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的镜头在静谧的书房内缓缓移动,像一位怀揣心事的探秘者,每一步都带着对时光的敬畏与温柔。它先在满墙泛黄的手稿上停留,那些泛着墨香的字迹,笔锋时而遒劲如松,时而婉转如溪,墨迹深浅不一,有的墨色新鲜似昨日刚写,有的则已淡得近乎透明,却依旧能从笔画间读出书写者的心境。镜头缓缓下移,掠过书桌前那方古朴的端砚——砚台是上好的端溪老坑石,质地细腻如婴儿肌肤,边缘缺了一小块月牙形的豁口,那是多年前陆砚辞伏案创作时不慎磕碰的痕迹,缺口处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清晰可见;墨槽里残留的墨痕浓黑如漆,边缘已微微干涸起皱,形成一圈圈细密的墨纹,而墨槽中央,还留着三道浅浅的指痕,那是指尖研磨时留下的印记,深浅均匀,显然是今早刚用过,指尖的温度仿佛还残留在墨痕里。
镜头绕过书桌左侧的竹制笔筒,笔筒是陈年的老竹所制,表面泛着温润的琥珀色包浆,内壁附着一层淡淡的墨渍,那是常年插笔留下的痕迹,如同岁月的年轮。笔筒正面刻着“知音”二字,字体是流畅的行书,刻痕深邃,凹槽里积着细如粉尘的木渣,却被反复摩挲得发亮,每一道纹路都浸着温度,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刻字时的专注与深情。最终,镜头在书桌一角的旧照片上短暂停留——照片早已泛黄卷边,四角因反复翻阅而微微卷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保护膜,显然被精心珍藏着。照片里是两个人的合影:左侧男子身着白色西装,领口系着精致的黑色领结,指尖夹着一把同款的古典吉他,眉眼间带着几分桀骜与洒脱,正是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程砚秋;右侧男子身着浅色衬衫,领口微微敞开,眉眼温润如玉石,嘴角噙着一抹浅淡的浅笑,目光柔和地望向身边的人,正是年轻时的陆砚辞。两人并肩而立,身后是璀璨的舞台灯光,身影在光影中交叠,那份默契与亲近,隔着泛黄的相纸都能清晰感知。随后,镜头才稳稳定格在窗边的梨花木矮柜上。
那把被陆砚辞特意摆放在矮柜最显眼位置的“知音”吉他,此刻正沐浴在斜射而入的晨光里。晨光穿过淡青色的纱帘时,被细密的织纹切割成细碎的金箔,落在琴身上时又揉成柔和的光斑,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像是跳动的音符。吉他的琴身是百年老桃花心木所制,原木色的木质纹理如波浪般起伏,自然形成的纹路深浅不一,像是流淌的时光;靠近琴颈处有一道天然的暗红色木纹,形状宛如一滴凝固的朱砂,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成为琴身上独一无二的印记。琴箱侧面贴着一张褪色的米黄色标签,那是意大利着名制琴师的专属标识,标签边缘已卷起,字迹模糊却依稀能辨认出“安东尼奥·2005”的字样,每一个字母都透着岁月的痕迹。矮柜上摆放的文竹比寻常所见更显雅致,翠绿的枝叶亭亭玉立,叶片细长如针,边缘带着淡淡的绒毛,几枝垂下的藤蔓恰好搭在吉他边缘,叶片上滚动的晨露积攒到一定重量,轻轻滴落在琴箱的一道划痕上,晕开一小片湿润的痕迹,宛如时光落下的一滴温柔泪滴,没有悲戚,只剩绵长的惦念。
镜头缓缓拉近,将吉他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地放大在千万观众眼前,连最细微的岁月印记都无所遁形:
- 琴头:采用复古的弧形设计,边缘经过手工打磨,光滑得如玉石般圆润,触感温润。正中央镶嵌的扇形贝壳并非纯粹的白色,而是泛着淡淡的粉晕,如同少女脸颊的红晕,温柔动人。贝壳表面的天然水波纹路在光线下随镜头角度变幻,时而如月光洒在平静的海面,泛着清冷的银辉;时而如碎金沉入海底,闪烁着温暖的光泽。贝壳两侧的卷草纹是纯手工雕刻而成,每一道纹路都深浅不一,末端还留着刻刀划过的细微毛边,没有机器雕刻的规整,却多了几分制琴师倾注心力的温度,仿佛每一刀都饱含着对音乐的热爱。
- 琴颈:由整块上等桃花心木掏空而成,木质细腻得能看清每一根木纤维的走向,如同老人手上清晰的青筋,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品丝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尤其是第三、五、七品的磨损最为严重——那恰好是《知音曲》前奏常用的按弦位置,可见这把琴被弹奏的频率之高。即便如此,品丝依旧被擦拭得锃亮,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没有一丝锈迹。品丝与琴颈的连接处,还细心地缠着一圈浅棕色的棉线,棉线质地柔软,是为了防止木质因干燥而开裂,虽已有些褪色泛黄,却打得紧实,每一圈缠绕的力度都恰到好处,透着使用者对吉他的珍视。
- 琴箱:侧面靠近琴颈的位置,有一道带着轻微弧度的划痕,并非平直的线条,像是被圆形硬物磕碰所致。划痕边缘的木刺早已被细心磨平,露出内里更深的木质原色,形成一道深浅对比的印记。阳光照射时,划痕处的反光比周围稍暗,像是一道藏在时光里的秘密,默默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许是某次演出后台的意外碰撞,或许是搬运过程中的不小心,却因这份不完美,让吉他更具独特的记忆点,成为两人情谊的鲜活注脚。
- 琴弦:六根琴弦上都缠着一根老式的红棉绳,棉绳采用传统纺织工艺制成,绳身布满细密的纤维毛絮,带着复古的质感。靠近琴头的一端磨损得更为严重,甚至露出了里面的白色棉芯,却依旧牢牢地缠绕在琴弦上。绳结是少见的“双扣结”,打法独特,看似松散却不易脱落,结眼处被指腹反复摩挲得发亮,能清晰看到三道深浅不一的指痕,显然是同一个人常年触碰形成的,每一道痕迹都承载着无数次的弹奏与抚摸,藏着十年如一日的牵挂。
- 琴箱内侧:镜头巧妙地通过琴音孔探入,清晰地拍到琴箱内侧贴着的一张泛黄纸条。纸条是普通的稿纸裁剪而成,边缘已被琴箱内的湿气浸得发卷,上面是程砚秋的亲笔字迹:“赠砚辞,知音难觅,弦音为证”。字迹带着他一贯的洒脱与大气,笔锋舒展,墨色均匀,末尾还画了一个小小的音符,线条稚嫩却可爱,像是两人之间的小秘密,为这张纸条增添了几分俏皮与温情。
黄垒站在一旁,目光随着镜头的走向移动,早已心领神会。他的脚步轻得像踩在棉花上,生怕惊扰了这满室沉淀的时光。当他的目光落在吉他上时,瞳孔微微收缩——显然是认出了这把琴的来历,却刻意压下心中的激动,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好奇与探究。他缓缓伸出右手,指尖先轻轻悬在琴身上方几厘米处,似乎在感受琴身残留的温度,随后才缓缓落下,指尖顺着木纹的走向轻轻滑动,触感细腻得像抚摸婴儿的脸颊,温柔而小心。当指尖触碰到那道带着弧度的划痕时,动作微微一顿,指腹轻轻按压了一下,像是在探寻划痕背后隐藏的故事,又像是在与过往的时光对话。他的语气自然得像是日常闲聊,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陆先生,这把琴一看就是有年头的宝贝啊。你看这木质,摸上去像浸过油似的温润,没有几十年的沉淀,根本养不出这种质感;而且这款式,明显是意大利老派制琴风格,线条流畅,细节考究,现在市面上根本见不到这样的工艺。不知道这把琴是您早年从哪里淘来的,还是哪位交情深厚的朋友送的?”
陆砚辞闻言,脚步比平时慢了半拍,每一步都带着对回忆的眷恋。走到吉他旁时,他先抬手轻轻理了理袖口的褶皱——像是在不动声色地整理翻涌的情绪,随后指尖才缓缓碰了碰琴头的贝壳装饰。指尖的温度传递到贝壳上,让原本清冷的光泽瞬间柔和了几分。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吉他抱起:左臂弯紧紧贴住琴箱,肘部微微抬起,避免琴身碰到衣物造成磨损;右手稳稳地托在琴箱底部,手指自然弯曲,恰好扣住琴箱的弧度,动作温柔得像在怀抱熟睡的婴儿,连呼吸都比平时慢了半拍,胸腔的起伏也轻了许多,生怕惊扰了这把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吉他。他的手指顺着琴弦轻轻滑动,当指尖划过那道熟悉的划痕时,动作明显放缓,指腹在划痕上来回摩挲了三次,像是在与旧时光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追忆——瞳孔里清晰地映着琴身的木纹光影,眼角的细纹因为怀念而微微舒展,连带着声音都比之前低了三度,裹着淡淡的鼻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嗯,是十年前,一位老朋友送的。”
他低头凝视着琴箱上的划痕,沉默的几秒钟里,喉结不自觉地上下滚动了两次,像是在吞咽涌上心头的复杂情绪,随后才继续缓缓说道:“他当时刚结束一场密集的巡演,身体有些吃不消,却还是提着这把琴敲开我家的门,头发上还沾着舞台的烟火气,脸上带着疲惫,眼底却闪着熟悉的光亮。”说到这里,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浅的笑容,眼底的光影随之晃动,像是真的看到了当年那个风尘仆仆却满心欢喜的身影,“他把琴塞到我手里时,手指因为连日弹奏而微微颤抖,却笑着说‘这世上知音难觅,我在乐坛摸爬滚打二十年,才算找到一个能懂我旋律里悲欢的人。你听这琴的音色,像不像我们第一次合作时,后台吹过的那阵风,温柔又有力量’。”他顿了顿,指尖再次轻轻抚过那道划痕,声音里多了几分怀念与释然,“后来他决定半隐退,减少公开演出,偶尔接一些自己喜欢的戏,把节奏慢下来,临走前特意叮嘱我,哪怕不常站在舞台中央,也别让手指生了,偶尔弹弹这把琴,就当是我们还能像以前一样一起合作,一起为艺术较劲。”
黄垒认真地听着他的话,眼底闪过一丝了然,随即指尖轻轻敲了敲琴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能清晰地看出琴箱木质的紧实与优良。他适时追问,语气里带着引导观众回忆的深意,目光却紧紧锁着陆砚辞的眼睛,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陆先生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段往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音乐大师程砚秋先生,十年前确实选择了半隐退,减少了公开露面的频率,但并未彻底离开娱乐圈,偶尔还会接一些口碑好的文艺片或电视剧,角色不多但都很出彩,每次出镜都让粉丝激动不已。”他故意放慢语速,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那把琴是程先生2005年特意去意大利定制的,制琴师安东尼奥可是欧洲古典吉他界的泰斗级人物,一生只精心制作过五十把琴,每一把都堪称艺术品。而这把名为‘知音’的吉他,是他的第四十九件作品,全世界仅此两把,另一把据说还在程先生身边,偶尔在他拍戏间隙的休息照里还能见到踪影。”
黄垒的指尖轻轻划过琴头的贝壳装饰,声音里添了几分感慨与动容:“我还记得2012年,程先生接受《音乐周刊》专访时,特意展示了这把‘知音’吉他。当时他坐在钢琴前,抱着这把琴,眼神温柔得像是在看一位老友,他说‘这把琴我不会卖,也不会捐,将来要送给我生命里最重要的知音。这个人得懂音乐,能听出我旋律里的留白与深意;得懂生活,能理解我对平凡与美好的向往;更得懂我,知道我弦外之音里那些未说出口的坚持与期许’。”他的目光灼灼地看着陆砚辞,一字一句地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颤抖:“难道……陆先生您手中的这把琴,就是当年程砚秋先生所说的,要送给‘生命里最重要的知音’的那一把?”
“程砚秋”——这个名字像一把浸满回忆的钥匙,瞬间捅开了无数观众心底的闸门。他是华语乐坛当之无愧的传奇,嗓音清冽如雪山融泉,穿透力极强,能轻易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他在作曲上极具天赋,能将传统昆曲的婉转韵律与现代流行乐的明快节奏完美融合,创作出一首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曲目。他创作的《月光曲》曾蝉联音乐榜单十二周冠军,大街小巷都能听到那温柔的旋律;《山河颂》更是被选为国庆献礼曲目,恢弘大气的曲风感染了无数人。十年前,他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身体透支,宣布进入半隐退状态,减少公开演出,但从未真正离开娱乐圈——每年都会低调接一两部自己喜欢的戏,从不说角色大小,只看剧本质量,去年还在一部文艺片里演了个戏份不多的配角,凭借细腻的演技收获不少好评。粉丝们虽少了见他舞台演唱的机会,却因他在影视剧中的零星亮相而倍感安心,这份陪伴,一续便是十年。
而他与陆砚辞的“神仙合作”,至今仍是乐坛流传的神话。2013年的慈善晚会上,程砚秋身着白色西装坐在璀璨的钢琴前,陆砚辞则穿着黑色衬衫站在舞台中央,灯光从上方缓缓洒下,将两人的影子在地面上叠在一起,宛如一体。程砚秋弹到高潮部分时,指尖用力按下琴键,眼神里满是激情;陆砚辞的歌声随之拔高,嗓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深情与力量。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程砚秋转头看向陆砚辞,眼中的欣赏与默契不言而喻,台下观众瞬间泪目,掌声雷动。这段演出视频至今还在各大音乐平台流传,标题上写着“乐坛佳话,知音并肩”,每一次播放都能引发无数人的回忆与感慨。
陆砚辞听到“程砚秋”三个字时,握着吉他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泛出淡淡的青白色,指腹反复摩挲着琴箱上的划痕,连指甲盖都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眼中的追忆愈发浓烈——瞳孔里清晰地映着琴身上晃动的光斑,像是盛着当年舞台上耀眼的灯光;眼角的细纹里似乎藏着无数未说出口的话语,连带着耳尖都微微泛红,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他缓缓抬起眼,目光穿过摄像机的镜头,像是在与屏幕前所有记得那段过往、记得《知音曲》、记得程砚秋的观众对视。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屏幕,看到那些熟悉的Id,看到那些“我当年在现场”“《知音曲》循环了十年”“程大师去年那部戏演得太好”的评论,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却含义复杂的笑容:嘴角的弧度带着释然,像是放下了多年的心事;眼底的光影藏着真切的牵挂,是对身旁老友的惦念;连眉梢都因为被读懂而微微舒展,带着一丝被理解的欣慰。几秒钟后,他轻轻点头,声音比之前更清晰,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没有丝毫犹豫,坦然承认:“是他。”
这两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直播间!
原本还在讨论满墙手稿的弹幕,瞬间被“程砚秋”“知音曲”“十年前的舞台”“半隐退还接戏”等关键词彻底淹没。密密麻麻的评论像海啸般倾泻而下,不同颜色的字体在屏幕上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几乎让人看不清画面。激动的粉丝们纷纷刷起了“火箭雨”,数十个火箭特效在屏幕上连成一条璀璨的光带,像一场跨越十年的盛大烟火,为这段未断的情谊庆祝。弹幕里的回忆更加具体,更加戳人,每一条都带着青春的温度与欣喜:
“程砚秋!真的是程大师!我当年就在慈善晚会现场,坐在第三排!亲眼看到程大师抱着这把琴,在后台说‘这把琴要送给我最重要的人’!”
“我就知道!当年《知音曲》录制花絮里,程大师说‘只有砚辞能唱出我旋律里的期许’,当时我还好奇这个‘砚辞’是谁,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我还存着当年的录音,里面有他们讨论歌词的片段,两人的默契简直绝了!”
“我的青春突然活了!谁能想到十年后,会从一把吉他里看到他们的神仙情谊!程大师虽然半隐退,但去年那部文艺片里的角色太圈粉了,我刷了三遍!”
“实锤到不能再实锤!琴箱内侧程大师的亲笔纸条!还有这把琴的编号!我专门去查了安东尼奥的制琴档案,第四十九把琴就是‘知音’,当时明确记录是送给中国的两位音乐家!”
“难怪陆神偶尔会弹《知音曲》的片段,原来这是他和程大师的约定!程大师半隐退接戏,陆神暂别舞台,却都没放下对艺术的热爱,太好哭了!”
“00后暴风哭泣!虽然没赶上当年的现场,但《月光曲》是我音乐课的必唱曲目!现在知道创作者是陆神和程大师,还知道程大师偶尔演戏,感觉离偶像好近!”
直播间的后台数据彻底失控,工作人员忙得焦头烂额:观看人数像坐了火箭般从两百万冲破三百万,直奔四百万而去,服务器的指示灯红得刺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过载;弹幕量以每秒两万条的速度疯狂飙升,后台系统接连弹出“弹幕缓存溢出”的警告,技术员们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手忙脚乱地紧急扩容,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紧张的节奏;礼物打赏金额更是每分钟突破十五万,“火箭”“城堡”“烟花”的特效在屏幕上层层重叠,几乎要将陆砚辞的身影完全覆盖。负责维护服务器的技术员对着对讲机嘶吼:“王导!服务器负载已经达到180%了!我们正在紧急调配云资源,预计五分钟后才能恢复正常!”导演王磊对着镜头无奈苦笑,却难掩眼底的激动与兴奋:“看来大家的青春和对艺术的热爱,都被这把琴和这段情谊唤醒了!请大家稍等片刻,我们一起见证接下来的温暖时刻!”
五分钟后,直播间终于重新稳定运行。画面恢复的瞬间,满屏的“陆砚辞”“程砚秋”像潮水般汹涌而来,甚至出现了统一的金色刷屏句式——“陆砚辞!程砚秋!弦音未歇,知音并肩!”,每一个字都带着粉丝们的期待与深情:
“陆砚辞!陆砚辞!你终于承认了!程大师虽然半隐退接戏,但你们还有合作影视歌曲的可能吗?求一个售后!”
“从演员到作家再到音乐人,你和程大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艺术,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程大师要是看到这一幕,看到还有这么多人记得《知音曲》,记得他演的戏,一定会很开心的!下次拍戏能和陆神合作吗?”
“《知音曲》的旋律已经在我脑子里自动循环了!求陆神现场完整弹一遍,就当是和半隐退接戏的程大师隔空互动!”
现场的嘉宾们早已被这突如其来的“实锤”震撼得语无伦次,每个人的反应都细腻而真实,饱含着激动与感动:
- 张捷紧盯着那把吉他,眼眶红得像浸了水的樱桃,晶莹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他是程砚秋的铁杆粉丝,当年就是因为看了《知音曲》的现场视频,深受触动,才毅然放弃了学了多年的钢琴,转而开始学习吉他,立志成为像程砚秋一样优秀的艺术从业者。去年程砚秋演那部文艺片时,他还反复看了好几遍,对着角色研究演技,此刻握着自己吉他背带的手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指节泛白,手指还无意识地在空中模仿着《知音曲》的和弦按法,喉咙哽咽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反复念叨:“是这把琴……真的是这把琴……程大师的琴……他还在拍戏……”
- 苏晴一边用手背快速抹着不断滑落的眼泪,一边快步走到书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张泛黄的合影。她轻轻抚摸着照片里程砚秋手中吉他上的红棉绳,突然想起陆砚辞在《凡人寻仙录》里描写的一个细节——韩立送给碧瑶的红绳信物,此刻瞬间恍然大悟,声音带着浓重的哭腔,却满是释然与感动:“原来……原来书里的红绳,是从这里来的……是你和程大师之间的约定……是并肩守护艺术的念想……”
- 沈越激动得在原地蹦跳,白色运动鞋踩在书房的青石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对着镜头兴奋地挥舞着手臂,脸上的笑容比窗外的阳光还要灿烂:“陆神!我就知道是你!程大师半隐退接戏,你暂别舞台,却都没离开艺术圈!你们才是最动人的知音!太牛了!”
- 黄垒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场景,眼底满是欣慰的泪光——从最初发现陆砚辞的书法风格与神秘音乐人“山民001”相似,到四处收集“樵夫”的乐谱作为证据,再到今天通过这把吉他关联到程砚秋,整整半年的求证与等待,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圆满的答案。他轻轻拍了拍陆砚辞的肩膀,没有说一句话,却用眼神传递着最真挚的理解与尊重,一切尽在不言中。
陆砚辞抱着吉他,目光缓缓扫过屏幕上满屏的呼唤与祝福,看着那些熟悉的Id、那些带着青春温度的回忆与期许,眼底闪过一丝温柔的暖意。晨光此刻恰好移到他的脸上,将他眼角的细纹染成温暖的金色,像是时光给他的一枚勋章,记录着十年的坚守与热爱。他抬起右手,指尖轻轻落在琴弦上,没有急于弹奏,而是先停顿了两秒,像是在调整自己的呼吸,又像是在与身旁那位半隐退仍接戏的老友进行一场心照不宣的对视,诉说着十年的牵挂与并肩同行的默契。随后,他微微用力拨动琴弦——“叮”的一声,清脆而温润的琴音在安静的书房里缓缓回荡,余韵长达三秒,像一滴清泉落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带着淡淡的思念与释然,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房。
琴音未落,他又轻轻拨动了第二个音、第三个音——指尖按弦时的力度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琴弦因过紧而显得刺耳,也不会因过松而发闷,每一个音都纯净而饱满。当按到第三品时,他的指尖微微停顿,像是在回忆当年程砚秋耐心教他按这个和弦的场景,眼神里满是怀念。简单的音符渐渐连成一段熟悉的旋律——正是当年他与程砚秋合作的《知音曲》前奏!
琴音在古朴的书房里缓缓流淌,穿过摄像机的镜头,传到千万观众的耳中,也仿佛飘向城市另一端那个熟悉的剧组片场:时而清冽如泉水叮咚,像是程砚秋当年坐在钢琴前弹奏的伴奏;时而温柔如低声细语,像是陆砚辞当年在舞台上深情的歌声;当琴音碰到满墙的手稿时,又反弹回来,带着淡淡的墨香,像是时光在轻声附和;弹到高潮部分时,陆砚辞的指尖微微用力,琴音瞬间拔高,却依旧保持着温润的质感,像是在诉说着十年的坚守与热爱,诉说着那份从未改变的情谊,更像是在与半隐退接戏的老友隔空对话:“你看,我们的《知音曲》,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你送我的琴,我一直好好珍藏着,手指从未生疏;你说的知音难觅,我们虽在不同领域耕耘,却始终在艺术里并肩。”
那一刻,整个直播间仿佛都陷入了极致的安静——弹幕的速度渐渐放缓,只剩下满屏的“泪目”“破防了”“这才是知音”“要一直坚持艺术啊”;礼物特效也少了许多,更多的人选择静静地闭上眼睛,在屏幕前跟着熟悉的旋律轻轻哼唱,任由眼泪滑落脸颊,那眼泪里没有悲伤,只有对艺术与情谊的感动。这琴音,像是在回应千万观众十年的陪伴,像是在与半隐退接戏的老友进行一场心有灵犀的对话,更像是在宣告:弦音未歇,知音并肩,那些关于艺术与情谊的约定,从未被时光辜负。
晨光渐渐西移,金色的光斑从陆砚辞的发顶,缓缓移到吉他的贝壳装饰上,再落到满墙的手稿上,与悠扬的琴音交织成一幅温柔而充满希望的画面。十年时光,恍如一梦,岁月改变了许多事情,却从未改变这份深厚的情谊与对艺术的热爱。弦音未歇,知音并肩,程砚秋虽处半隐退,却从未真正离开娱乐圈,更未离开艺术——他的旋律,他的演技,他与陆砚辞的这份“知音”情谊,会随着这把吉他的旋律继续流传,而那些藏在艺术里的默契,终将在某一个合适的时刻,以新的方式,再次惊艳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