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暖阳透过会展中心的玻璃穹顶,洒在铺着浅灰色地毯的大厅里。《乡村教师》影视化项目启动仪式的背景板前,挤满了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举着应援牌的书粉,还有不少特地赶来的影视行业从业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台上,因为这场启动仪式,不是普通的项目官宣,而是《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行业倡议标准》发布后,首个完整落地的标杆案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被行业和观众“放大镜式”审视。
背景板上没有华丽的明星海报,只印着《乡村教师》原着里的经典插画:昏黄的教室灯光下,一位老师正弯腰给学生讲题,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台下,有追了原着七年的老书粉举着“守住李老师的初心”的纸牌,眼神里藏着期待与忐忑——毕竟在此之前,太多心爱的Ip栽在“魔改”“选角翻车”上,哪怕有了《倡议标准》,大家仍在默默打量:这份标准,真能落到实处吗?
启动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制片方负责人陈姐就捧着厚厚的剧本,走到台前,语气坦诚又笃定:“《乡村教师》的剧本,从筹备第一天起,就把‘尊重原着’刻在了骨子里。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着作者王珂老师请到了编剧组,让她担任联合编剧,全程深度参与每一次剧本会。”
这话一出,台下的书粉瞬间安静下来,连记者们都忍不住往前凑了凑。王珂就坐在台下第一排,听到这话时,她轻轻笑了笑,后来在采访里她说:“以前我也有作品被改编,对方只在签合同的时候找过我,剧本写出来什么样,我完全不知道,最后播的时候,主角名字没变,故事全改没了。但这次不一样,每周我们都会开剧本会,小到‘李老师(原着主角)每天早上喝的粥是玉米粥还是小米粥’,大到‘他带学生去山外看县城中学’的核心情节,都会一起商量。”
陈姐翻到剧本的第37页,指着其中一段念道:“比如原着里‘李老师背着腿受伤的学生小远,走两小时山路去镇医院’这段,有编剧提过‘要不要改成开车送,画面更流畅’,王珂老师坚持要保留‘走路’——因为这段路里,李老师和小远聊了‘山外的火车’,是小远后来努力考去县城的动力。最后我们不仅保留了这段,还加了‘李老师走累了,就把小远放在石头上,揉一揉膝盖再接着走’的细节,更贴合金老师笔下‘温柔又坚韧’的形象。”她顿了顿,举起手里的统计表格:“目前剧本初稿已经完成,我们逐字逐句和原着比对,核心剧情、人物设定、‘平凡坚守’的精神内核保留率超过90% ,没有加任何无关的恋爱线、狗血冲突,只在细节上做了让故事更丰满的补充。”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掌声,举着“守住李老师”纸牌的书粉,悄悄把纸牌举得更高了些。
紧接着第二个环节,选角细节的公布,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乡村教师》的选角,没有内定,没有流量空降,全程采用‘公开试镜’模式。”选角导演走上台,身后的大屏幕同步播放出试镜的片段——从发布选角公告开始,前后有127位演员报名,经过初筛、片段试镜、全剧大纲围读三轮筛选,最终选定了张毅出演男主角李老师。
“为什么是张毅?”选角导演笑着解释,“不是因为他名气大,是因为他的‘适配度’和‘敬业’,完全贴合金老师笔下的李老师。试镜时,我们给的片段是‘李老师发现学生因为家里穷要退学,在教室门口劝他’,张毅没刻意煽情,就往那儿一站,眼神里有对学生的疼惜,还有藏不住的无奈——他没哭,可我们在场的人都红了眼。”
更让人动容的是,试镜通过后,张毅没急着进组,反而主动提出“去山村体验生活”。他去了《乡村教师》原型取材的江西山村,跟着当地老师一起早起给学生做早饭,跟着去山上家访,甚至学着用柴火烧灶、用镰刀割猪草。半个月后再出现在定妆现场时,他黑了一圈,手上磨出了薄茧,试穿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外套”时,不用导演说,他自然地把袖口卷到小臂,走路时脚步轻缓——因为山路上怕踩疼石子似的,和原着里“李老师走山路走惯了,脚步轻得像怕惊着草叶”的描写一模一样。
当定妆照投在大屏幕上时,台下瞬间爆发出“就是他!”的赞叹——照片里的张毅,穿着旧外套,领口有些变形,头发微乱,手里攥着一本卷了边的课本,眼神望向远方,既有长期扎根山村的疲惫,又有看着学生时的柔软。微博上,#张毅 李老师定妆照#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书粉留言刷屏:“这就是我读原着时想象的李老师!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就是个普通、踏实,把心放在孩子身上的老师”“看他的手,粗糙得像山里的树,这才是天天带学生干活、写板书的手啊”,连路人都忍不住评论:“选角用点心,观众是能看出来的。”
最让人意外的,是第三个环节——制片方直接公开了《乡村教师》的完整预算明细。大屏幕上,1.2亿元的总预算被拆解得清清楚楚:场景搭建(还原山村小学、村民家、山路)2800万,服化道(全用贴合年代和身份的实物,拒绝“塑料感”道具)1500万,后期制作(侧重真实质感,不搞浮夸特效)1200万,演员片酬(张毅及所有演员合计)2200万,剩下的3300万用于剧组日常、取景交通等——加起来,实际制作费用占比超过80%,宣发费用严格控制在20%以内。
“以前行业里总说‘高片酬挤压制作成本’,一部戏预算1亿,演员拿走6000万,剩下的4000万做场景、服化道,最后拍出来全是‘五毛特效’‘塑料道具’。”陈姐指着预算表,语气坚定,“但《乡村教师》不这么干。我们的演员片酬都是按市场合理价格算的,张毅老师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制作上,主动降了10%的片酬。这80%的制作费,要花在看得见的细节上——比如山村小学的教室,我们没在摄影棚搭,而是在当地找了一座老校舍,重新修缮,保留原来的木梁、土坯墙,连黑板都是找老木匠按当年的样式做的;学生们的衣服,都是去当地老乡家收的旧衣服,洗干净后再稍微缝补,不是剧组统一做的‘新补丁衣服’,要的就是那份真实感。”
预算明细一公开,直播间里的评论瞬间炸了——启动仪式全程同步直播,此时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两亿,弹幕像潮水一样滚动:“第一次见影视项目公开预算这么细的!太敢了!”“1.2亿,80%用在制作,演员片酬才2200万,这才是正常的比例啊!”“之前看有的剧说预算3亿,结果场景全是绿幕,服化道廉价得很,现在才知道钱花哪儿了多重要”。有从事影视行业的网友留言:“作为道具组的,真的感动,终于不用因为预算不够,用塑料代替木头、用颜料画‘旧痕’了。”
整场启动仪式持续了两个小时,没有明星耍宝,没有夸张宣传,只安安静静地讲“剧本怎么保原着”“演员怎么选”“钱怎么花”,可直播结束时,#乡村教师影视化零争议# #Ip改编就该这样# 两个话题直接冲上热搜榜首,累计阅读量破10亿。
书粉们彻底放下心来,有人在超话里写:“以前看Ip改编,总怕‘我的白月光被改毁了’,这次看《乡村教师》的团队,从王珂老师参与编剧,到张毅老师去体验生活,再到公开预算,每一步都照着《倡议标准》来,踏实又真诚,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
业内的反应更热烈。之前在社交媒体发文感慨的资深导演陈默,特意转发了启动仪式的新闻,配文:“《乡村教师》不是‘运气好’,是《倡议标准》落地的必然结果——尊重原着所以留得住灵魂,选角看适配度所以立得住人物,把钱花在制作上所以撑得起质感。这不是个案,是Ip改编走向规范化、精品化的新起点,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项目。”多家影视公司也在私下组织团队学习这个案例,有制片人坦言:“以前总觉得‘按标准来会麻烦’,现在看《乡村教师》的热度和口碑,才明白‘规范’不是束缚,是能让作品走得更远的底气。”
夕阳西下时,会展中心的人渐渐散去,举着纸牌的书粉们边走边讨论“李老师的戏份会怎么拍”,记者们忙着整理稿件,从业者们还在互相交流着预算分配的细节。没人再提“怕不怕魔改”,因为《乡村教师》用实实在在的执行,证明了《倡议标准》不是一纸空文——当改编守住“尊重原着、尊重专业、尊重观众”的底线,当每一个环节都透明、用心,Ip改编就能摆脱“争议”,真正成为让好故事发光的载体。
而这,正是行业革新最动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