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的滨海湾透着热带特有的湿润,海风裹着鱼尾狮公园的水汽,吹进“亚洲自然综艺盛典”的场馆——这里没有过多华丽的霓虹,反而用成排的散尾葵、竹编屏风和铺满鹅卵石的浅池,搭出了一片“都市里的自然角落”,连舞台背景都是巨幅的稻田投影,风吹过的“沙沙”声从环绕音响里漫出,刚踏入场馆,就像从喧嚣的都市跌进了宁静的乡野。
陆砚辞抵达时,红毯旁的媒体镜头纷纷转向他,可他身上没有常见的礼服盛装,只穿了一件浅灰色棉麻西装,内搭的白衬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竹制领针——那是云栖村老竹匠特意为他做的,针身上刻着细巧的稻穗纹路。他走得从容,面对镜头没有刻意停留,只偶尔对着熟悉的同行点头致意,直到走进评委会专属的席位区,才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指尖轻轻拂过桌面铺着的粗麻布——连桌布都是组委会特意选的,带着自然的纤维纹理,呼应着“自然综艺”的主题。
盛典的评审环节率先开启,大屏幕上播放着来自各国的参赛作品:有泰国团队拍的雨林采蜜,有马来西亚团队记录的海岛渔获,也有中国团队报送的云栖村秋收片段。每当轮到陆砚辞点评,场馆里总会瞬间安静下来。他从不纠结于镜头运镜或剪辑技巧,反而更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点评泰国采蜜时,他提到“镜头里老蜂农手指上的茧子,比任何旁白都更能说明这份工作的重量”;看到马来西亚渔获的画面,他特意指出“渔民收网时哼的渔歌,是海洋文化的活态记录,不该被背景音乐盖过”。他的点评没有尖锐的批评,只有温和的提醒与深刻的解读,每一句话都落在“文化真实”的核心上,连坐在后排的欧美制作人都忍不住频频点头,手里的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午后的高峰论坛,成了盛典最受期待的环节。当陆砚辞走上演讲台,手里没有拿着厚重的演讲稿,只捏着一张折痕整齐的便签纸——上面记着几个关键词:“泡菜坛的声响”“枯山水的白砂”“稻穗的摩擦”。他站在投影幕前,背景里正播放着三国综艺的混剪:济州岛的阿姆妮在揉泡菜,京都的庭园师在耙白砂,云栖村的村民在割稻穗。
“今天想和大家聊‘真实的重量’。”陆砚辞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温和却有穿透力,“很多人说综艺是娱乐产品,是用来放松的‘泡沫’,可我不这么认为。好的自然综艺,应该是‘文化切片’——它不是刻意制造的爆点,不是精心设计的人设,而是把那些藏在生活里的、带着温度的细节,轻轻切下来,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指着幕布上的泡菜坛画面,眼神亮了亮:“就像韩国团队拍的泡菜制作,我们记住的不只是步骤,是阿姆妮围裙上的海女图案,是蔬菜入坛时的‘噗通’声,是粗布带子缠紧坛口时的力道——这些细节里藏着韩国人的生活哲学;日本团队的庭园音乐会,打动我们的也不只是尺八的旋律,是白砂耙出的波浪纹,是茶筅划过茶汤的‘簌簌’声,是樱花苗栽下时孩子的指尖温度——这些都是文化最鲜活的样子。”
他顿了顿,看着台下专注的目光,继续说道:“综艺的‘轻’,应该是形式的轻,不是内容的轻。我们不需要用夸张的剧情去吸引眼球,因为生活本身的细节,就足够有力量。就像云栖村的稻田,风吹过稻穗的声音,农民弯腰割稻的弧度,这些不需要刻意设计,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土地的厚重——这就是真实的重量,也是文化切片的价值。”
演讲结束时,场馆里的掌声不是短暂的爆发,而是绵长的、带着共鸣的回响,连坐在前排的韩国导演金敏哲,都忍不住用手背擦了擦眼角。论坛散场后,他和日本“山村音乐会”的制作人佐藤雅彦,几乎是同时朝着陆砚辞走过去。
“陆先生,真的谢谢您。”金敏哲手里捧着一个小小的火山石摆件,上面刻着济州岛的稻田图案,“之前我们拍综艺,总想着怎么加更多‘看点’,比如让阿姆妮刻意表演摘柑橘,让奚琴演奏者配合镜头摆姿势。是您提醒我们,要去拍真实的声音、真实的动作——现在再看节目里那些‘不完美’的镜头,比如阿姆妮摘错柑橘时的笑,反而成了观众最喜欢的片段。您让我们找回了做节目的初心。”
佐藤雅彦则递过来一张照片,是京都山村那株樱花苗的近照——芽苞已经展开,冒出了淡粉色的花萼。“这是我们上周拍的,村民们说,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您说的‘文化共鸣’。”他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极低,“之前我们总觉得,日式美学是小众的、需要解释的,可您的理念让我们明白,只要把真实的生活拍出来,不用解释,中国观众会懂枯山水的宁静,韩国观众会懂樱花的期许——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是共通的。”
陆砚辞接过火山石摆件和照片,指尖轻轻碰了碰樱花苗的花萼,笑着提议:“既然大家都有共鸣,不如聊聊接下来的合作?”
三人找了个靠窗的茶座,点了一壶狮城特有的拉茶。陆砚辞看着窗外的滨海湾,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联合做一个‘东亚四季’企划——中国团队拍云栖村的春耕,从育秧到插秧,记录土地苏醒的过程;韩国团队拍济州岛的夏渔,跟着海女去海上采贝,拍海浪与渔网的声音;日本团队拍京都的秋染,记录庭园里枫叶变红、村民晒柿子的场景;到了冬藏,我们三国团队一起,拍各自的年俗,比如中国的腊味、韩国的打糕、日本的年节菜——最后把这些片段合在一起,做成一部纪录片,让观众看到东亚文化的同与不同。”
金敏哲和佐藤雅彦眼睛瞬间亮了,两人立刻拿出手机,开始记录细节。金敏哲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加一个青年创作人交换计划,让济州岛的年轻人去云栖村学竹编,去京都学茶道;让云栖村的年轻人去济州岛学奚琴,去京都学庭园设计——这样文化交流不是停在镜头里,而是落在人身上。”
茶座上的拉茶冒着热气,香气混着窗外的海风,裹着三人的笑声飘散开。夕阳透过玻璃窗,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铺着鹅卵石的浅池边,像三个紧紧靠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盛典的灯光渐渐亮起,场馆里的散尾葵在风中轻轻晃动,仿佛也在为这场理念的汇聚、文化的共鸣,送上无声的祝福。陆砚辞看着眼前热烈讨论的两人,心里清楚,这场盛典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当更多人开始关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文化,这些源自土地的细节,终将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桥梁,让文化在共鸣中,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