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云栖文创顶楼会议室,暖气将窗外的寒意隔绝在外,室内却比往常更显热烈。长桌中央铺着一张巨大的蓝色工程图,上面用白色马克笔勾勒出四个相互衔接的圆环,每个圆环旁都贴着密密麻麻的便签纸——有新人作者的手稿片段,有《老街》电影的场景草图,有央视公益晚会的合作函复印件,还有山村小学收到捐赠的签收单。陆砚辞站在图纸前,手里握着激光笔,身后的投影幕上亮着“云栖生态闭环:从创作到价值的全链路”几个大字,核心团队成员围在桌旁,目光里满是期待与专注。
“过去两年,我们从做内容起家,签新人、出作品、搞改编,走了很多路,也踩过一些坑。”陆砚辞的激光笔落在第一个圆环上,上面写着“创作端”,“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零散的实践,串成一个能自我循环、持续造血的生态——第一个环节,就是守住‘源头’,也就是创作端。”
他弯腰拿起桌上的新人签约档案,抽出其中一本翻开:“我们要持续发掘像刘悦、王珂这样的新人——他们不追流量,愿意沉下心写现实题材,愿意花时间研究传统文化。未来一年,计划再签约20位潜力新人,内容方向牢牢锁定两大块:一是现实题材,比如记录社区生活的《社区网格员》、讲述乡村振兴的《归来》续作;二是传统文化题材,像苏晚的戏曲改编音乐、《老街》延伸出的竹编非遗系列。”
陆砚辞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关键是‘纯粹与深度’。我们不会让新人跟风写‘甜宠’‘玄幻’,也不会催他们‘月更十万字’。就像给林晓时间去社区蹲点,给王珂三个月去老街采风,只有源头的内容足够扎实,后面的所有环节才有意义。这是生态的‘活水’,不能混进杂质。”
激光笔随即移到第二个圆环——“制作端”。投影幕上同步跳出“新人导演扶持计划”的进度表,以及《讲台》动画、《老街》电影的品控标准。“有了好内容,还要有好的制作把它落地。”陆砚辞指着进度表上的“张远”名字,“我们通过新人导演计划,把有想法的新人推到制作一线,同时建立严格的品控体系——比如《老街》电影,要求实景拍摄、演员学手艺、30%预算用于场景还原,这些不是‘小题大做’,是为了杜绝工业化流水线的粗制滥造。”
他翻出一份拒绝项目的清单,上面记录着半年内拒绝的15个“快餐式制作”邀约:“有影视公司想跟我们合作‘AI生成剧本+绿幕抠图’的短剧,说三个月能出20部,我们拒绝了;有音乐平台想让我们的新人唱‘洗脑神曲’,一周出3首,我们也拒绝了。制作端的底线不能破,一旦为了快钱妥协,再好的内容也会被毁掉。”
第三个圆环“传播端”的图纸旁,贴着央视公益晚会的邀请函、文旅部的推广文件,还有主流视频平台的合作协议。“好作品要找对平台传出去,不能为了短期流量乱投渠道。”陆砚辞的激光笔在“央视”“文旅部”的字样上停顿,“《归来》能成为乡村振兴公益曲,靠的是央视和文旅部的官方推广;《讲台》动画能走进中小学,靠的是主流视频平台的‘正能量专区’。我们优先跟有公信力的渠道合作,杜绝在低俗平台搞‘标题党营销’‘擦边球推广’——流量再高,要是丢了口碑,生态就断了。”
团队里负责传播的总监补充道:“上个月有个短视频平台找我们,说给百万流量扶持,让赵宇唱‘土味改编版《归来》’,我们当场拒绝了。后来《归来》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虽然播放量没有短视频高,但观众好评率达98%,还带动了乡村支教的报名热潮——这就是优质渠道的价值。”
最后,激光笔落在第四个圆环“社会端”,图纸上贴着“传统文化保护基金”的捐赠凭证,还有山村小学新教学楼的照片。“生态闭环的最后一步,是‘反哺’。”陆砚辞的声音里带着温度,“我们把《讲台》《老街》等作品15%的收益,投入到两个方向:一是传统文化保护基金,资助竹编、戏曲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二是乡村教育支持计划,给偏远山区的小学捐图书、建电脑教室。”
他拿起一张照片,上面是青山村小学的孩子们在新电脑教室上课的场景:“这是用《归来》的部分收益建的教室,孩子们现在能通过电脑跟城里的老师学画画。商业价值不是终点,能把商业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让生态里的每一环都能受益,这样的循环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当陆砚辞收起激光笔,整个“生态闭环”的蓝图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创作端的“活水”供给制作端,制作端的“精品”流向传播端,传播端的“影响力”反哺社会端,社会端的“价值”又为创作端吸引更多新人与灵感,四个圆环相互咬合,形成一个没有断点的循环。
这份蓝图很快引起了行业分析师的关注。几天后,一篇题为《云栖闭环:文娱产业的新范式》的评论文章在业内刷屏,文中写道:“长期以来,文娱行业被‘流量至上’的旧模式绑架——创作端跟风逐利,制作端粗制滥造,传播端低俗营销,社会端无人问津,最终陷入‘流量越高,口碑越差’的恶性循环。而云栖文创构建的生态闭环,从根本上打破了这一困局:创作端守‘纯粹’,保证内容质量;制作端拒‘快餐’,守住艺术底线;传播端选‘优质’,维护品牌口碑;社会端重‘反哺’,实现价值循环。”
文章还特别指出:“这个闭环最难得的,是‘不脱节’——创作不脱离现实,制作不脱离匠心,传播不脱离主流,价值不脱离社会。它雄辩地证明,文化产业完全可以不靠流量输血,不靠资本炒作,单靠‘优质内容’驱动,实现商业、文化、社会三重价值的共赢。这或许不是最快的路径,却是最长久的路径,更可能成为未来文娱产业的主流方向。”
战略会结束后的傍晚,陆砚辞站在会议室窗前,看着楼下陆续下班的员工——有人抱着刚签的新人手稿,有人拿着《老街》电影的最新进度表,有人在讨论下个月的传统文化采风计划。他想起三年前云栖刚成立时,只有几个人挤在小办公室里,如今却搭建起了一个能自我循环的生态。
他知道,这个闭环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未来还会有更多新人加入创作端,更多好作品走进制作端,更多优质渠道助力传播端,更多社会价值反哺到需要的地方。而云栖要做的,就是守住这个闭环的“初心”:让创作有温度,让制作有匠心,让传播有底线,让价值有回响。
窗外的夜色渐浓,云栖文创的灯光却一盏盏亮起,照亮了墙上“守护创作初心,传递文化温度”的标语。这个由真诚与匠心搭建的生态闭环,正像一颗慢慢生长的大树,根系扎在现实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枝叶伸向传播与社会价值的天空,终将在文娱行业的土地上,撑起一片属于“优质内容”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