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风掠过京郊会展中心的玻璃穹顶,将综艺行业年度峰会的热度吹得愈发真切。这场往年总被“顶流明星合作意向”“S级流量综艺招商数据”占据焦点的盛会,今年却透着不一样的氛围——台下坐着的制作公司高管、平台采购总监们,手里攥着的不再是流量艺人的档期表,而是智媒数据研究院那份《2024q3综艺行业价值分析报告》的打印稿,边角处密密麻麻画着批注。当主持人念出“星芒视频战略发布会”的环节时,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舞台中央,没人想错过这场被业内预判为“行业转向信号”的发布。
星芒视频cEo林舟走上台时,身后的大屏幕没有像往年那样播放顶流明星的综艺片花,而是跳出了两张对比鲜明的图表:左侧是“2023年平台流量综艺投入占比”,鲜红的柱状图占比高达68%;右侧是“2024年平台综艺投入调整计划”,“流量导向类”占比骤降至12%,而“优质内容类”占比飙升至75%。台下响起一阵细碎的惊叹声,林舟拿起话筒,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经公司战略委员会三个月的调研与决策,我们将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对纯‘流量导向’综艺的投入。本年度原定启动的《创造营2024》《偶像练习生·重启季》《超新星运动会5》三档偶像选秀综艺,已正式终止筹备。”
话音落下,台下的议论声瞬间放大——这三档综艺可是星芒视频年初招商会上的“王牌项目”,当时已有两家美妆品牌和一家饮料品牌签下了数千万的独家赞助,如今突然砍掉,无疑是对过去“流量至上”模式的彻底否定。而当林舟公布新的项目计划时,全场的议论声渐渐变成了专注的倾听:“我们将把释放出的2.3亿制作预算,全部投入到优质内容综艺的开发中。首先启动的两个项目,分别是《乡村音乐人》和《老友纪行》。”
大屏幕随即切换到新项目的概念片:《乡村音乐人》没有邀请任何流量歌手,而是由节目组深入云南、贵州、陕西的偏远乡村,寻找那些藏在田间地头的民间音乐人——有能用树叶吹曲的老农,有把山歌改编成电子乐的返乡青年,有带着孩子们唱童谣的乡村教师;镜头里没有刻意设计的竞技环节,只有音乐人在清晨的稻田里创作,在傍晚的晒谷场上演唱,在火塘边和村民分享音乐故事。而《老友纪行》则更显“反流量”:嘉宾不是当红艺人,而是三对相识超过二十年的普通老友——一对退休的大学教授夫妇,一对开了三十年修车铺的兄弟,一对从小学同学到一起开书店的闺蜜;节目不设置任务卡,不制造冲突,只是记录他们一起回到年轻时待过的地方,重走记忆里的路,聊聊这些年的生活变迁。
“我们不再追求‘首播即峰值’的流量狂欢,而是希望做出能留在观众记忆里的内容。”林舟的这句话,被现场不少人记在了笔记本上,也成了当天行业群里转发最广的金句。
星芒视频的“转向”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短短一周内便激起了连锁反应。曾经以制作流量综艺闻名的“盛夏影视”,率先在官微发布《2024-2025内容战略声明》,宣布砍掉原定的《顶流恋爱日记》《全明星密室逃脱》两个项目,转而启动《非遗手艺人日记》和《城市烟火气》:前者将镜头对准苏绣、木雕、古法造纸等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记录他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坚守与创新;后者则由导演带着摄像机,走进凌晨四点的菜市场、深夜的小吃摊、老城区的裁缝铺,捕捉普通人生活里的温暖瞬间。
盛夏影视cEo陈明在接受《综艺报》采访时,坐在堆满了行业报告的办公桌前,语气里带着一种“卸下包袱”的轻松:“过去三年,我们做了五档流量综艺,每一档都要花高价请顶流明星,还要花心思设计话题炒作——今天炒‘嘉宾互撕’,明天炒‘明星落泪’,可节目播完三个月,没人记得内容是什么,只留下一堆争议。去年我们做的一档偶像综艺,因为其中一位嘉宾塌房,整个节目被下架,前期投入的8000万打了水漂。”他拿起桌上的《2024q3综艺行业价值分析报告》,指着“陆砚辞相关综艺商业价值”那一页,“陆砚辞的成功,给我们,也给整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他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专注于优质内容的综艺,带来的长期商业价值,远比流量综艺的短线操作更可观。”
陈明举了个具体的例子:星芒视频的《乡村音乐人》还没开机,就已经吸引了某高端白酒品牌和某户外服饰品牌的独家赞助,赞助金额比去年同级别流量综艺还高15%;而陆砚辞参与的《归园田居》,不仅国内广告商续约率达到100%,还把版权卖给了东南亚、日韩的五家视频平台,单集版权费是普通流量综艺的三倍。“更重要的是用户忠诚度,”陈明补充道,“报告里说,看陆砚辞综艺的用户,平台留存率比看流量综艺的高40%,这些用户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开就走,而是因为内容留下——这种忠诚度,是广告商最看重的,也是我们以前做流量综艺时从来没得到过的。”
越来越多的制作公司和平台加入了“转向”的队伍:番茄tV砍掉了《偶像成团计划》,转而开发《农民发明家》,记录普通人的科技创新故事;悦动影视放弃了《明星亲子挑战营》,启动《老街焕新记》,跟踪拍摄老街区的改造与居民生活的变化;就连曾经靠“明星八卦综艺”起家的野火传媒,也宣布将制作《匠人匠心》,聚焦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量综艺的“退潮”——曾经挤满了招商会的偶像选秀、明星竞技类综艺,如今成了“烫手山芋”:某平台原定明年播出的《超模训练营》,因为找不到愿意续约的广告商,不得不暂停筹备;某制作公司的《全明星生存挑战》,原本已经谈好两位顶流明星,却因为平台突然调整预算,项目直接被搁置;甚至有已经拍摄过半的流量综艺,因为平台要求“增加真实内容比例”,不得不重新剪辑,把原本设计好的“剧本冲突”片段大量删减,补拍嘉宾的真实生活场景。
行业里的风向变得越来越清晰:曾经被奉为“流量密码”的“顶流明星+剧本冲突+话题炒作”模式,正在失去市场;而“真实叙事+情感共鸣+文化价值”的优质内容,正在成为新的行业主流。在最近的一次综艺制作人沙龙上,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做综艺像‘放烟花’,花大价钱买最亮的烟火,炸开时很热闹,但几秒就没了;现在做综艺像‘种大树’,慢慢扎根,悉心培育,虽然见效慢,但能长得高、活得久,还能给人遮荫。”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项目调整上,更渗透到了行业的每一个环节:曾经专门对接流量明星的经纪人,开始主动联系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以前擅长“设计剧本冲突”的编导,忙着去乡村、去老街采风,学习如何记录真实生活;就连广告商的评估标准,也从“明星咖位”“热搜热度”,变成了“内容质感”“观众口碑”“长期传播力”。
当某乳业品牌市场总监在行业论坛上说出“我们明年的综艺赞助预算,将100%投入到非流量类优质内容中”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对过去“流量焦虑”的告别,更有对未来“内容为王”的期待。
曾经风光无限的流量综艺,如同退去的潮水,渐渐露出了“缺乏内核”的沙滩;而优质内容的清风,正带着泥土的芬芳、生活的温度,一点点席卷整个综艺行业。这场变革,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数据印证下的必然选择,是行业从“追求短期热度”到“坚守长期价值”的觉醒。当更多的制作团队放下对流量的执念,把目光投向真实的生活、鲜活的人、深厚的文化时,综艺行业真正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