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任务落在“渔港安全区”——这里一半是停泊渔船的码头,一半是临海的矮房,居民不是在船上作业,就是在码头分拣渔获,潮涨潮落间,潮湿的海风和狭窄的码头通道,成了防御培训的新难题。三人刚到码头,就见老渔民周大爷正扛着渔网往船上走,他指着颠簸的渔船笑:“在海上遇到事,可不像在陆地上能跑,得靠船、靠海找法子!”
这话点醒了三人,调研时便紧扣“海上+码头”的特点:陈屿跟着周大爷上船,发现渔船的锚链、船舷都是金属的,“这些能当临时屏蔽!比带额外装备方便”;苏清在码头发现设备容易受潮,磁暴贴贴在墙上没多久就卷边,“得做防水处理,还得找不怕潮的避难点”;林熵则注意到渔民认路靠灯塔和礁石,“不用贴新地标,就用他们熟悉的灯塔、老礁石当‘导航’”。
准备阶段,三人的方案全贴着渔民的日子来:陈屿找五金店师傅,把迷你检测仪改成带挂钩的,能挂在船桨或渔网杆上,还在检测仪外壳涂了防水漆,“海水溅到也不怕”;苏清给磁暴贴裹上防水胶带,再用钉子固定在码头的水泥柱上,又找了几个废弃的泡沫浮标,贴满防水磁暴贴,做成“浮标避难站”,“要是在海上离码头远,跳上浮标就能临时屏蔽”;林熵在码头的台阶上用防水漆画星图箭头,指着远处的灯塔说:“看到灯塔亮绿灯,就顺着箭头往老礁石旁的避难屋跑,那是渔民最熟的路。”
培训分“船上”和“码头”两拨:清晨天刚亮,陈屿就带着渔民在船上练——教他们把检测仪挂在船桨上,“划船时低头就能看,灯变黄就把锚链抛下去,金属锚链能挡一会儿熵能”,还演示用船舷的金属护栏做屏蔽,“靠在护栏旁,比站在船中间安全”。周大爷试着抛了次锚链,看着检测仪从黄转绿,笑着说:“这招好!不用改船,也不用多带东西,顺手!”
上午潮水退去,苏清在码头开课,手里举着防水磁暴贴:“贴在自家门口的水泥柱上,潮再大也不会掉;要是在码头分拣渔获时遇到事,先往浮标跑,那上面的磁暴贴能撑到有人来救。”她还教渔民给手机套上防水袋,存好“码头应急群”的号码,“信号不好时,发定位到群里,邻里能互相找”。
下午,林熵带着居民走码头路线,每过一个台阶就指一下地上的星图漆印:“从渔获分拣区出发,走10级台阶,看到老礁石,右转就是避难屋——你们平时去礁石旁捡海螺,走的就是这条道,记熟了就不会慌。”有个年轻渔民掏出手机拍漆印,“以后带新手来,就按这个教,比说半天管用”。
培训快结束时,周大爷领着几个老渔民找到三人,递来一张手绘的“海上避险图”:上面标着“浅滩区(熵能弱)”“暗礁群(可临时躲)”,还有“涨潮时最佳避难浮标位置”,“这是我们老一辈传下来的,加进你们的指南里,海上的事,还是老经验管用”。渔村主任也笑着说:“周边几个小渔港都想来学,还想搞个‘渔舟防御赛’,比谁最快在船上设好屏蔽、谁最快找到浮标避难站。”
傍晚,三人坐在码头的礁石上整理资料,苏清把“防水磁暴贴制作法”“浮标避难站搭建”写进《渔港防御指南》,陈屿加了“锚链屏蔽技巧”“船上检测仪挂放位置”,林熵则把周大爷的手绘海图扫描进去,标注上对应的星图简化符号。苏清的手机响了,是总部的消息:“渔港方案结合了海上作业特点,很有创新性,拟作为‘水域安全区’模板推广,还想请你们牵头成立‘防御方案研发小组’,针对不同场景做定制化设计。”
海风带着鱼腥味吹过来,远处的灯塔亮了,黄澄澄的光洒在码头上的星图漆印上,像给路铺了层暖光。陈屿看着渔民们扛着渔网往家走,船桨上挂着的检测仪闪着绿灯,笑着说:“你看,安全就藏在他们每天用的船桨、锚链里,不用刻意记,习惯了就成自然。”苏清点了点头:“就像渔民靠海吃饭,防御也得靠海找法子,这样才扎得稳。”
第二天离开时,周大爷把一张渔网卡送给三人,上面挂着个迷你防水检测仪,“带着它,以后来海边,也能知道安全不安全”。三人的车开远了,还能看到码头上的浮标在海浪里晃,船桨上的绿灯闪闪烁烁——那是渔村里的安全信号,也是他们传承路上的新印记。
从城区的礼堂到城郊的农田,从山区的拐杖到渔村的船桨,三人的脚步跟着不同场景的生活走,把防御知识揉进别人的日常里。而总部的新任务、周边渔港的邀请,正让这条“因场景定制”的传承路,延伸向更多有需要的地方,守护着每一种“好好生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