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被轻轻推开。
穿蓝布工装的秘书端着白瓷盘进来,瓷盘上罩着的粗布掀开时,一缕清甜的香气先钻了出来。
张书记正翻着案头的报表,鼻尖动了动,抬眼就见女儿小翠坐在藤椅上,啃着根翠绿的黄瓜,发顶的红头绳跟着咀嚼动作晃啊晃。
“又偷吃那个'英子菜'?“张书记皱起眉,钢笔往桌上一搁。
上个月县医院给小翠查血常规,指标低得吓人,他心疼得整宿睡不着,结果这丫头跟着妇联主任去靠山屯转了趟,回来就捧着黄瓜啃得香,说“婶子说这菜补铁“。
“爹你闻!“小翠把黄瓜往他跟前凑,沾着露水的瓜皮蹭过他手背,“比咱家后院种的香多啦!“
秘书将瓷盘里的菜摆上桌:一碗番茄炒蛋,橙红的番茄裹着金黄蛋液;一盘清炒青椒,脆生生的椒片还挂着油星。
张书记刚要开口训“机关食堂哪能这么讲究“,那盘青椒的香气突然撞进鼻腔——
那是青椒,却不是他记忆里秋天老园子那种蔫巴巴的苦……
是带着晨露的鲜,混着点甜丝丝的草腥气,像三十年前他在省城读师范时,招待所里那盘青椒炒肉丝的味道。
“这......“他鬼使神差夹了一筷子青椒。
脆!牙齿咬下去的瞬间,青椒在嘴里“咔嚓“裂开,汁水迸得满嘴都是。
甜,是清冽的甜,混着点微辛的辣,从舌尖直窜到后脑勺。
张书记喉结动了动,又夹了一筷子番茄,沙瓤的番茄裹着蛋香,酸得恰到好处,竟比夏天田里刚摘的番茄还鲜。
“这菜......哪来的?“他声音发哑。
“靠山屯林英同志的反季菜。“秘书赶紧递上报告,“昨儿后半夜赵干事骑了三个钟头雪爬犁送来的,说是怕路上冻坏,用棉被裹了三层。“
张书记突然站起身,军装下摆扫得茶杯叮当响。
他绕过办公桌,弯腰凑近那筐还沾着雪的青菜——菜叶上凝着白霜,却挺得笔直,像是刚从地里摘的。
指尖轻轻碰了碰菜梗,凉丝丝的,带着活物的韧性。
“三十年前在省城招待所,老校长请我们吃接风宴,就有这么一盘青椒。“他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沟壑:
“那时候我穷得连鞋都补了三层,老校长拍着我肩膀说'小同志,等将来你有本事了,要让老百姓顿顿吃得上这样的菜'。“
他转身抓起电话,话筒砸在桌上哐当响:“通知李主任,十分钟内到我办公室!“
李主任推门进来时,棉鞋上还沾着雪渣。
他刚在供销社仓库查完冬储菜,听说书记召见,跑得额头都冒了汗。
“老张,这菜......“
“全县机关、学校、卫生所的食堂,从下月起,每周至少供应三次反季菜!“
张书记拍着桌子,震得茶杯跳起来,“经费不够?从我的办公费里扣!“
李主任的眼睛瞬间亮得像灯笼。
他上个月去靠山屯考察过,林英的暖棚里黄瓜挂得跟小灯笼似的,那会儿他就琢磨着要是能跟县城食堂搭上线,既能解决冬春缺菜的老大难,又能给供销社添个政绩——没想到书记比他还急!
“我这就签合同!“李主任搓着手,棉袄口袋里的钢笔都快被攥出水,“加量采购,先订五百斤!不,一千斤!“
“慢着。“张书记突然按住他胳膊,目光扫过窗外飘雪的街道,“县医院不是总说药材不够?让他们拿药材抵菜款!靠山屯那片林子,我听说产野山参、刺五加,正好给医院做中药。“
他拍了拍李主任后背,“搞个'医蔬循环',让老百姓既能吃好菜,又能换好药。“
李主任差点蹦起来,他倒退两步撞在沙发上,又赶紧站直:“我这就去办!保证三天内把合同送到靠山屯!“
消息像长了翅膀。
铁蛋带着运菜队天没亮就出发,雪橇车辕子上系了红布条,铃铛在雪地里叮铃作响。
以往运菜得绕着冰溜子走,现在县里专门派了人扫雪,雪橇车跑得比秋天的鹿还快。
国营副食店的王经理站在柜台后直搓手,他昨天还嫌“英子鲜菜“贵,今儿一开门,老主顾们全挤在玻璃柜前:
“来二斤青椒!““给我留根黄瓜!“他赶紧让人把最显眼的柜台腾出来,用红漆写了“靠山屯反季菜“,字写歪了也顾不上。
张有财的菜摊在街角冻得硬邦邦,他卖了十年咸菜,往年这时候早该数钱数得手酸,可今儿连个问价的都没有。
他蹲在草垛边啃冻馒头,看着副食店前排的长队,喉咙里像塞了把碎冰。
“以前过年才见一口绿,现在天天像过年。“副食店老职工李婶擦着柜台直叹气,“我老伴儿气管炎,昨儿喝了番茄蛋花汤,说胸口都不闷了。“
靠山屯的晒谷场早没了雪。
林英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李主任连夜送来的合同。
她身后堆着新收的菜筐,青椒的清香混着雪水味,漫得满场都是。
“大伙儿静一静!“她提高嗓门,声音像敲在冰上的铜锣。
晒谷场霎时安静下来。
王婶抱着孙子挤到最前头,傻丫踮着脚扒着人缝,手里还攥着根炭笔。
“从今儿起,每户每月供菜达标,额外给育苗优先权。“林英展开合同,纸页在风里哗哗响,“残疾户、孤老户的暖棚,队里帮着建,产出归自个儿。“
人群里炸开一片欢呼。
瘸腿的赵大爷抹着眼泪直点头,王婶的孙子举着黄瓜蹦高,把红绒帽都甩飞了。
“傻丫!“林英突然喊。
扎着麻花辫的傻丫猛地站直,炭笔“啪“地掉在地上。
她瞪圆眼睛,手指绞着衣角,脸蛋红得像熟透的番茄。
“打今儿起,你是质检员。“林英弯腰捡起炭笔,塞进她手里,“菜好的画笑脸,歪瓜裂枣的画哭脸。“
傻丫的眼睛亮得惊人,她蹲在地上“唰唰“画了两个圆,一个咧着嘴笑,一个皱着眉哭。
人群里爆发出哄笑,王婶抹着眼泪直拍大腿:“英子不是当家的,是咱屯的命根子!“
深夜,林家堂屋的油灯结了灯花,陈默趴在炕桌前拨算盘,珠子碰撞声像落雨。
林英靠在炕沿上,看他鼻尖沾着墨点,睫毛在纸上投下小扇子似的影子。
“一千八百二十四元。“陈默突然直起腰,算盘珠子被他推得哗啦响,“利润破千了!“
林英凑过去看账本,墨迹未干的数字在油灯下泛着暖光。
她伸手替他擦掉鼻尖的墨点,指尖碰到他发烫的耳垂,这呆子,算钱算得连耳朵都红了。
“下一步是不是该建冷库?“陈默翻着下一页账本,“把夏天的菜存到冬天卖,能多赚......“
“不。“林英打断陈默,她望着窗外的雪地,月光把雪照得像撒了层盐。
玉坠突然在胸口发烫,寒潭的低语又涌进耳朵,这次清晰得像有人贴着她耳朵说话:“夏......将藏......冬......在望......“
她转头看向陈默,眼睛里亮着雪地里的星火:“我们要让冬天,也长出夏天的味道。“
陈默愣住,他望着她被油灯映得发亮的眼睛,突然伸手把账本推到一边。
墨迹未干的数字被蹭花了,他却像没看见似的,从怀里掏出个牛皮纸包:“我白天去县城,买了本《蔬菜储藏技术》......“
林英笑着接过书,指尖碰到他冻得发红的手背。
窗外的雪还在下,可堂屋里暖得像春天。
二月初九夜里,林家堂屋的油灯彻夜未熄。
陈默伏在桌前疾书,钢笔尖在纸上走得飞快,偶尔停住,抬头望一眼蜷在炕上打盹的林英,又低头继续写……
他在写一份东西,一份能让整个大兴安岭的冬天,都长出绿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