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一块被浓墨浸透的厚重绒布,从天际缓缓垂落,将整个山村裹得密不透风。远处的山峦褪去了白日的青翠,化作一道道模糊的黛色剪影,静卧在黑暗里,只有山尖偶尔掠过的晚风,卷起几声稀疏的犬吠,像投入深海的石子,转瞬便被无边的静谧吞没。王磊房间的灯还亮着,一盏老式台灯悬在书桌上方,昏黄的光线透过米白色的窗帘缝隙,在院子的青石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影,像一根被拉长的、连接着白昼与黑夜的银线,在寂静中微微晃动。
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咖啡苦味和纸张的油墨香,书桌上散落着一叠厚厚的文件与照片,堆叠得像一座小山。最上面是黄垒发现的陆砚辞毛笔字复印件——纸上是“宁静致远”四个大字,笔锋遒劲,墨色浓淡相宜,边缘用红色便利贴标注着“与陆砚辞十年前公开字迹比对一致”;下面压着张捷录制的笛声音频文件,文件图标旁贴了张黄色便利贴,写着“经闻声音乐老周确认,与‘樵夫’《麦浪》小样完全匹配”;苏晴拍摄的“山001”手稿标记照片被单独放在一个透明文件袋里,袋口贴着蓝色便利贴,备注“待最终手稿对比验证”;还有一叠村民证词的录音整理稿,每页都用铅笔圈出了关键句——“陆先生讲的是‘山民001’的故事”“《青溪谣》是陆先生常哼的调子”。
王磊坐在电脑前,后背微微佝偻,双眼布满了细密的红血丝,眼窝下泛着淡淡的青黑,显然已经熬了大半个通宵。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打开着一个名为“陆砚辞身份证据链梳理(最终版)”的文档,文档里用彩色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所有线索串联成网:红色线条连接着“演员陆砚辞”的证据(毛笔字、旧照),蓝色线条指向“音乐樵夫”的佐证(笛声、《青溪谣》),绿色线条关联着“作家山民001”的线索(手稿标记、村民证词),三条主线在中心交汇,却唯独缺了一块能将三者彻底焊死的“核心铁证”,思维导图的中心用醒目的黄色标注着“待补充:手稿直接对比证据”。
他端起桌上的咖啡杯,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桌面上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抿了一口,冰凉的咖啡带着苦涩的焦味在舌尖炸开,却丝毫没有驱散他眼底的疲惫。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按在太阳穴的穴位上轻轻打转,目光重新聚焦在屏幕上,手指在键盘上缓慢敲击,反复核对每一条线索的逻辑闭环——这个结论太过颠覆,一旦公之于众,不仅会让沉寂十年的娱乐圈掀起惊涛骇浪,更会震动整个文坛,他必须确保每一个证据都像钢钉一样牢固,容不得半点瑕疵。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叮咚”一声响,清脆的提示音在寂静的房间里骤然响起,像一颗石子砸破了凝固的空气,惊得王磊猛地抬起头。他下意识地抓过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视线牢牢锁定在发信人一栏——“林舟”!这个名字像一道惊雷在他脑海里炸开,林舟是番茄中文网的主编,更是圈内少数几个能直接与“山民001”对接的核心人物,此前他曾多次联系林舟,希望能拿到“山民001”的手稿用于比对,却都被以“保护作者隐私”为由婉拒,此刻对方突然发来消息,让他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手指有些发颤地划开屏幕,林舟的消息简洁得近乎冷淡,没有开场白,没有问候语,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图片文件,像一封无声的战书。王磊深吸一口气,胸腔里的心脏“咚咚”狂跳,指尖悬在屏幕上方顿了两秒,才猛地按下去——图片缓缓加载出来,屏幕瞬间被照亮,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张墨迹未干的手稿照片!
纸张是“山民001”标志性的米黄色方格稿纸,纸质略微粗糙,带着自然的纤维纹理;上面是熟悉的遒劲字迹,笔锋凌厉又不失温润,每一个字都透着独特的风骨;最关键的是,手稿末尾用红色钢笔清晰标注着一行小字:“《凡人寻仙录》第一百二十八章手稿——山民001”,落款日期正是当天!显然,这是“山民001”刚刚提交给启点中文网的最新章节手稿,新鲜得仿佛还带着墨汁的温度!
王磊的精神瞬间被点燃,像濒临熄灭的炭火被浇上了一勺烈酒,所有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他猛地坐直身体,椅子的靠背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双眼瞪得溜圆,瞳孔因极度兴奋而微微收缩,死死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手稿,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刻进眼底。他迅速拿起手机,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脑,将这张最新手稿照片导入电脑,然后调出苏晴从陆砚辞书房拍摄的那张手稿照片,打开专业的图片对比软件,将两张照片以1:1的比例并排铺在屏幕上,开始逐字、逐笔、逐细节地深度比对。
首先是字迹本身——两张手稿上的字迹如同复刻!“韩”字的竖弯钩末端带着一丝独特的内收弧度,像被风吹弯的竹枝;“立”字的最后一横微微上翘,形成一个不易察觉的“飞白”效果;“青”字的竖心旁两点间距恰好是一个指甲盖的宽度,左点稍圆,右点略尖。他用软件将单个字放大二十倍,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每一个转折的力度变化,甚至连墨色的浓淡过渡都完全一致,就像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书写,绝无模仿的可能。
接着是那个致命的“山001”标记——两张手稿的右下角,都有一个用极细狼毫笔尖绘制的微小标记。王磊将标记区域单独截取出来,再次放大十倍,屏幕上瞬间清晰呈现出标记的每一个细节:“山”字的竖钩末端有一个比针尖还小的弯钩,像是刻意留下的“签名密码”;“001”三个字符中,第一个“0”的直径比第二个“0”宽0.2毫米,边缘带着轻微的锯齿感;“1”的顶端不是尖锐的直角,而是一个圆润的弧面,像被精心打磨过的玉石。这些只有创作者本人知道的“隐藏细节”,在两张手稿上完美重合,就像两把钥匙能打开同一把锁,严谨得让人震撼。
最让王磊血脉贲张的,是手稿上的修改痕迹与创作思路——这是比字迹和标记更无法模仿的“创作指纹”!他仔细比对,发现了三处惊人的吻合:
第一处是人物情绪描写。在刻画主角韩立得知师门秘辛后的反应时,两张手稿最初都写着“韩立皱眉,面露不悦”,随后都被用黑色水笔以45度角从左上到右下划掉,划掉的线条力度均匀,末端带着一个轻微的顿笔;紧接着,在旁边的空白处,都补充了一段更具张力的描写:“韩立指尖泛白,手背青筋如虬龙般隐现,原本平静如镜的眼底翻涌着惊涛骇浪,却死死咬着牙强压怒火,声音低沉得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闷雷,每一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补充的字迹与原文字迹颜色一致,墨色浓淡相同,显然是同一时间、同一支笔修改的。
第二处是场景细节刻画。在描写青云门大殿的石柱时,两张手稿都先写了“石柱上刻着复杂的花纹”,随后都在“花纹”二字旁边加了一个小圆圈,接着在下方补充:“花纹是上古流传的符文,每一道纹路都透着古朴的灵气,在殿内微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银白色光晕,仿佛有生命般轻轻流转”。补充内容的语序、用词,甚至标点符号的位置都完全一致,连“轻轻流转”四个字下面画的波浪线都如出一辙。
第三处是动词的精准替换。在写韩立御剑飞行的动作时,两张手稿最初都用了“韩立御剑升空”,随后都将“升空”二字划掉,替换成“掠空”,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了“‘掠’字更能体现速度感与轻盈感”。这个细微的动词修改,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字极致的把控力,而这种“追求精准”的创作习惯,在两张手稿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磊看着屏幕上并排的两张手稿照片,感觉心脏在胸腔里狂跳,像要冲破肋骨的束缚,血液在血管里奔腾,耳边甚至能听到自己“嗡嗡”的耳鸣声。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一道刺耳的声响,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双手握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激动地在房间里快步踱来踱去,嘴里反复念叨着:“对不上了!全对上了!这根本不是巧合!”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黄垒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浓茶走了进来。他同样双眼通红,眼底布满血丝,显然也没休息——自从开始调查陆砚辞的身份,他就和王磊一样,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还在核对?我泡了杯浓茶,提提神……”话还没说完,就被王磊一把抓住了胳膊。
“老黄!”王磊的声音因极度兴奋而沙哑,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用力拉着黄垒走到电脑前,指着屏幕上的两张手稿,“你看!快看!林舟发来的!‘山民001’最新的手稿!和苏晴从陆先生书房拍的手稿对比,字迹、标记、修改痕迹……全对得上!百分百对得上!”
黄垒被他拉得一个趔趄,手里的茶杯晃了晃,滚烫的茶水溅到指尖,他却丝毫没察觉,目光死死盯着电脑屏幕。当看到那些一模一样的字迹、标记和修改痕迹时,他脸上的疲惫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的激动,之前所有的猜测和疑虑,此刻都像被阳光驱散的雾气,烟消云散。他放下茶杯,重重地拍了拍王磊的肩膀,力道大得让王磊都晃了一下,语气沉稳却难掩翻涌的情绪:“尘埃落定!十年了!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是啊!”王磊用力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两簇跳动的火焰,“之前还担心证据链不够闭环,现在有了这份最新手稿对比,再也没有任何疑问了!陆先生就是‘山民001’,是‘樵夫’,也是十年前退隐的陆砚辞!一个人,三个身份,三个传说!”
黄垒看着屏幕上的手稿,感慨地叹了口气:“真没想到,他隐居在这么一个小山村里,十年时间,既写出了《凡人寻仙录》这样的文坛巨着,又创作了《青溪谣》《麦浪》这样的音乐精品,还默默帮村民看病、给孩子讲故事……这份淡泊名利的心境,真是太难得了!”
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都充满了对明天直播的期待。王磊立刻拉着黄垒坐在电脑前,点开桌面上名为“最终直播流程(暂定)”的文档,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明天就是最终直播了,必须连夜调整流程!之前‘书房探秘’只是备选环节,现在必须升级为核心中的核心!”
黄垒凑到屏幕前,指着流程表上的时间节点说:“对!把‘书房探秘’放在直播中段,也就是观众情绪最饱满的时候。先让苏晴带观众参观书房,展示陆先生的毛笔字;然后让张捷播放那段笛声,引出‘樵夫’的身份;接着亮出苏晴拍的‘山001’手稿,初步关联‘山民001’;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拿出这份最新手稿对比,彻底揭开所有真相!”
“解说词也要改!”王磊补充道,“每展示一个证据,都要放慢节奏,给镜头特写,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手稿对比环节,要分屏展示,把那些修改痕迹、标记细节一一放大,让所有人都能直观感受到这份证据的严谨性!”
房间里的台灯彻夜未熄,电脑屏幕的冷光与台灯的暖光交织在一起,映照着两人兴奋而专注的脸庞。他们一边激烈讨论,一边修改流程,从环节顺序到解说词措辞,从镜头特写角度到互动弹幕引导,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力求做到完美。窗外的夜色渐渐褪去,天边泛起了一抹淡淡的鱼肚白,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洒向沉睡的山村。而在这间亮着灯的小屋里,一场注定要震惊整个娱乐圈和文坛的直播,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即将拉开它神秘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