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四合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不过,中院的贾家却不见了棒梗的身影。
人证物证确凿,加之棒梗曾有过不良记录,这次保卫科直接将他送进了少管所,初步决定为期一年的管教。
尽管如此,棒梗在管教期间仍有机会接受教育。
毕竟他还只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相关部门对这类儿童还是有所关注的。
而在原来的红星小学,棒梗的名声已经彻底败坏。
即便日后结束管教重新入学,大家也会知道他是一个小偷,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伤害。
不过,这些问题暂时还未显现。
如今的贾家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经历了贾东旭去世、秦淮茹与易忠嗨的关系曝光,再到棒梗被送往少管所,一个原本尚可的家庭如今已完全失去了生机。
相比之下,隔壁的何家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何雨水的录取通知书经何裕柱联系后顺利补办,她也因此得以进入师范大学就读。
毕业后,根据学校的安排,她可以选择当老师,但这只是最低保障,更多情况下会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
以当时大学生的价值而言,何雨水毕业时至少也能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至于何裕柱,则依旧全身心投入十四科室紧张而忙碌的研究工作中。
1961年冬天,这是人们经历困难时期后的第一个春节。
往年经济拮据,今年却显现出一种报复性消费的倾向。
四九城里的每户人家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置办了丰盛的年货。
年夜饭桌上,各家各户都飘散着肉香。
何裕柱家一大家子加上几位至交好友,依然选择在他们独门独院的四合院里共聚一堂。
过去几年,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何裕柱家例外。
虽然他根据当时的情况适度减少了粮食的使用,但这些年下来,桌上的人都保持着健康的体魄和红润的气色。
今年春节,何裕柱亲自掌勺,为家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辞旧迎新,冬去春来。
1962年开春后,何裕柱重新回到研究所上班。
近期,他的工作强度较以往更为繁重。
304研究所的十四科室,如今已今非昔比。
科室人数增至八十多人,仅实验室和办公室就占据了整整一层楼,共有四层,其中两层是实验室,两层是办公区。
十四科室已成为304研究所的重要部门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战略地位甚至可能超过陈所长领导的第一科室。
这一切,都源于……
“何科长,您终于来了!上次提交的第一批自制**图纸,已经成功投产并在前线投入使用了。”
何裕柱刚到大楼,科室成员便纷纷围上来,开口便是关于自制**的进展。
这无疑是十四科室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产自制**研发成功。
从零件到火炮钢管,再到最终的**炮弹,由十四科室自主研发的t-1型**已正式投入生产应用。
长久以来,兔子在重型武器领域严重依赖进口技术和外部支持,每当遭遇技术封锁时都倍感无奈。
十四科室研发的国产t-1型号装备一经推出便迅速获得**部的认可,进入生产测试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测试后,该装备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武器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产。
这一决策凸显了何裕柱带领的十四科室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其影响力已扩展至国家层面。
因此,仅凭t-1型号装备,十四科室在国内重工业领域的声誉已远超304研究所,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北方重工的技术人才前来交流学习。
何裕柱在解答同事疑问后正准备查阅最新研究报告,却被下属提醒:“何科长,陈所长昨天特别叮嘱您别忘了后天的工程师考核。”
提到这件事时,下属表情显得有些复杂。
当初何裕柱任十四科室科长时仅为六级工程师,但随着多项研究的成功,大家早已意识到他的能力远超此级别。
然而,由于评职称的限制,十四科室的工程师评级一度处于较低水平。
几次重新评定后,何裕柱的工程师等级升至四级。
但由于后续需负责国家级重大项目,加之十四科室声名鹊起后事务繁忙,这项评定工作便搁置下来。
实际上,即便按主持国家级项目的标准衡量,何裕柱完全具备晋升至更高级别的条件,甚至达到二级工程师水平也不无可能。
当然,这也与何裕柱的年龄有关。
仅凭自主研发国产t-1型号这一项成果,即便只是个一级工程师,也不算夸张。
然而,工程师通常需要循序渐进的成长,而柱子的年纪在一众工程师里显得尤为特殊。
事实上,就算是四级工程师,在全国范围内,能在三十岁前达到这一成就的,也只有何裕柱一人。
听从手下提醒后,何裕柱也意识到这一点,不禁哑然失笑,“明白了。”
他一心投入研究,差点忘记了这件事。
对他而言,几级工程师已不再重要,但在参与某些项目时,这仍是一个门槛。
他也确实该更进一步了。
将此事记在心里后,何裕柱继续查看**部发来的报告。
虽然**t-1型号已经研发成功,但他深知,团队离放松警惕还为时尚早。
不说装备的迭代更新,仅仅是未来的科技爆发,他们目前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同时,随着十四科室的规模不断扩大,何裕柱心中的一项计划逐渐成型。
半个月后。
304研究所的一号研究大楼内,顶层正在召开一场会议。
何裕柱居中而坐,发言结束后,台下的高级工程师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出席此次会议的不仅有304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还有来自北方各大重工厂的学习团。
这些学习团由资深工程师带领,随行的还有一批年轻有潜力的学生。
从年龄上看,何裕柱与这些年轻人相差无几,但从能力上看,却有着天壤之别。
在今天的会议上,何裕柱分享了一些关于国产技术研发的关键点,这对来自北方的高级工程师们帮助很大。
起初,这些工程师因仰慕何裕柱的名声而来,但对他并不熟悉。
然而,通过今天的会议学习,他们对他的专业能力深感钦佩,纷纷主动邀请他到自己的工厂提供指导。
以往,这些北方的工程师总是带着一种优越感,认为南方的技术不如北方先进。
但今天,他们都被何裕柱的专业水准所震撼。
何裕柱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但他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让他们先去实验室等待,说他需要和陈所长商讨其他事项。
等北方的工程师们都被妥善安排后,何裕柱终于可以和陈兴业交谈了。\"何工,祝贺你啊!”
陈兴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叫他柱子,因为何裕柱不仅通过了工程师考核,还经过组织审核,直接晋升为**工程师。
从职称上看,何裕柱已经和陈兴业平级了。
并且由于第十四科室的杰出研究成果,何裕柱的实际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陈兴业。
何裕柱对称呼并不太在意。
他在304研究所工作时,陈所长和张兰教授对他都很照顾。
当初成立十四科室时,陈所长顶着压力让他担任科长,这才给了他发展的机会。
因此,他对大家叫他“柱子”
感到习惯。
然而,陈兴业考虑到何裕柱的身份,认为在研究所内称呼他“何工”
更为合适。
此外,还有一些组织上的消息,目前只有陈兴业知道,他暂时没打算告诉何裕柱。
在讨论完近期研究进展后,何裕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建设。
十四科室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何裕柱深知,大国工业的发展不是靠个人或单一科室就能完成的。
这需要全国共同努力,否则即便理论再先进,缺乏基础建设也难以实现。
他的目标是提升全国工业基础,以推动国家实力的长远发展。
这次北方高级工程师的来访学习会,为他提供了一些思路。
听完何裕柱的话后,陈兴业深受触动。
何裕柱年纪轻轻便达到如此成就,却仍心系全国,这种胸怀让陈兴业自叹不如。
经过深思熟虑,陈兴业点头表示认可。
何裕柱向领导提出了一些关于提升全国工业基础的想法,他认为这对国家发展非常有利,但这项工作的难度极高,需要巨大的努力和资源投入。
当前国内工业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城市在工业建设上的进展缓慢。
这样的任务单靠个人或普通工程师难以完成,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何裕柱毫不犹豫地表示:“总得尝试去做才能知道结果。”对他而言,推动全国工业建设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便有系统的帮助也非易事。
但他相信,通过强有力的推动,可以加快工业发展的进程。
他的目标是缩短原本需要数十年的发展周期,将其压缩至更短的时间内。
如果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
毕竟,作为一位穿越者,并且拥有特殊系统支持,他在视野和能力上都具备独特的优势。
时间飞逝,三个月很快过去。
月底的一天,何裕柱来到研究所领取了自己的上月工资。
工程师的薪资加上科长的待遇,还有科研成果的补助,总共拿到了235块钱,另有三张工业票,各类副食票各5斤,粮本上的白面是30斤,粗粮50斤。
到了何裕柱这个阶段,这些待遇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从地位来看,普通干部领导和他们这些技术人员完全无法相比。
在这个时代,像他这样的技术专家确实受到高度重视。
上级曾多次找何裕柱谈话,询问他是否愿意调往北方工作。
作为战略型人才,北方更能发挥他的作用。
不过,何裕柱的话打消了这些想法。
领完工资后,何裕柱把钱和票都带回家交给谢颖琪。\"柱子,真的要走了吗?”
谢颖琪看着这些钱和票,没有特别在意,反而深情地看着何裕柱。
那天北方的学习团来后,何裕柱借此机会讨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工业建设的事宜。
北方本来就对这位高级工程师十分欣赏,自然不会拒绝他的提议。
虽然何裕柱提出的全国协作发展工业的想法起初让人难以理解,但现在以北方为主的重工业路线依赖的是集中资源支持本地,而他的建议不同。
经过解释后,大家都对他肃然起敬。
当然,目前北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算是领先的,但放眼全球仍显落后。
当初北方重工业的发展全靠国外技术引进,如今外方撤出,不仅带走了先进技术,也导致北方工业只能沿用过去的模式,缺乏自主创新。
尽管外国技术曾让北方快速崛起,但后续影响却是深远的。
何裕柱提出的在全国范围推动工业建设的想法,虽然初期见效较慢,但一旦迈开步伐,后续发展将完全属于本国路径,不再受外界制约。
然而,正如所说,起步阶段进展缓慢且难度极高,几乎无人敢轻易承担此重任。
因此,当得知何裕柱愿意推进这项工作时,那些来自北方的高级工程师们不仅对他的技术水平表示敬佩,更对其决心深感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