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坠,将天边铺陈成一片壮丽而恢弘的金红。武媚——圣母神皇——独立于紫宸殿外高高的露台之上,凭栏远眺。暮色如纱,轻柔地笼罩着脚下的神都洛阳,万家灯火次第亮起,与天际最后一抹瑰丽的霞光交相辉映,勾勒出这座帝国心脏庞大而繁盛的轮廓。
她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探针,缓缓扫过鳞次栉比的里坊,越过纵横交错的街衢,最终定格在几处尤为显眼的官署建筑之上。
那里,昔日悬挂着“御史台”匾额的门楣,如今已换上了崭新、笔力遒劲的“肃政台”三个大字。黑底金字的匾额在夕阳余晖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无声地昭示着其监察内外、肃清政敌的森然权柄。可以想见,在此匾额之下,往来的官吏们是何等的屏息凝神,小心翼翼。
视线微移,原“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牌匾也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气象一新的“凤阁”、“鸾台”、“文昌台”。这些名称,脱胎于古制,却又被她赋予了全新的、充满女性临朝特色的意涵。鸾凤和鸣,文昌司命,它们不再是李唐旧臣熟悉的政务中枢,而是她武周新朝运转的核心齿轮。名称的改易,看似只是符号的转换,实则是权力话语体系的彻底重构,是意识形态上最直观的“去李唐化”。
秋风拂过,带着宫苑中草木的微凉气息,吹动她玄色的袍袖。武媚静静地站立着,面容沉静如水,内心却是一片明晰如镜的湖,清晰地倒映着这权力更迭的每一个细节。
她深知,李唐的旧制,正如这渐渐沉入地平线下的落日,其光芒正在不可逆转地消退。那套运行了百余年的官僚体系、权力符号、乃至深入人心观念,正在被她以“圣母神皇”之名,以“肃政台”、“鸾台凤阁”之实,一点点地蚕食、替代、覆盖。
朝堂之上,经过宗室清洗与此番官制鼎革,还有几人敢真正怀念李唐?还有几人不是在她武周的新秩序下战战兢兢,寻求立足?那铜匦中源源不断的密报,肃政台日益森严的监察,无不在强化着她的权威,夯实着武周的根基。
这神都的秋夜,看似与往年并无不同,依旧繁华,依旧喧嚣。但在武媚眼中,这座城市的肌理已然不同。每一块新悬挂的匾额,每一道按新制流转的文书,每一个官员口中吐出的新机构名称,都是她亲手植入的武周基因,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都城,这个帝国的本质。
旧的血脉已被斩断,旧的骨架正在重塑。
乾坤,已在无声中悄然移换。
她微微扬起下颌,感受着晚风中那属于权力顶峰的、微凉而孤寂的气息。身后,宫灯渐次点亮,将紫宸殿映照得如同白昼,也将她挺拔的身影投在露台光滑的地面上,拉得很长,很长。
这不再是李唐的神都,这是她武曌的神都。而一个全新的时代,正随着这降临的夜幕,彻底笼罩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