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是生存的本能,执意凝视深渊的人,不配得到怜悯。
这些年,庄眠学着戴上面具。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磨平厌世清冷;强迫自己融入人群,拒绝独来独往;学着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再沉默寡言……
她全盘抹杀了过去的自己——
包括那个深爱谢沉屿的庄眠。
谢沉屿就像庄眠的一面镜子,清晰照出她不堪的过往,那些痛苦和绝望、那些卑微不堪、那些一个个告诉她她不行的声音……全世界都在否认她,所有她在乎的人都会因为她受到伤害。
重逢以来,庄眠渐渐记起从前发生过的事情,没再强行忘记。
可她依然无法喜欢以前的自己。
那个女孩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少年,太过于狼狈无助,连尊严都没有,可怜得令人愤怒生恨。
直到此刻,庄眠终于愿意伸出手,试着去接受曾经那个不知所措、孤立无援却真实的庄眠。
她再如何不堪,也有活下去的资格。
*
离开李艺瑾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
庄眠行走在狭长的弄堂里,有些心不在焉,以至于没看见突然冲出来的瘦小身影。
“砰”的一声闷响,孩子结结实实地撞在她身上。
庄眠毫无防备,脚踝猛地一崴,尖锐的疼痛顷刻间窜了上来。
她低头探究,发现是白天那个七八岁模样的小男孩,面庞挂满泪水,可怜又委屈地抽噎。
“我不要练琴……不要练琴……”
适时,系着围裙的妇人匆忙从石库门追出来,半是心疼半是强硬地拉住男孩的手:“乖,我们先回家。”
她朝庄眠歉疚地点点头,一边轻声哄着,一边把哭闹的孩子带回家。
昏黄的灯光将庄眠的身影拉得很长,她站在原地,活动了下脚。
疼,但可以忍受。
庄眠收敛心神,忍着疼痛,走向路边的车子。上车后,她脱了高跟鞋,换上平底鞋。
庄眠坐在驾驶室,望着前方的十字路口,怔怔地发了一会儿呆。
关于那晚十字路口的车祸,她其实能拼凑出个大概。
事情与庞自励有关。也许是为了逼她就范,也许只是报复。
庄眠发现自己并不真的在意庞自励想做什么。回想那天,她记得最清楚的,是谢沉屿一把将她拉进怀里的瞬间。
他身上很温暖,很结实,令她漂浮不定的身体和灵魂感到无尽的安全,稳稳地扎根在地面。
庄眠打开储物柜,翻出里面的糖,拆了一颗含在嘴里,味蕾顿时酸酸甜甜的。
她清理思绪,开车回家。
庄眠疲惫地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歇了会儿,想到脚上的伤,又爬起来去洗澡。
温热的水流冲去身体的倦意,却冲不散心口的空寂。洗完澡,她拎出药箱,坐在沙发上低头处理伤口。
脚后跟被高跟鞋磨破了皮,崴到的地方虽不严重,却也泛着青肿。
庄眠用棉球拭去不小心沾上的水痕,动作仔细而专注。
夜色正浓,室内万籁俱寂。
浓重的孤独感丝丝缕缕地漫上来,像密不透风的网将她牢牢地困住。
庄眠捏着棉球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脑中浮现的,是收到恐怖包裹那晚谢沉屿为她上药的样子。
明明看起来那么冷,还是个混蛋,动作却十分温柔。
视野逐渐变得模糊,眼前的伤口像笼罩了一层玻璃膜。
庄眠仍沉默地、固执地继续上药。
直至一颗豆大的眼泪毫无征兆地砸在伤处,激起细密的刺痛。
她回过神来,狼狈地抬手擦拭眼泪,再次拿起棉球,沾去伤口的水渍。
……
第二天,庄眠照常工作。除了盛瑞的项目,她手上还有其他案子要处理,日程依旧排得很满。
下午她外出维护客户,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从容地与人交谈。从奢侈品、高端运动聊到金融投资,她既能解决客户工作上的困扰,也能为他们生活中的烦恼出谋划策。
晚上,她和一位商会领导的太太约了打网球。这些都是重要的人脉资源。
庄眠的生活被填得满满当当。
可她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种空洞感,甚至比当年分手的时候还要强烈。
但没道理啊……
如今的庄眠,怎么可能比年少的庄眠更爱谢沉屿?
那时的她,怀着一腔孤勇,虽然害怕很多事,却一心只想奔向他。
洗完澡,庄眠像往常一样给自己擦好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
郑少泽刚发的朋友圈里,有张照片的角落不小心拍到了一只骨节分明的手。
那人的腕骨挂在沙发扶手,长指随意拎着杯酒,完美漂亮得不像话。
庄眠点进和谢沉屿的聊天页面,仍然没有回复。想到那晚他冷淡拒绝的样子,她心头一紧,呼吸滞涩。
躺了片刻,她无心工作,目光不经意瞥向餐桌上的光碟。之前一直不看,是因为她不愿想起从前的自己。
现在既然决定接受,看看也无妨。
庄眠拿起光碟,拆开,蹲在电视机边捣鼓了会儿。
按下播放键,屏幕亮起。十八岁的庄眠坐在辩论赛现场。马尾高高束起,明眸善睐,饱满的额头光洁明亮。
屏幕中央,显示着一行醒目的辩题:
“青年人应更注重内心追求,还是社会期望?”
她的观点是青年人应更注内心追求。
庄眠窝在沙发上,抱着抱枕,看着屏幕上那群在辩论赛中唇枪舌剑的年轻身影。那场辩论赛,对手是来自哈佛大学的学生。
双方思想交锋激烈,盘问与反驳你来我往,场面十分精彩。
庄眠无动于衷看着,脸上没什么表情,直至画面中十八岁的自己站起身来。
她全程脱稿,眉眼清冷,从容不迫地陈词自己的观点。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过度美化过去会掩盖真相,就像《飘》中思嘉眼中的金色塔拉,不过是压迫制度下的幻影。我深表同意,因此我们更应警惕另一种被浪漫化的叙事,那就是将‘顺应社会期望’包装成唯一理性的幸福路径。
您方所倡导的,本质上是一种妥协的幸福观:无论我的人生发挥得怎样,社会如何待我,只要我看开、豁达,就能获得安宁。
但我方想问,历史上真正收获豁达的人,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他们是在什么时候悟到这一切的?是在遍历了人世沧桑,经历了奋斗,见识了更深刻的世界之后。
没有经过积极进取和深刻体验的所谓看开,或许只是从未拿起过的逃避。”
听青春时期的自己讲这类话,或多或少有些矫情。毕竟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不同于少年人的憧憬。
不过庄眠仍然选择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