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叶秋扶着腰、一脸疲惫地走进办公室。
见她一瘸一拐地进来,赵楠笑着调侃,“上了一天课,你感觉怎么样?”
“是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叶秋苦涩一笑,“之前从来没想过老师竟然这么累。”
虽然孩子们大多都很懂事,但毕竟年纪还小,做出的事完全不在大人的预料之内,仅仅一天,她就处理了男生揪女生辫子、两个女学生拌嘴哭了,要不然就是作业写得乱七八糟......
上完一天的课,叶秋的精气仿佛被吸干,两眼无神地趴在桌子上,想到还要上两个星期,就生无可恋。
赵楠笑出声,“我刚开始那会儿也这样,时间久了就习惯了,而且咱们村的孩子基本都比较听话,就是调皮的,也不敢跟老师对着干,再过几天,你习惯了就好了。”
叶秋静静趴在桌上,恢复了会儿才重新打起精神,抬头问:“楠姐,我们班有个叫陈镜的学生,他不是我们大队的吧?”
赵楠想了会儿才想起来,叶秋说的是谁,“你说的是不是那个衣服比较破旧,看着有些阴沉的男孩子?”
“对,就是他。”
“他是隔壁陈家大队的,你之前估计没见过。”
叶秋,“原来是这样,我说呢,按道理说咱们队里的孩子我应该都认识,今天突然看见一个眼生的我还奇怪呢。”
“说起来,这孩子也是可怜。”
叶秋竖起耳朵,“怎么说?”
“他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孤儿,被隔壁大队的村干部捡到,当时家家都困难,没人愿意收养一个婴儿,只有陈镜他爹愿意收养他,只可惜陈镜他爹小时候发高烧烧坏了脑子,村里人不放心他养孩子,但又实在没有人愿意接手,只能把孩子交给他。还别说,虽然脑子不聪明,但他对这个捡来的孩子是真好,竟然真把孩子养活了。”
想起孩子瘦成一把竹竿的身影,叶秋同情道:“确实可怜,好在是遇到好心人,苦尽甘来了。而且,虽然我才上了一天课,但这孩子实在是聪明,只要肯好好学习,以后的日子一定差不了!”
说起这个,赵楠忍不住感慨,“你还别说,陈镜他爹虽然是周围几个大队都知道的傻子,但他可比好多人家都有魄力,知道读书有好处,砸锅卖铁都要让孩子上学,再穷都没让陈镜辍学,硬是把孩子供到了六年级。”
朝阳公社那么多生产队,青山大队是最穷的一个,可却只有青山大队咬牙建了一个小学,附近几个大队都没有,还得让孩子们大老远地到青山大队上学,一开始还好,可一年两年看不到收益,很多父母都舍不得继续供孩子上学,早早就辍学。
赵楠作为一个老师,看得十分痛心,她知道知识的宝贵,希望所有孩子都能上学,可她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起不到任何作用,家里就是没钱,总不能让全家人饿肚子供孩子上学吧?
但现在不一样了,高考恢复,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例子,知道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就能逆天改命!因此,今年小学的入学人数创了一个新高,村里适龄的孩子都被送到学校来。
眼神看向一旁的叶秋,赵楠眼里藏着谢意,正因为有叶知青捐出的资料,村里才能有这么多人考上大学,看到回报,村民们才会愿意供孩子们上学。
叶秋不知道赵楠的心思,了解完陈镜的情况后,她回到自己的临时办公桌,兢兢业业地批改作业。
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业比低年级更多,赵楠和赵维陆陆续续离开后,叶秋仍然在办公桌前奋战,等她再次抬头看向窗外的时候,学生们几乎都走得差不多了,偌大的校园里一片寂静。
叶秋转动僵硬的肩膀,似乎能听到骨头噼啪作响。
把办公桌整理好,叶秋才拿上教案准备回家。
走出小学校门,却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背对着她倚在墙壁上。
“姜屹,你怎么来了?”叶秋的脚步情不自禁地加快,几下走到了姜屹身边,眼里藏着不自知的笑意。
姜屹转过身体,垂眸,“我听小琼说她回去的时候你还在办公室改作业,怕你一个人回去不安全,让我来看看。”
“你就是编瞎话也要注意点逻辑好不好?青山大队总共就这么大,一路都是人,我能遇到什么不安全的事?”
姜屹含笑,“对不起,我不是很聪明,只能想到这个理由。”
叶秋翻了个白眼,自顾自地往前走,“你好歹跟我是一个大学的,还说自己不聪明,那我是不是也不聪明?”
“当然不可能!大队里谁不知道,叶知青最聪明,现在不光是大队,估计整个川省能知道你的聪明了。”
新闻讲究实效性,尤其是恢复高考这样的大事,许颜记者的报道已经发出来了,只是碍于交通条件,还没传到朝阳公社。
叶秋的脚步加快,姜屹个子高,腿又长,迈步都比她迈得远,紧紧缀在她的身后。
“不对劲。”叶秋脚步突然顿住。
姜屹稳住踉跄的身体,“哪里不对劲?”
“你不对劲。”叶秋转身,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他的眼睛,“明明之前你不是这样的。”
虽然两人说开了,但这一年多来,姜屹的分寸一直保持得很好,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没脸没皮。
姜屹一点没慌,镇定自若,“你才发现?”
之前他还顾忌两人之间的差距,可当他收到跟叶秋一样的录取通知书后,他就像是黑暗中独行的人终于看到灯塔,原本的犹豫、恐惧都一扫而空,不管叶秋是否愿意接受他,他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心念一转,就明白他的想法,叶秋勾唇,一言不发,快步离开,把姜屹抛在身后。
这个男人想什么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