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权谋胜利”,是无数人流离失所的开端。权谋小说喜欢写主角智计百出,设计陷阱、挑拨离间、擒王灭敌,一场宫斗权斗落幕,天下归一、敌人尽亡、朝局清朗。
但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些所谓“胜利”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个王朝易主,往往伴随着:数以万计的流民;被充军的世族;被灭族的旧臣;被征发的百姓;被迁徙的家族;被放火焚毁的城市。所谓的“智胜”,往往不是真的“以智取胜”,而是背后站着数十万士兵、数以亿计的财政投入,以及百姓供养出来的战争机器。
你赢了,但底层百姓输了。他们不是敌我之分的旗帜,而是战靴下的土地,是粮草线上的汗水,是苛捐杂税里的干涸眼泪。
权谋的胜利,从来不是一纸圣旨那么轻巧,而是千万人生死换来的代价。
你主角的一次“打脸”,背后是一城百姓的家破人亡。权谋小说特别喜欢“扳倒贪官”“当庭反转”“以权制权”之类的爽文情节,主角一句话,配角下跪忏悔;主角一出手,敌人就身败名裂。
可在真实历史中,你把一个地方封疆大吏搞掉,不是赢了,而是新的麻烦开始了。
你搞倒一位地方巡抚,那意味着:地方财政账目可能中断;官吏班子要重新洗牌;上百份未批公文将堆积如山;原本依赖巡抚“关系脉络”生存的地方乡绅会陷入混乱;下层百姓的诉讼案件、税役交接、赈灾流程会全面停滞。
更关键的是:官员的更替很容易,但治政经验、官绅关系、税粮体系、地头人脉、军民协作,这些都是“人”累积出来的。
你轻飘飘的“整顿”,往往造成的是地方半年至一年的全面混乱。而这些混乱,是由底层百姓承担的。你主角得意洋洋站在朝堂之上,殊不知某个偏远县城里,正有人因为赈粮中断而饿死街头。
你要明白:历史不是你的舞台,人民不是你剧情的背景板。
穿越者最大的妄想之一,是“我搞一套改革系统,便可福泽天下、百姓安康、社稷清明”。但改革从来都不是“善意=成效”的过程,而是一个必然伴随破坏、失衡、重构的血腥过程。
任何改革都意味着:打破旧有利益格局;增加新系统运行成本;推动社会结构强制转型;对于底层的原有生计方式造成影响;初期政策失灵可能带来二次伤害。
北宋王安石变法,目标是救国;但初期“青苗法”、“助役法”、“免役法”,在执行层被扭曲为搜刮百姓手段,百姓怨声载道;
明末张居正改革,整顿财政、核实土地、丈量税田;但各地士绅联合抗税,最后财政确实好转,百姓却因加税入牢者不计其数;
清初推行摊丁入亩,“看起来”减轻了人头税,但最终是对土地征税,地主转嫁到佃农头上,实则让底层更加难以为生。
改革,不是你写几个条例、喊几句口号、让主角摆个威风造型,而是用制度去重新剥夺、再分配、再压榨的过程。而历史上最先受苦的,永远是最脆弱的人。
男频穿越小说特别爱写主角指点江山、摆兵布阵,动动嘴就决定战争胜负,“三十万兵败如山倒,敌军溃不成军”。但你若翻开真实史料,会发现:
一场“决胜”的战役,往往意味着:一两年全境征粮;十几万青壮强制应征;几万匹马征调,数千铁匠铸甲;数百将校调动,地方士兵层层抽调;数以千计民夫跟随军队搬运、送死。
一次平定叛乱的战役,不止杀敌数万,还包括死在路上的、病在营里的、冻死风雪中的,甚至战后因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自尽的人。
你描写的胜仗,是别人的满门忠骨;你洋洋洒洒布阵图,是普通人连骨灰都找不回的结局。战争从来不值得歌颂,胜利不是荣耀,而是苟延残喘中一丝喘息的资格。而你穿越者高高在上,谋划这一切,真的有承担这结果的勇气与责任吗?
在众多的历史穿越小说中,税制改革是最常见的。可是他们完全不懂税制改革的难度有多大、影响有多深。你提倡减税薄赋,那中央吃什么?你提倡税归中央,那地方怎么运行?你提倡富人多交税,那富人压榨穷人怎么办?税制改革是牵扯到王朝根基的一件事。
你改革赋税制度,提出新税制,“简化流程”“统一赋役”“整顿税基”,皇帝龙颜大悦,立即施行,地方臣民称颂不已。但你真的懂“税改”吗?
一次税制改革,意味着:
重新丈量土地:百姓需要上交数倍旧额,因资料混乱可能误征;
调整税率:部分地区可能从半税变成全税,某些行业被临时加税;
简化徭役:表面公平,实际上更容易向下层转嫁;
官府指标新算账,税额不降反升,反而加重地方负担。
你设计的看似“公平透明”的制度,真落到地方,十有八九被变相执行、曲解压榨、变形滥用。
而在这些混乱里,第一个撑不住的,不是地方官,不是大商贾,不是地主豪族——而是那个背着粮草、交不出丁税的农民。
百姓不是税改的受益者,而是试错制度的实验体。每一次文书上的“优化”,都可能是他们饭桌上的“断粮”。你主角讲的是改革效率,他们过的是活不下去的现实。
许多穿越文主角热衷于“兴学开馆、科举延伸、启蒙教育”,认为只要推广教育,底层百姓就有翻身之机,阶层可跃迁,人才可上行。
但事实呢?
教育从来不是人人皆可的福音,而是被资源垄断、权力筛选的上层通道。
你设学堂,要钱;你开科举,要人教;你发书籍,要刻印;你编教材,要识字——这些东西谁来做?谁来管?谁能负担得起?
明代虽设“童试”、“院试”、“乡试”、“会试”,但真正能考中者,多是地主子弟。普通农民子女,读几年书尚未成材,家中早已断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了底层百姓最后的幻想,却也是最难走通的上行通道。
你设立十所书院,但能入的,是本就识字的、富裕家庭的、有人引荐的。底层孩子,可能从未见过纸,哪怕苦读十年,也不过是下一届落榜生。你主角设的是制度,他们面临的是命运。
穿越者最喜欢设定一批“寒门清流”,主角慧眼识人、拔擢上位,寒门之才感恩戴德,辅佐主角平天下。但你忘了,寒门出仕,并不等于前路光明。
他们可能:因缺人脉被权贵排斥;因出身卑微屡遭羞辱;因政见直率而遭政敌构陷;因不得人和被弹劾免职;因忠于改革被视为“奸党”;甚至因政绩卓越反而招嫉,被杀被逐。
你把他们推向权场,是把他们推向刀口。真正的“寒门清官”,很多不是被人记住,而是被历史“吞没”。你主角当初看中了他们的才华,却未必能保得住他们的下场。这不是你“提携”一下就能改写的命运,而是系统性碾压下,最柔软的、最无依靠的那一群人的宿命。
爽文常有句台词:“此役之后,天下太平。”而历史永远告诉你:战后不是和平,而是更长久的艰难。
你主角平定战乱,建立新制,大赦天下、清洗贪官、整肃朝纲、奖赏有功。而同时:戍卒未得抚恤,流浪各地为盗;农田荒芜,三年无收,疫病横行;寡妇孤儿无依,旧制未清、新制未立,民生混乱;战败一方民众被视敌寇,任由歧视甚至屠杀;被迫迁徙的百姓,逃亡、丧命、流落为奴;被平定的民族,被划为“蛮夷”、“戎狄”,文化遭毁,史书抹除。
你主角觉得任务完成,可真实的历史才刚刚展开。你关上卷轴,他们却还活在苦难中——不是你不看了,他们就好了。历史不是写完一句话就结束,而是苦难的继续叠加。
历史不是数字、不是战报、不是谋略术,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哭、他们苦、他们死、他们想活下去。
你写的是“诛十族”,别人的是“十个家族的痛”;
你写的是“南征北伐”,别人的父亲在战死名单里;
你写的是“变法改革”,别人因赋税重压而自尽于田头。
权谋小说之所以被批“离谱”,是因为它脱离了“人”,脱离了“血”,脱离了“痛”。
它让主角主宰命运,却不给命运一个“体温”。
它让主角收割胜利,却不给胜利一个“成本”。
它让世界为主角让路,却忘了这个世界原本就满是伤痕。
写历史不是为主角铺路,而是为沉默者发声。
你若真要写穿越文,请先写出这些底层人的名字、呼吸、命运——他们才是这个世界最沉默,却最真实的部分。
穿越文的错,不是“幻想”,而是幻想踩着苦难跳舞还不自知。
你以为你在“改变历史”,其实你只是用一双干净的鞋,在别人的血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你以为你在“书写未来”,其实你只是无视过去所有人的牺牲,重写一份你以为正确的剧本。
历史不属于你,不属于你的主角,不属于你想象的“世界救世者”。
历史是属于那些:
在饥荒中吃树皮活下来的母亲;
在征战中送别三个儿子的老父;
在黑夜中点灯抄写律令的文吏;
在田间苦熬税粮的农夫;
在寒冬里冻死城外的流民。
他们才是历史的主角——不是你。
记住这一点,再来写权谋,再来谈历史——也许你能写出点值得后人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