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节结束后,村里的订单又多了不少,尤其是桃花主题的手工制品,卖得特别好。
阿杰说:“苏叔,订单太多了,咱的人手有点不够,要不要再招点人?”
苏明说:“招可以,但得招真心喜欢手艺的,还得让老艺人们亲自教,不能让手艺变味。”
村里的年轻人听说要招人,都纷纷报名,苏明和老艺人们筛选了四个踏实肯干的,开始教他们手艺。
老教授在一旁看着,笑着说:“苏师傅,你们这样选徒弟,才能保证手艺的纯粹性,太难得了。”
这天,苏明正在工坊里指导年轻人编竹编,突然接到了老教授的电话。
“苏师傅,我写的书初稿完成了,想让你看看,把把关。”老教授说。
苏明赶紧说:“好啊,我这就过去,你写的书,肯定错不了。”
到老教授住的地方,苏明接过书稿,上面写着《乡村非遗的活态传承——苏家村纪事》。
他翻开一看,里面写了老艺人们的故事、年轻人的传承、村里的发展,还有好多真实的照片。
“教授,你写得太好了,把咱村的故事都写活了!”苏明赞不绝口。
入夏后,天气越来越热,苏明想着给体验中心装几个吊扇,再给学员们和游客准备点解暑的绿豆汤。
他自己掏腰包买了吊扇,还让张奶奶每天熬绿豆汤,放在体验中心的角落,免费供大家喝。
学员们感动地说:“苏叔,你总是替我们着想,比家人还亲。”
苏明说:“不用谢,大伙儿在这儿学手艺、干活,得让你们舒舒服服的。”
有个游客喝着绿豆汤说:“苏叔,你们村太有人情味了,以后肯定常来。”
没过几天,老教授的书出版了,他给苏明送了好多本,还有出版社的稿费。
“苏师傅,这稿费我不能一个人要,得给村里,给老艺人们,他们才是这本书的主角。”老教授说。
苏明推辞道:“不用不用,这是你辛苦写的,稿费该归你。”
老教授执意要给:“我在村里住了这么久,受了你们太多照顾,这稿费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
苏明没办法,只好收下,把稿费分给了老艺人们和残疾人学员们。
老艺人们拿着稿费,脸上都笑开了花:“真没想到,咱的故事还能出书,还能赚钱。”
年底的时候,老教授组织了一场新书分享会,就在村里的体验中心举办。
来了好多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媒体记者,都想听听村里的故事。
苏明作为代表发言,还是老样子,朴实无华的话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没啥文化,就知道守着老手艺,让村里人日子好过点,没想到还能出书,还能让这么多专家来关注。”苏明说。
专家们纷纷点头,说苏家村的模式值得全国推广,是乡村非遗传承的典范。
分享会结束后,好多专家都跟村里达成了合作意向,想帮助村里更好地传承老手艺。
除夕夜,村里比往年更热闹了,老教授、美院的学生代表、国外的手艺人代表、残疾人学员们,都聚在一起过年。
苏明家的院子里摆了几十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还有老教授带来的新书。
老教授举起酒杯:“苏师傅,谢谢你和村民们的支持,让我完成了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新年快乐!”
苏明举起酒杯:“也谢谢教授,谢谢大伙儿,祝大伙儿新年快乐,手艺越来越精,日子越来越红火!”
正月十五的灯笼还没撤,村里的空气里还飘着元宵的甜香。
苏明早上起来,揣着老教授送的书,想去体验中心给大伙儿看看。
刚走到半路,就看见小燕领着几个同学,手里拿着手工材料。
“苏叔,我们同学都想跟你学竹编,今天特意来请教!”小燕仰着小脸说。
同学们纷纷点头:“苏叔,我们都读过小燕的作文,特别想亲手做个竹编作品。”
苏明笑着说:“欢迎欢迎,想学啥我教你们,材料不够我这儿有。”
领着孩子们进了体验中心,苏明找了些软竹丝,怕扎着孩子们的手。
体验中心里,残疾人学员们正在忙着赶订单,看到孩子们来,都笑着打招呼。
“你们教孩子们编简单点的,比如小蚂蚱、小花朵,容易上手。”苏明对学员们说。
有个学员点点头,拿起竹丝示范:“来,跟着我,左手拿稳,右手绕圈。”
孩子们学得认真,虽然手指有点笨拙,但没人喊累,有个孩子编错了,拆了重来也不泄气。
苏明坐在一旁看着,想起自己小时候学竹编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小燕编得最快,不一会儿就编出个小小的竹编花朵,举起来给苏明看:“苏叔,你看我编得好不好?”
中午,张奶奶提着一大锅南瓜粥过来了,还带着一筐刚炸的油饼。
“孩子们学手艺费脑子,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劲儿继续学。”张奶奶给孩子们分油饼。
苏明给每个孩子盛了碗南瓜粥:“喝点粥润润喉,张奶奶做的油饼可香了,别客气。”
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有的还一边吃一边讨论竹编的编法。
有个孩子说:“苏叔,竹编太有意思了,我以后每个周末都来学。”
苏明点点头:“好啊,随时欢迎,我这儿的竹丝永远给你们留着。”
下午,老教授带着几个学生来了,想拍一段孩子们学手艺的视频,作为非遗研究的资料。
“苏师傅,孩子们学手艺的样子太珍贵了,这就是最好的传承画面。”老教授说。
苏明笑着说:“是啊,只要孩子们喜欢,老手艺就不会失传,以后肯定能传得更远。”
孩子们看到相机,一点也不怯场,还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编法。
老教授的学生说:“这些孩子太厉害了,编得又快又好,还这么有热情。”
苏明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喜欢,自然学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