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一夜缠绵的细雨悄然收了尾,厚重的云层被晨光硬生生撕开一道豁口,金灿灿的阳光如同被打翻的碎金,倾泻而下,穿透还未散尽的薄雾,给云栖村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青石板路上的水痕还未完全干透,像极了宣纸上晕开的淡墨,泛着湿润的光泽;路边的草木叶片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风一吹,露珠便顺着叶脉滚落,“啪嗒”一声溅在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像是大自然在低声呢喃。空气里弥漫着雨后特有的清新,混着远处稻田里禾苗的清香,还有近处老槐树的槐花香,深吸一口,沁人心脾,连呼吸都变得轻快起来。原本静谧的小村,也随着阳光的苏醒渐渐热闹起来:东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鸡鸣,西边的狗吠此起彼伏,偶尔还能听到村民们隔着院墙打招呼的声音,勾勒出一幅鲜活又治愈的田园晨景。
就在这时,一阵极具穿透力的东北口音,像自带了扩音喇叭一般,从村口方向远远传来,瞬间打破了村庄的宁静:“陆砚辞!陆砚辞!我的老伙计哟,快出来瞧瞧,我给你带啥好东西来了!”那声音洪亮又带着熟悉的憨厚,一听就知道是赵本山。
话音未落,一个精神矍铄的身影便出现在村口的石板路上。正是赵本山——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中式对襟褂子,布料摸起来厚实又柔软,衣襟中央缝着一颗暗红色的真丝盘扣,针脚细密,透着几分讲究;下身是黑色的棉麻灯笼裤,裤脚轻轻垂在脚踝处,随着脚步晃动;脚上蹬着一双黑布面千层底布鞋,鞋面上绣着简单的云纹,走起路来悄无声息却稳健有力。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虽已满头华发,却梳得整齐发亮,丝毫不显老态,反而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矍铄精气神。他双手背在身后,微微腆着肚子,迈着八字步走在前面,脸上挂着标志性的憨厚笑容,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里里外外都藏着笑意。
在他身后,跟着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正是他的得意徒弟小宇和小磊。两人穿着同款的灰色运动服,胸前印着红色的“赵家班”字样,字体遒劲有力;运动服的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脚上是白色的运动鞋,鞋边沾了点路上的泥点,显然是一路奔波而来。两人手里各拎着好几个大包小包,胳膊上还挎着东西,肩膀上甚至还扛着物件,脚步匆匆却丝毫不乱,身子微微前倾,脸上满是对师父的恭敬,还有对即将见到陆砚辞的期待。
仔细一看,那些包裹堪称“东北特产豪华大礼包”:一个半人高的陶土坛子外面裹着两层厚棉布,棉布上印着“东北老坛酸菜”的字样,坛口用黄油纸封得严严实实,隐约能闻到从油纸缝隙里飘出的酸菜清香,勾得人食欲大开;几捆用粗麻绳扎着的宽粉条,装在印着“东北手工粉条”的土布袋子里,粉条泛着淡淡的米白色,粗细均匀,一看就是纯手工漏制的好东西;一个白色的泡沫箱上结着细密的冰碴,箱盖边缘还冒着丝丝寒气,里面装的是冻得硬邦邦的东北冻梨,果皮呈深褐色,裹着一层薄薄的冰壳,像一个个黑珍珠;最惹眼的是,徒弟小磊的肩头还扛着一口锃亮的大铁锅,铁锅口径足有二尺,锅沿打磨得光滑发亮,能映出人的影子,锅身侧面印着“东北老铁锅”五个大字,字体雄浑,一看就是专门用来炖菜的“硬核”家伙事儿。
“来喽来喽!老伙计快出来接客哟!”赵本山一边走,一边对着院子里大声吆喝,老远就看到了闻声迎出来的陆砚辞,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个拿到糖的孩子,加快脚步上前,伸出蒲扇般的大手,重重拍了拍陆砚辞的肩膀,力道十足,透着多年未见的熟络:“瞅瞅我这老伙计,还是这么精神!一点没变样!快看看我给你带的‘硬货’,保准你喜欢!”
他拉着陆砚辞的手,指着徒弟手里的东西,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语气里满是自豪:“这酸菜,是我家后院那口百年老缸腌的,用的是东北黑土地的大白菜,撒上大粒盐,压上青石板,足足腌了八个月,酸香扑鼻,一点杂味没有,炖肉最是下饭;这宽粉条,是村里老张家祖传的手艺,用纯土豆淀粉漏的,没有一点添加剂,炖在锅里糯叽叽的,吸满了肉汤,香得能咬掉舌头;还有这冻梨,是东北大兴安岭零下二十度的天然冻库冻的,化透了之后,皮一扒,咬一口汁水直流,甜得很,解腻又爽口!”
说着,他又转头指了指小磊肩头扛着的大铁锅,语气带着几分得意,像个炫耀宝贝的孩子:“我连家伙事儿都给你带来了!这口铁锅,是专门找老铁匠打的,厚底薄壁,受热均匀,炖出来的菜那叫一个香!今晚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猪肉炖粉条子、酸菜白肉锅、铁锅炖大鹅,咱可劲儿造!保准让你尝着家乡味儿!”
话音一转,他话锋又巧妙地回到了“正题”,故意板起脸,眉头皱了皱,却难掩眼底的笑意,像在跟老伙计讨价还价:“不过咱可说好了,我出菜,你那新小品剧本,可得给我准备妥妥的!当年你写的《卖拐》,到现在还是春晚的经典回顾,每年都有人翻出来看!我那俩徒弟,天天在我跟前念叨,说没赶上好时候,没演上你写的本子,一个个都快馋哭了!”
他话音刚落,身后的小宇和小磊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对视一眼,像是早就排练好了一般,齐齐上前一步,对着陆砚辞恭恭敬敬地鞠了个九十度的躬,腰杆弯得笔直,头几乎要碰到膝盖,声音洪亮又带着几分紧张的颤抖:“陆老师好!我们是师父的徒弟,我叫小宇,他叫小磊!”
小宇先抬起头,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耳朵微微泛红,眼神里满是崇拜和期待:“师父常跟我们提起您,说您写的小品本子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包袱都藏着门道,既好笑又有深意,不是那种低俗的段子,让我们天天琢磨您的作品,从《卖拐》到《不差钱》,每一句台词都要背下来分析!”
小磊也赶紧直起身补充,双手紧张地放在身侧,手指微微蜷缩,语气诚恳又急切:“我们早就想拜您为师,跟您学写剧本了!就是一直没机会见到您,这次跟着师父来云栖村,终于能当面跟您请教,求您给我们指点指点,哪怕是教我们怎么写一个小包袱,我们也知足!”
陆砚辞被这突如其来的“拜师阵仗”逗得笑出了声,眼角都弯了起来。他伸手接过小宇递过来的酸菜坛子,入手沉甸甸的,还能感受到坛身残留的微凉,显然是一路精心保存过来的。他看着两个徒弟紧张又期待的模样——小宇的手还在微微发抖,小磊的眼睛里满是渴望,又看了看赵本山一脸“计谋得逞”的狡黠笑容,眼底的笑意更浓,温和地说道:“赵老师您也太客气了,带这么多好东西来,还让孩子们这么郑重。拜师可不敢当,我也就是写过几个小品本子,谈不上什么师父。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互相探讨剧本创作,没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那口锃亮的大铁锅上,故意卖了个关子,笑着补充:“不过先说好,得先尝尝您这地道的东北菜,要是真像您说的那么香,咱们再好好聊剧本的事。要是不好吃,那可就另说了!”
“那必须好吃!”赵本山一听这话,立刻一拍大腿,笑得更欢了,声音都提高了八度:“我老赵的手艺,你还不放心?保证让你吃了这顿想下顿,下次还得催着我来给你做!”
一旁的黄垒刚从菜园子里摘完青菜回来,手里还拎着一篮子绿油油的生菜和小白菜,菜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新鲜得能掐出水来。看到院子里这热闹的场面,他忍不住凑过来,笑着调侃:“赵老师,您这招可太高明了!带着满车的东北特产来‘投喂’陆先生,又让两个徒弟来拜师,这是‘美食攻势’加‘人才攻势’,双管齐下啊!看样子,今天是非要把陆先生的小品本子给换走不可了!”
“哈哈!还是黄老师懂我!”赵本山爽朗地大笑起来,伸手拍了拍黄垒的肩膀,力道不小,拍得黄垒手里的菜篮子都晃了晃:“我这叫‘礼尚往来’!好东西就得给好朋友分享,好徒弟也得跟着好老师学!陆老弟的剧本写得好,我那俩徒弟要是能学到一星半点,将来也能有出息!”
院子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像一串清脆的风铃,回荡在小院内。这幽默又温馨的一幕,通过《归园田居》的直播间实时传递出去,弹幕瞬间被点燃,网友们纷纷刷起评论,笑得停不下来,屏幕上的评论几乎连成了一片:
“东北人送礼的最高礼仪:带着一整套家乡特产+两个徒弟上门!赵老师这波操作太秀了!”
“赵老师:我这波血赚!用一坛子酸菜、几捆粉条,换一个陆神的小品剧本,稳了!”
“两个徒弟也太机灵了!师父一开口,立刻就鞠躬拜师,这反应速度,不愧是赵家班出来的!”
“已经开始流口水了!东北酸菜炖粉条、冻梨、铁锅炖大鹅,想想都香!求节目组直播赵老师做菜!”
“救命!这画面也太温馨了吧!老伙计见面互相调侃,还想着带徒弟学习,这才是老一辈艺术家的情谊啊!”
“谁还记得当年《卖拐》里‘忽悠,接着忽悠’的名场面啊!现在终于能等到陆神和赵老师的新合作了,太期待了!”
“预测一波:今晚的猪肉炖粉条会火上热搜!未来的新小品也会成为春晚经典!陆神+赵老师,这组合必爆!”
不一会儿,#赵本山带东北特产求剧本# #东北人送礼的仪式感# #陆砚辞收徒预告# #猪肉炖粉条预定热搜# 等话题就齐刷刷冲上了微讯热搜榜,网友们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有人晒出自己家乡的“硬核送礼名场面”,有人回忆《卖拐》《不差钱》等经典小品的片段,还有人开始脑洞大开,猜测新小品的剧情:“会不会是东北大爷去云栖村旅游,和陆老师上演一段搞笑故事啊?”“希望能有酸菜炖粉条的梗,太有画面感了!”
而院子里,赵本山正指挥着徒弟们把特产搬进厨房,一会儿叮嘱小宇:“酸菜坛子要放阴凉处,别暴晒,不然味儿就变了!”一会儿又交代小磊:“冻梨放冰箱冷冻层,化的时候要自然化,别用热水烫!”忙得不亦乐乎,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却丝毫不见疲惫。陆砚辞则和黄垒一起,站在一旁看着这满院子的“东北风味”,脸上满是笑意。阳光透过院中的老槐树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几人的身上,温暖而惬意。
这场带着浓浓东北烟火气的重逢,不仅装满了地道的家乡味,更藏着老一辈艺术家对创作的执着——赵本山对好剧本的珍视,陆砚辞对创作的热忱;还有对后辈的期许——赵本山希望徒弟能学到真本事,陆砚辞愿意倾囊相授。而今晚的猪肉炖粉条,还有未来的小品剧本,都成了网友们最期待的“后续彩蛋”,让这场云栖村的老友相聚,更添了几分烟火气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