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务落在“城东工业区安全区”——这里满是轰隆隆的厂房、堆着货物的仓库,工人分三班倒,白天机器轰鸣、夜晚厂房灯火稀疏,大型机床、起重机、密集货架成了防御培训的新场景。三人刚进厂区,就见车间主任老郑擦着机床说:“机器不能停,工人轮着上,想凑齐人培训难;而且仓库货架挡路,真出事了怕跑不出去!”
这场景让三人立刻明确方向:方案要“跟着机器转、贴着班次走”,不耽误生产,还得利用工业设施做防御。
三人分工与场景适配
- 陈屿:盯“机器与轮班”
他跟着夜班工人进车间,发现机床外壳、起重机吊钩都是厚金属,“这比专门的屏蔽板还管用!”立刻改装“磁吸式检测仪”——在仪器背后装强磁片,能直接吸在机床侧面,工人操作时抬头就能看。针对轮班,他把培训拆成15分钟“微课堂”,趁工人换岗间隙讲:“机床灯变黄时,先躲到机床后(金属外壳挡熵能),再按墙上的红色按钮,会触发车间预警喇叭。”还教工人把迷你磁暴贴贴在安全帽内侧,“就算在车间走动,也能临时屏蔽。”
- 苏清:破“仓库与高空”
仓库里货架堆到顶,她和管理员一起画“货架间隙逃生路线”,在货架立柱贴反光磁暴贴(光线暗也能看见),还在货架顶层放“应急爬梯”:“货物挡住通道时,爬梯能通到仓库天窗,那里有避难平台。”针对高空作业的起重机司机,她定制“高空应急包”——装防水磁暴贴、信号手电筒、压缩饼干,挂在驾驶室里,“要是被困高空,贴磁暴贴屏蔽,用手电筒照厂区烟囱(地标),会有人来救。”
- 林熵:定“地标与预警”
工业区信号易被机器干扰,他用厂区的烟囱、冷却塔做“永久地标”,在地面刷黄色星图箭头,从车间门口一直连到厂区避难所:“就算机器吵听不见预警,跟着箭头走准没错。”还和电工合作,把车间的广播喇叭改成“分区域预警”——不同车间用不同频率,工人调对频道,就能知道自己片区是否安全。
培训与工人共创
培训没搞集中宣讲,而是“车间里教、仓库里练”:
白天,苏清在仓库带管理员挪货架,留出50厘米宽的逃生间隙,“货物再满也不能堵这条缝,就像家里留门一样。”;夜晚,陈屿给夜班工人演示磁吸检测仪,老郑试着把仪器吸在机床旁,看着屏幕从黄转绿,笑着说:“不耽误干活,还能盯着安全,这法子中!”
有个老工人还分享了“土技巧”:“把废铁丝绕在货架上,能增强磁暴贴的屏蔽效果!”苏清立刻记下来,加进《工业区防御手册》,“工人最懂厂房,他们的招才是最实用的。”
反馈与后续推进
培训结束时,老郑递来“厂区防御清单”——上面加了“机器停机避险流程”(遇到危险先关机床电源再躲)、“叉车应急通道”(叉车能铲开堵路货物),都是工厂自己的经验。周边几个小工厂也派人参训,回去后立刻来邀三人:“想照着你们的方案改车间,还想搞个‘机床防御赛’,比谁最快设好屏蔽、找对逃生路。”
总部也传来消息:“工业区方案解决了‘生产与防御兼顾’的难题,要纳入‘特殊场景防御指南’,研发小组还要再接‘矿区安全区’的任务,继续定制方案。”
离开厂区时,夕阳照在车间的机床旁,磁吸检测仪闪着绿灯,货架上的反光磁暴贴像星星。陈屿看着工人熟练地把磁暴贴贴在安全帽上,笑着说:“安全已经嵌进他们干活的习惯里了,这比啥都强。”苏清点了点头:“就像机器要保养,防御也得跟着生产转,这样才长久。”
他们的传承路,又多了“厂房”这一站——从农田到渔港,从山径到机床,每一步都踩着不同场景的生活节奏,把安全变成“不耽误日子的小事”。而矿区的新任务,正等着他们把这份“因地制宜”的守护,继续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