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菜头!老菜头您快来看!“二月初三清晨,靠山屯村东头的雪地上突然惊呼起来。
二狗子扒着暖棚草帘的手直抖,棉手套蹭得草屑乱飞,“这藤子夜里抽条了!昨儿还只冒两寸芽,今儿都快触着棚顶了!“
蹲在第三排暖棚前的白胡子老头猛地直起腰,竹节拐杖在雪地里戳出个深洞。
他姓周,早年在省城园艺所当技术员,退休后被儿子接来靠山屯养老,村里都叫他老菜头。
此刻他佝偻的背绷得笔直,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颤巍巍往二狗子指的方向挪……
可不是么,碗口粗的青藤正顺着竹架往上攀,叶片油绿得能滴出水,连叶背的绒毛都泛着晨露的光。
“这不可能......“老菜头喉结滚动,枯枝似的手指掐断一截藤蔓。
汁液溅在他手背,清亮得像山涧新融的泉水,“我种了三十年菜,春播秋实讲究个天时,就算温室育苗也得二十天缓根......“
他蹲下来扒开藤根下的土,黑壤里缠着细密的陶管,正“滋滋“往外渗温水,“这地温......足有十五度?“
棚外传来皮靴踩雪的“咯吱“声。
林英裹着件翻毛羊皮袄,腰间玉坠在袄襟下若隐若现。
她站在棚口,看老菜头膝盖压着雪窝,老花镜片上蒙了层白雾,就知道这老头怕是熬了半宿没睡——
自打暖棚建起来,他每天天不亮就来转,裤脚总是沾着泥,竹节拐杖头磨得发亮。
“周师傅。“林英弯下腰,伸手要扶他,“地凉,当心老寒腿。“
老菜头被拽起来时,袖口还沾着黑土。
他突然抓住林英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她皮肤:“丫头,你这陶管里流的不是水。“
他盯着林英微变的眼神,声音发颤:“是寒潭水,我在园艺所管过千年冰窖,那水浸过的种子,出芽率能提三成......可你这陶管埋了十七道弯,绕着暖棚转三圈才渗进土,温度刚够催苗又不烧根......“
他松开手,后退两步撞在竹架上,“你、你这法子,比我翻遍《齐民要术》找的育苗方还精!“
林英没说话,她望着老菜头发红的眼尾,想起三天前在村头遇见他,老头蹲在雪地里捡被风刮跑的菜苗记录,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被雪水浸得模糊。
原主记忆里,这老头刚搬来那会儿总骂村民“瞎种瞎收“,后来被李有田带人堵在山路上,菜苗被踩烂,他蹲在泥里哭了半宿。
从那以后,他再没提过种菜的事。
“周师傅要是愿意,跟我去个地方。“林英转身往村后走,皮靴踩出一串深脚印,“但得先说好了,看归看,问归问,有些事......“她摸了摸腰间发烫的玉坠,“说不明白。“
老菜头的竹节拐杖点得雪粒飞溅,跟着她绕过晒谷场,钻进后山的老榆树林。
林英停在棵两人合抱的老榆树下,用脚踢开树根处的积雪——露出块半人高的青石板,缝隙里塞着新填的黄泥。
她弯腰抠开泥封,石板“吱呀“抬起,露出个黑黢黢的地窖口,混着草木香的暖气流“呼“地涌出来。
“这是......“老菜头扒着窖口往下看,只见洞壁嵌着拇指粗的陶管,顺着石壁蜿蜒向下,管壁凝着细密的水珠,“底下有潭?“
“千年寒潭。“林英捡了根树枝,往窖里一探,水面立刻泛起涟漪,“水恒温四度,引上来绕着暖棚走,经过十七道陶管,到地里正好十二度。“
她望着老菜头震惊的脸,嘴角微勾,“周师傅不是总说'种菜要顺天时'么?我这是......把冬天的天时,掰出半分春的暖。“
老菜头突然跪了下去,膝盖砸在雪地上的闷响惊得林英后退半步,却见他双手捧起地窖口的土,指缝里漏下的黑壤落进雪堆,像撒了把星星:
“我周明山活了六十二岁,自以为懂土、懂水、懂节气......可姑娘你这手,是把'时间'都种进地里了!“他抬头时,老泪冲开脸上的皱纹:
“我不求分红,不求挂名,只求你让我当回学徒……把这法子写进书里,传给后世的种粮人!“
林英伸手去扶,却被他攥得生疼。
她望着老头斑白的鬓角,想起原主记忆里那个被踩烂菜苗的背影,喉头发紧:“周师傅折煞我了,要真想出书,不如咱们合写本《寒地反季种植手册》?你画图谱,我写实操,陈默抄笔记......“
“我这就去拿笔墨!“陈默的声音从树后传来。
林英转头,见陈默抱着个蓝布包裹,鞋上沾着草屑,显然是从知青点一路跑过来的。
他把包裹摊开,露出半块砚台、几支狼毫,还有本翻得卷边的《农业气象学》,这是他从县城带来的宝贝,平时连摸都不让人摸。
“昨儿看您在棚子边记数据,我就备好了。“陈默冲林英笑,耳尖在冷风里发红,又连忙低头研墨,“周师傅您说,地窖要挖多深?陶管要绕几道弯?我记详细些。“
三人在榆树下支起块木板当桌,老菜头的手还在抖,画地窖剖面图时,笔锋几次戳破宣纸。
林英蹲在旁边,把陶管走向、温湿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的法子一桩桩讲,陈默的笔尖跟着飞,偶尔抬头问:“棚顶草帘要早掀晚盖,是因为要控光?“
老菜头就拍着大腿喊:“对!这丫头还说,阴天下雪也要掀半帘,让苗子见散射光——我之前咋没想到!“
月亮爬上树梢时,陈默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数了数写满的纸页:“已经三十页了,周师傅您看这张......“
老菜头凑过去,借着马灯的光,见自己画的陶管走向图旁,林英用炭笔补了几处批注:“此处需埋深三尺,防野鼠啃咬““寒潭水需沉淀半日,去杂质“。
他手指抚过字迹,突然把脸埋进掌心,肩膀直颤:“我当技术员那会儿,上边总说'要创新要突破',可谁知道,真正的突破在这山沟沟里......“
后半夜,林英裹着老羊皮袄回村,路过晒谷场时,见赵干事的自行车歪在草垛边,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露出半截油印纸。
她推门进队部,就见赵干事正趴在桌上抄手册,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点:“林姑娘,我明儿去县里送公粮,想把这抄本捎给农业局......“
他抬头,眼里熬得通红,“您说这法子要是全县推广,得救多少娃娃?“
林英没接话,目光落在他身后的墙报上,李有田昨天贴的“反季菜破坏地脉“的大字报,被人撕得只剩半张,边角还沾着泥。
“李有田那老东西,今儿在代销点骂了半晌。“赵干事搓了搓冻僵的手,把抄本塞进怀里,“说您用邪术催苗,迟早遭报应,我截了他给县领导的告状信......“
他突然压低声音,“林姑娘,您说这世道,咋就有人见不得别人过好日子?“
林英摸了摸腰间发烫的玉坠,寒潭的低语又涌进耳朵,这次格外清晰:“笔成剑,根在传。“
她望着赵干事怀里的抄本,想起白天老菜头跪在雪地里的模样,想起二狗子举着绿藤欢呼的模样,想起小栓攥着分来的钱说要给全村娃娃买糖的模样……
原来最锋利的剑,从来不是猎枪,是能让一百户人吃饱饭的法子。
“赵哥,明儿捎两筐菜去县里。“林英转身往外走,皮靴踩得雪粒飞溅,“让农业局的同志尝尝,这'邪术'种出来的菜,香不香。“
二月初五夜里,林英在加工厂清点新收的菜筐。
玉坠突然烫得灼人,她刚摸上,就听见寒潭深处传来细碎的响动,像嫩芽顶破冻土,像陶管里的水开始奔涌。
她抬头,见墙上挂着的手册初稿被风掀起一页,墨迹未干的“寒地反季种植法“几个字,在月光下泛着暖光。
“这次,我们种的不是菜。“她轻声说,指尖抚过那些字迹,“是未来。“
二月初六清晨,县城的薄雾还没散。
县官员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两筐沾着雪的青菜。
翠绿的叶子上凝着白霜,却半点没蔫,凑近了闻,竟有股清甜的草香。
“张书记,这是靠山屯送来的......“
门被轻轻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