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亲宴的喧闹渐渐散去,姜承瑾送走最后一位客人,转身便见承风正帮沈芷把带来的食盒归置妥当。沈芷手里捧着念安送的布偶兔子,指尖轻轻摩挲着布料上的绣纹,眉眼间满是柔和。
“阿芷妹妹,往后这绣坊也是你的家,不用这般拘谨。”姜承瑾走过去,笑着递上一杯温茶。沈芷连忙接过,轻声道谢,耳尖还带着未褪的红晕。承风站在一旁,看着两人相谈,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夜里,姜承瑾坐在灯下,拿出那幅未完成的《春回大地图》。绢布上已绣出江南的青瓦白墙,只是远山还缺几分层次感。她捻起丝线,忽然想起白日里沈芷说的石青染料,便起身从柜中取出一小罐——那是沈芷今日特意带来的,说用这染料染的丝线绣山水,色牢且灵动。
指尖蘸了些染料,在白丝线上轻轻揉搓,不多时,丝线便染上了温润的石青色。姜承瑾试着绣了几笔远山,果然比寻常丝线更显雅致。她望着绢布,忽然觉得这画卷里,该多些生活的烟火气——比如巷口的糖画摊,茶亭里相谈的青年,还有念安追着蝴蝶跑的身影。
第二日清晨,姜承瑾刚到绣坊,就见沈芷挎着食盒站在门口。“姐姐,我想着绣坊的姐妹们辛苦,便做了些绿豆糕送来。”沈芷说着,打开食盒,里面的糕点摆得整齐,还印着小小的兰草纹。
绣工们见了,纷纷围过来道谢。张姐拿起一块尝了尝,笑着说:“沈姑娘的手艺真好,比外面点心铺的还好吃!”沈芷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低头摆弄着衣角。姜承瑾看在眼里,心里愈发满意——这姑娘不仅手巧,还懂得体贴人,承风果然没选错。
往后几日,沈芷时常来绣坊帮忙。她对染料的熟悉远超姜承瑾的预料,不仅能分辨丝线的成色,还能根据绣品的主题调配新的颜色。有一次,绣坊接了个绣“百鸟朝凤”的订单,客户要求凤凰的尾羽要有渐变的金红色。绣工们试了好几回都不满意,沈芷却提议用苏木染底,再掺些赤金粉,绣出来的尾羽果然流光溢彩,客户见了连连称赞。
承风看沈芷忙前忙后,心里既欢喜又心疼。每日收工后,他都会送沈芷回家,路上两人聊着染坊和绣坊的趣事,有时还会一起去巷口的馄饨摊吃碗热馄饨。有一回,沈芷说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去苏州采蓝草,不小心摔进了沟里,染得一身蓝,逗得承风笑出了声。沈芷见他笑得开心,也跟着弯起了眉眼。
转眼到了五月底,离承风的婚期还有一个月。姜承瑾开始忙着准备嫁妆,她特意挑了块上好的云锦,打算给沈芷绣一床百子图的被面。念安也跟着凑热闹,每天拿着小针线,在布角上绣些歪歪扭扭的小花,说要送给舅娘做礼物。
这日午后,姜承瑾正在绣被面,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她起身出去看,只见一个穿着绸缎的中年男人正站在绣坊门口,身边跟着两个小厮。“请问姜坊主在吗?”男人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傲慢。
姜承瑾上前拱手:“在下便是姜承瑾,不知阁下有何贵干?”男人上下打量了她一番,从袖袋里掏出一张帖子:“我是京城来的绸缎商王元宝,听闻贵坊的绣品不错,想跟你们订一批货,送进宫里给贵妃娘娘贺寿。”
姜承瑾接过帖子,见上面写着要绣十幅“牡丹图”,要求半个月内完成。她皱了皱眉——十幅大绣品,半个月时间太紧了。可若是能搭上京城的路子,对绣坊的发展大有好处。
“王老板,半个月时间实在仓促,怕是难以完成。”姜承瑾如实说道。王元宝脸色一沉:“怎么?姜坊主是觉得生意太小,看不上眼?”一旁的张姐连忙打圆场:“王老板息怒,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只是绣品讲究精细,若是赶得太急,怕坏了您的名声。”
就在这时,沈芷从里屋走了出来。她看了看帖子,轻声说:“王老板,其实半个月也不是不能完成。我们可以分工合作,绣工们负责绣牡丹的花叶,我来调配特殊的染料,让牡丹的颜色更显华贵。承风哥可以去采买最好的丝线,再请几个熟练的绣工来帮忙,应该能赶得及。”
姜承瑾有些意外,看向沈芷。沈芷回以一个坚定的眼神,小声说:“姐姐,这是个好机会,咱们不能错过。”承风也走了过来,点头道:“姐,阿芷说得对,我们一起努力,肯定能完成。”
王元宝见他们愿意接,脸色缓和了些:“好,那我就等你们的好消息。若是绣得好,往后京城的订单,我都优先给你们。”说罢,便带着小厮离开了。
送走王元宝,姜承瑾看着沈芷,眼里满是赞许:“阿芷,没想到你这么有主意。”沈芷笑了笑:“我只是想着,能帮绣坊多做点事。”
接下来的半个月,绣坊里一片忙碌。天不亮,承风就去绸缎庄采买丝线;沈芷则守在染缸旁,仔细调配着染料;姜承瑾和绣工们日夜赶工,连吃饭都在绣架旁。念安也懂事,每天乖乖地在一旁帮忙穿针引线,不吵不闹。
有一回,绣工李婶不小心把染料洒在了绢布上,急得快哭了。沈芷却沉着地说:“李婶别急,咱们可以在这处绣一朵小牡丹,正好遮住污渍,还能让画面更丰富。”说着,她拿起针线,很快就绣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小牡丹,众人见了都赞不绝口。
终于,在婚期前三天,十幅“牡丹图”全部完成。王元宝来取货时,见每幅图上的牡丹都娇艳欲滴,颜色层次分明,不禁拍手叫好:“好!好!姜坊主,沈姑娘,你们真是好手艺!”他当即付了定金,还承诺会介绍更多客户来。
看着王元宝满意离去的背影,绣坊里的人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姜承瑾看着承风和沈芷并肩站在一起,心里满是感慨——这两人不仅情投意合,还能一起为这个家努力,往后的日子定会越过越好。
婚期当天,扬州城飘着淡淡的花香。沈芷穿着大红的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被沈父牵着手送到绣坊。承风穿着喜服,站在门口,紧张得手心都出了汗。当沈芷的手被交到他手里时,他能感觉到沈芷的指尖也在微微颤抖。
拜堂时,念安穿着小红袄,拿着花束跑前跑后,大声喊着“舅舅舅娘百年好合”,逗得宾客们哈哈大笑。姜承瑾站在一旁,看着弟弟和弟媳拜天地、拜高堂,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她想起了父母还在的时候,那时家里也是这样热闹,如今,她终于又为这个家找回了久违的温暖。
婚宴上,张姐端着酒杯走到姜承瑾面前,笑着说:“坊主,您看承风现在多开心,沈姑娘真是个好姑娘。”姜承瑾点点头,喝了口酒,心里甜丝丝的。她看向窗外,阳光正好,院子里的桃树开满了粉色的花,微风一吹,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粉色的地毯。
夜深了,宾客们渐渐散去。姜承瑾回到房间,拿出那幅《春回大地图》。她捻起针线,将今日的喜庆景象绣了进去——红烛高照的绣坊,穿着喜服的新人,还有念安手里的花束。绢布上的山水仿佛也染上了喜庆的颜色,显得格外生动。
忽然,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姜承瑾抬头,见承风端着一碗汤走了进来。“姐,这是阿芷特意给你炖的银耳汤,你忙了一天,快喝点补补。”承风把汤碗放在桌上,眼里满是感激。
姜承瑾接过汤碗,喝了一口,甜意从舌尖蔓延到心底。她看着承风,轻声说:“傻弟弟,以后好好跟阿芷过日子,别让她受委屈。”承风点点头,认真地说:“姐,我会的。我还要跟阿芷一起,把绣坊打理得更好,让你也能好好歇歇。”
承风走后,姜承瑾又拿起针线,继续绣着《春回大地图》。她想着,等这幅图绣完,要把它挂在客厅里,让每一个来绣坊的人都能看到——这不仅是一幅山河图,更是一幅家的画卷,里面绣着亲情、爱情,还有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绢布上,给那些绣好的图案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姜承瑾的指尖在丝线上轻轻穿梭,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她知道,往后的日子,就像这幅《春回大地图》一样,会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