人工造雪,只为那一份‘自然的真实’。”
服装与道具的投入同样考究。造型总监举起一块深蓝色的织锦面料,介绍道:“这是我们找苏州非遗匠人用‘宋锦’工艺织的,用来做郭靖的襄阳守城战袍——宋锦质地坚韧,颜色沉稳,符合‘武将’的身份,而且每一寸织锦都要耗时半个月,光战袍的面料制作就要三个月。兵器方面,玄铁重剑会找龙泉铸剑师手工打造,剑身用传统失蜡法铸造,剑柄缠的麻绳要选陈年黄麻,保证握感和质感都贴合原着。”
碧浪影视的cEo看着这份详尽的方案,忍不住感慨:“做影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把60%预算砸在实景和制作上的项目。但我坚信,完全遵循陆老师的标准,《侠影篇》绝不是一部普通的武侠剧——它会成为武侠Ip改编领域的新标杆,让观众重新看到‘武侠’不是特效堆砌的幻象,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是有情有义的江湖,是有根有魂的文化。”
会议结束时,暮色已浓,会议室的灯依旧亮着。主创团队围在地图前,讨论着草原拍摄的季节、华山取景的安全措施、宋锦面料的赶制进度,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久违的热忱——他们太久没遇到这样“不急着赚钱、只想着做好”的项目,太久没为一部作品的“细节”如此投入。
陆砚辞站在窗边,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手中摩挲着那本泛黄的原着手稿。他知道,《侠影篇》的筹备之路必然漫长且艰难——要等季节、要找对人、要磨细节,要对抗行业里“快钱至上”的浮躁。但他更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原着里的“侠”,对得起观众对“好武侠”的期待,更对得起“云栖模式”一直坚守的“真诚与匠心”。
这部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Ip改编”本身——它是对武侠文化的一次回归,是对影视匠心的一次致敬,更是“云栖模式”在大制作领域的又一次实践:用最高的标准,做最真的作品,让好故事拥有穿越时光的力量,让“侠之精神”,永远留在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