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日,新械坊都笼罩在一种诡异的忙碌中。白天,工匠们按部就班地制作皂模,蒸汽锅的轰鸣声和刨木声交织在一起,与往常无异;作坊门口车来车往,都是拉皂坯和药材的,热闹得很。可一到入夜,后院就拉起厚厚的黑布,把整个院子遮得严严实实,地窖里的灯亮至天明,偶尔传来的闷响被解释为 “试做新皂模的动静”,工匠们也被叮嘱过,不许向外人透露任何事。
李杰几乎住在了新械坊,睡在实验室旁边的小屋里,床都没铺太厚的褥子。他一边指导工匠们精确配比原料,一边改进竹筒的密封性 —— 一开始用普通木塞,容易漏气,后来改用浸过桐油的软木塞,密封性好了不少。引线也做了改进,用麻线混硝石粉编织,燃烧速度更稳定,还不容易被风吹灭。
第五日清晨,当第一百根合格的 “开山药” 码放在地窖,整整齐齐像一排排士兵时,他脑海里终于响起了熟悉的提示音,带着一丝电子合成的清脆:
【叮!火药基础原料图谱收集完成,解锁 “火球弹制作法”!】
系统面板在眼前展开,淡蓝色的光幕上,清晰地显示着火球弹的制作详图:竹筒需选用三年生毛竹,壁厚三分,这样既能保证强度,又不会太重;火药配比精确到钱两,硝石七斤二两,硫磺一斤三两,木炭一斤五两,这个比例经过了系统优化,威力和稳定性最佳;引线要用麻线混硝石粉编织,长度根据需要调整,一般留三寸长,能有足够的时间瞄准发射;最关键的是,在竹筒外层裹上浸过桐油的麻布,能让燃烧更持久,还能防止竹筒受潮。
“终于来了。” 李杰喃喃自语,手指在光幕上滑动,图谱上的细节放大后,连引线的编织纹路、竹筒的打磨角度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意味着,他们能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热兵器了,不再是简单的爆炸装置,而是能用于实战的武器。
他立刻召集核心工匠,王二、张三、孙老实都来了,还有几个平时手脚麻利、嘴又严的老工匠。李杰把图纸铺在大案上,用毛笔在上面圈点:“把竹筒内壁打磨光滑,不能有毛刺,否则容易摩擦起火。装火药时要分层压实,每层铺一层薄纸隔开,这样爆炸更均匀。引线孔要用细铁钎钻,位置在竹筒侧面下方,距离底部两寸,这样点燃后能斜着飞出去,射程更远。”
孙老实拿着图纸反复研究,手指在竹筒的图示上比划着:“大人,这火球弹是要像投石机那样扔出去?可这玩意儿看着不大,能扔多远?”
“比投石机厉害百倍。” 李杰笑道,拿起一根做好的半成品比划着,“点燃引线后,用特制的弩箭发射,这弩箭的箭杆要加粗,箭尾装个卡槽,正好卡住竹筒。用绞车拉开弩弦,能飞出百丈远,落地就炸,火焰能烧透铁甲,就算烧不透,也能让敌人的战马受惊,乱了阵脚。”
工匠们听得热血沸腾,手上的活计也加快了。王二擅长木工,负责打磨竹筒,他拿出特制的刨子,把竹筒内壁刨得光溜溜的,连一丝木刺都没有,他说:“大人您放心,这活儿我熟,保证比姑娘家的脸蛋还光滑。” 张三则带着两个铁匠,在熔炉边忙碌,他们要打造发射火球弹的弩箭配件,铁块在砧上被捶打得 “叮叮当当” 响,火星溅到地上,像散落的星辰。
七日后,第一批二十枚火球弹制作完成。每一枚都裹着浸过桐油的麻布,油光锃亮,像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战士。李杰让人找来一块厚实的铁甲,这是从库房里翻出来的,据说还是当年隋末战乱时留下的,厚得能挡住普通的箭矢。他让人将铁甲竖在五十步外的空地上,自己则带着工匠们躲在远处的土坡后,用特制的弩箭将火球弹发射出去。
引线燃烧的 “滋滋” 声在空气中回荡,像一条毒蛇在吐信。火球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带着风声飞向铁甲。片刻后,只听 “轰” 的一声巨响,火光腾起丈高,浓烟滚滚,连土坡都震了震。工匠们吓得缩起脖子,过了好一会儿,才敢探出头来看。
浓烟散去后,铁甲已经歪倒在地,上面烧出了几个黑洞洞的窟窿,边缘还在冒着青烟,散发出一股焦糊味。王二瞪大了眼睛,喃喃道:“乖乖,这玩意儿真能烧穿铁甲?这要是打在人身上……” 他不敢再想下去,后背已经冒出了冷汗。
“好!太好了!” 老张激动得直搓手,花白的胡子都在颤抖,“有了这东西,对付突厥的骑兵就不怕了!想当年我在北疆当兵,亲眼见过突厥人的铁甲,咱们的刀砍上去就跟挠痒痒似的,有了这火球弹,看他们还敢嚣张!”
李杰却面色凝重,他走到铁甲旁,蹲下身仔细查看,眉头微微皱起:“这还只是雏形,射程和威力都有待提升。你看,这窟窿虽然烧穿了,但不够大,而且燃烧时间太短,要是敌人反应快,说不定能躲开。” 他用手指了指铁甲上的窟窿,“而且,引线的燃烧速度还不够稳定,刚才有一枚火球弹没等飞到铁甲就炸了,太危险。”
他站起身,对工匠们说:“接下来,咱们要改进这几点:一是增加火药的装药量,但要控制好比例,不能炸膛;二是改进引线,用防潮的材料包裹,保证在潮湿的天气里也能正常燃烧;三是调整竹筒的形状,让它飞得更远更稳。”
工匠们连连点头,刚才的震撼还没过去,对李杰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王二拍着胸脯说:“大人您放心,这些活儿包在我们身上,保证完成任务!”
李杰点点头,心里却在思索着另一件事 —— 这火球弹威力巨大,绝不能落入坏人之手。如今长安城里暗流涌动,魏王府和晋王府都在明争暗斗,要是让他们知道了火球弹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找个可靠的人保管,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尉迟恭。这位老将性情耿直,对李世民忠心耿耿,而且常年驻守边关,最清楚火球弹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尉迟恭为人沉稳,嘴风严实,绝不会轻易泄露秘密。
深夜,月色如水,洒在司农寺的青石板路上,泛着冷光。李杰让人将二十枚火球弹装在特制的木箱里,箱子外层伪装成装药皂的样子,上面还贴着 “美白皂” 的标签。他挑选了十名亲信护卫,这些人都是他从老家带来的,绝对可靠,每人都配了刀,骑着快马,护送木箱秘密送往尉迟恭的府邸。
尉迟恭接到消息时正在练刀,他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肌肉在火把的映照下闪着油光,每一刀劈出都带着风声。听闻李杰深夜送来 “重要物件”,他连忙披衣迎了出来,脸上带着疑惑:“李杰这小子,又弄出什么新皂了?深更半夜的送来,还搞得这么神秘。”
开箱的瞬间,老将的眼睛猛地睁大,像铜铃一样。二十枚裹着麻布的竹筒躺在箱中,散发着淡淡的硫磺味,和他年轻时在炼丹房闻到的味道有些相似,但又更加刺鼻。他拿起一枚掂量了掂量,沉甸甸的,又看了看附带的使用说明,脸色渐渐变得严肃:“这…… 这是开山药的改进版?威力比之前大了多少?”
护送的护卫低声道:“尉迟将军,李大人说,此物名为火球弹,威力巨大,刚才试验时,五十步外能烧穿厚铁甲。李大人还说,非紧急情况不可使用,以免泄露机密。还请将军妥善保管,勿让外人知晓。”
尉迟恭重重点头,双手捧着一枚火球弹,眼神中充满了敬畏。他戎马一生,打过无数恶仗,深知这种能隔空烧穿铁甲的武器意味着什么 —— 那是能改写战场规则的力量,是大唐士兵的护身符。他亲手将木箱锁进书房的暗柜,暗柜的钥匙由他亲自保管,连贴身侍卫都不知道。
“替我回禀李大人,” 尉迟恭对护卫说,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的心意老夫领了。此物关乎大唐安危,老夫定会用在刀刃上,绝不让它蒙尘。待北疆有战事,定让突厥人尝尝厉害!”
消息传回新械坊时,李杰正在指导工匠制作第二批火球弹。他听到尉迟恭的回复,终于放下心来,脸上露出了笑容:“好,有尉迟将军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老张在一旁问道:“大人,咱们接下来是不是要大量制作火球弹?有了这东西,陛下一定会龙颜大悦的。”
李杰摇了摇头,眼神变得深邃:“不急。这东西威力太大,不能轻易示人,更不能大规模制作,否则会引起恐慌。咱们先小范围试验,改进工艺,等时机成熟了,再献给陛下。” 他顿了顿,又说,“而且,魏王府的人还在盯着咱们,要是让他们知道了火球弹的存在,肯定会想方设法抢夺,咱们现在还不是他们的对手,得隐忍。”
正说着,孙老实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脸上带着紧张:“大人,魏王府又派人来了,这次来的是个管事,说魏王殿下听说咱们新做了一种‘特效皂’,能治百病,想亲自来看看,还说要订购一百箱。”
李杰冷笑一声,魏泰这是贼心不死啊,明着是来看皂,实则是想打探消息。“告诉他们,特效皂还在试验阶段,产量极少,暂时不能出售。至于魏王想来参观,就说工坊正在改进设备,不方便接待,让他改日再来。”
孙老实应声而去,脚步匆匆。李杰走到窗前,看着天边的启明星,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火球弹的研制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 —— 研发更安全的储存方法,更精准的发射装置,甚至…… 能用于工程建设的可控炸药。
新械坊的工匠们还在埋头苦干。王二打磨皂模的同时,也在偷偷练习打磨竹筒,他的手艺越来越精湛,竹筒内壁光滑得能照出人影;张三给水车轴销淬火时,总会多烧一些桐油备用,这些桐油将用来浸泡火球弹外层的麻布;孙老实则每天都去地窖检查,确保硝石、硫磺和木炭储存完好,防潮措施到位。
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只知道李大人交代的事一定重要,是能让大唐变得更好的事。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工匠好奇地问王二:“王师傅,咱们整天磨这些竹筒,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啊?看着也不像皂模啊。”
王二拍了拍他的肩膀,压低声音说:“别多问,跟着李大人干,准没错。咱们现在磨的,可能是将来保家卫国的家伙事儿。” 年轻工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手上的活计却更卖力了。
傍晚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工坊,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杰拿起一块刚脱模的药皂,皂体洁白细腻,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又看了看旁边的火球弹,裹着麻布的竹筒透着一股肃杀之气。他嘴角扬起一抹笑意,这两样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都在新械坊诞生,都将在大唐的土地上留下属于它们的印记。
药皂能洁净身心,让百姓远离疾病;而火药,能清扫障碍,让大唐的疆域更加稳固。它们都是改变时代的力量,只是方式不同。
远处的长安城里,魏王府的灯火依旧亮着,晋王府的书房也透着烛光,储位之争的暗流仍在涌动。但他们都不知道,在渭水岸边的这个小小工坊里,一种足以改变大唐命运的力量,正在悄然积蓄。
李杰走到地窖门口,拍了拍厚重的铁板,铁板发出沉闷的响声,像是来自大地深处的回应。里面不仅藏着硝石、硫磺和木炭,还藏着一个来自未来的梦想 —— 用技术的力量,让这个辉煌的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他知道,前路依旧充满挑战,有技术上的难题,也有权力上的博弈。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手中握着的,是超越时代的知识,是能让大唐更加强大的钥匙。
夜色再次降临,新械坊的灯又一次亮了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地窖里,工匠们还在按比例混合着三种粉末,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实验室里,李杰正对着系统面板研究火球弹的改进方案,光幕上的图谱闪烁着微光,仿佛在指引着方向。
窗外,渭水的水流声潺潺,像是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变革伴奏。而新械坊的工匠们,依旧在打磨着手中的工具,他们磨出的不仅是皂模的弧度,还有大唐未来的轮廓,一个更加辉煌、更加稳固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