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云栖村,入夜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只余下虫鸣与晚风穿过竹林的沙沙声。陆砚辞家那方铺着青石板的院子里,四盏挂在老梨树上的红灯笼正散发着暖黄的光,灯笼下的长条木桌上,摆着刚泡好的西湖龙井、碟装的桂花糕与一碟剥好的糖炒栗子——这场名为“老友茶话会”的特别录制,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没有复杂的流程脚本,更没有镜头刻意的特写,却因到场者的分量,从筹备之初就牵动着行业的目光。
当程砚秋抱着一把素雅的古琴走进院子时,陆砚辞正弯腰给炭炉添茶,火苗映得他眼底泛着微光;紧随其后的赵本山,穿着一件半旧的深蓝色对襟棉袄,手里拎着一袋从东北带来的冻梨,刚进门就笑着嚷嚷“这院子比去年更有烟火气了”;最后到的菲姐,一身简单的黑色针织衫配牛仔裤,肩上挎着一个帆布包,包里装着她常用的录音笔——这三位在音乐、小品、原创乐坛各自深耕数十年的前辈,与陆砚辞的交情早已超越“行业同事”,更像是“为了同一目标并肩的伙伴”。此刻,他们围坐在木桌旁,炭炉上的水壶正冒着袅袅热气,这场关于“守护文娱净土”的畅谈,就在这样松弛却真诚的氛围里开始了。
最先开口的是程砚秋。她指尖轻轻拂过膝上古琴的弦,琴身泛着温润的包浆,那是她弹了十五年的老琴。“前阵子参加一个综艺,导演让我‘故意和流量艺人炒cp’,说这样能上热搜。”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却很快转为坚定,“我当场就拒绝了——音乐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唱’的,是用来传递情绪的。经过这次行业整改,我更坚定了要‘回归创作’的想法。”
她抬眼看向陆砚辞,眼底带着笑意:“上个月我来云栖村,和砚辞在书房聊到后半夜,聊到我们都觉得‘传统文化里藏着太多没被发掘的宝藏’。所以我们初步定了个计划,要合作一张‘国风专辑’——不是简单地把古诗词填进流行旋律,而是真的去融合昆曲的水磨调、古琴的泛音、甚至江南评弹的念白。比如有首歌,我们想写‘二十四节气里的人间烟火’,现在已经找了苏州评弹的老艺人取经,下个月准备去皖南采风,听当地人唱山歌,找那种最原生态的韵律。”
说着,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乐谱,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旋律走向与乐器搭配:“你看,这是砚辞写的初稿,他把古琴的‘散音’和吉他的‘分解和弦’结合,听起来既有古韵又不晦涩。未来我会大幅减少综艺邀约,尤其是那些‘以炒作流量为核心’的节目,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张专辑和线下小型音乐会——我想让大家知道,国风音乐不是‘装古典’,是真的能打动人心的。”
程砚秋的话音刚落,赵本山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杯沿沾了点茶渍,他毫不在意地用袖口擦了擦,声如洪钟地接过话头:“我跟砚秋想法一样,咱搞文艺的,不能忘了‘根’在哪儿。我这一辈子,就靠写老百姓的生活吃饭,那些‘悬浮的、假大空的’东西,我弄不来,也不想弄。”
他提到今年的春晚小品,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节奏,像是在构思台词:“我们团队上个月开了三次会,把之前的几个‘搞笑无营养’的本子全毙了,现在定的调子是‘乡村现实题材’——就写村里的‘养老食堂’,讲村干部怎么帮独居老人解决吃饭问题,里面有老人的委屈,有年轻人的担当,还有邻里之间的小矛盾小温暖,都是我去年去东北农村调研时看到的真事儿。”
说到选角,他的语气多了几分严肃:“坚决不用那些‘脸好看但不会演’的流量明星!去年有个流量想上我的小品,团队说‘能带来热度’,我试了一次戏,他连‘老人吃饭掉米粒’的细节都演不出来,全程绷着脸,跟个蜡像似的。这次我们就找民间艺人——有个唱东北二人转的老伙计,演了三十年农村戏,一哭一笑都带着生活味儿;还有个话剧演员,专门去农村跟老人住了半个月,连老人走路的步态都学像了。我跟砚秋说,咱不图‘热搜热度’,就图观众看完说一句‘这演的就是咱身边的事儿’,这就够了。”
陆砚辞笑着补充:“赵老师上次还跟我要‘农村养老’的调研资料,说想让剧情更扎实。”赵本山闻言拍了拍他的肩膀:“可不是嘛!你去年写《小镇教师》时收集的山区资料,帮了我不少忙——咱搞创作的,就得互相帮衬,把真实的东西挖出来。”
菲姐一直安静地听着,手里转着一支黑色的钢笔,直到这时才缓缓开口。她的声音比在舞台上更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这些年看着不少有才华的新人,因为没资源、没人脉,不得不向资本妥协——有的被逼着写‘口水歌’,有的原创被侵权了没钱维权,最后只能放弃音乐,太可惜了。”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棕色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十几位新人音乐人的名字与作品风格:“所以我准备发起一个‘原创音乐人才扶持基金’,我个人先投五百万当启动资金。这个基金不搞‘选秀’,不看‘流量数据’,就看作品本身——只要是原创的、有态度的音乐,不管是民谣、摇滚还是实验音乐,都能申请。通过后,我们不仅给创作资金,还提供顶级的录音棚、帮他们对接版权律师,甚至会组织‘新人巡演’,让他们有机会在小剧场里唱歌给听众听。”
她看向陆砚辞,眼底带着期许:“砚辞已经答应,会帮基金做‘音乐评审’,还会抽空给新人讲‘原创版权保护’的课。我们想做的,就是给新人撑个腰,让他们不用再被资本和流量裹挟,能安安心心写歌、唱歌。上个月有个唱民谣的小姑娘,写了首《外婆的缝纫机》,特别动人,就是没人知道,基金已经帮她安排了录音,下个月就能发歌了。”
陆砚辞点点头,补充道:“菲姐还跟我商量,要把基金的账目全公开,每一笔钱花在哪儿,都让大家看得见,避免‘扶持变敛财’。”菲姐笑着点头:“对,咱做这事就图个‘干净’,不能让好初心变了味。”
这场茶话会没有固定时长,几人从傍晚聊到深夜,话题从创作聊到行业乱象,从新人扶持聊到传统文化传承,炭炉上的水添了一次又一次,桂花糕吃空了一碟又续上一碟。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每一句话都透着“想为行业做点实事”的真诚。
次日,茶话会的片段被剪辑成三条短视频,在陆砚辞的社交账号上发布——没有加滤镜,没有配花哨的背景音乐,只有院子里的红灯笼、炭炉的火苗与几人的真实对话。没想到,短短两小时内,三条视频的总播放量就突破了5000万,一天后更是飙升至1.2亿,评论区里满是感动与期待:
“程砚秋和陆砚辞的国风专辑!我已经开始期待昆曲配古琴的样子了,这才是真国风,不是穿个汉服摆拍!”
“赵本山老师的乡村小品太戳我了!现在的小品要么尬笑要么煽情,终于有写老百姓真实生活的了,春晚必看!”
“菲姐的扶持基金太暖了!我认识的一个原创音乐人,就是因为没钱维权放弃了,要是早有这样的基金就好了,希望更多新人能被看见!”
“看着老艺术家们和陆先生坐在一起聊创作,而不是聊流量、聊热搜,突然觉得文娱圈还有救,这才是文艺工作者该有的担当啊!”
很快,#程砚秋 陆砚辞 国风专辑# #赵本山 春晚乡村小品# #菲姐 原创音乐扶持基金# 三个话题接连冲上热搜前五位,衍生话题#老艺术家的文娱净土守护计划# 更是收获了2.8亿的阅读量。有媒体评论:“这场没有舞台的茶话会,比任何流量盛典都更有力量——它证明,文娱行业的希望,从来不在‘炒作的热度’里,而在这些愿意沉下心创作、愿意为行业铺路的人手里。”
院子里的红灯笼还在亮着,炭炉里的火苗尚未熄灭。陆砚辞看着手机里的评论,又抬头望向院外的竹林——他知道,这场“守护文娱净土”的行动,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次茶话会的热闹,而是一群人的坚守与联动。程砚秋的国风音乐、赵本山的现实小品、菲姐的新人扶持,再加上他自己在网文、影视领域的探索,就像一束束微光,汇聚在一起,终将照亮文娱行业回归“内容为王”的道路。而这份由老友携手筑起的“守护墙”,也终将吸引更多人加入,让文娱净土,从“一片”变成“一片又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