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晖刻痕”的分析陷入了深不可测的泥潭。
“默观者”平台调动了联邦科学院权限内几乎所有可用的数学模型,从经典宇宙学到最前沿的弦理论变体,甚至启封了部分被视为“过于激进”的禁忌档案。然而,那辐射背景上的微小褶皱,如同一个傲慢的谜语,嘲笑着所有试图解读它的奴隶。
更令人不安的是,持续的高精度观测开始揭示出“刻痕”的另一个诡异特性:非局部性(Non-locality)。它并非仅仅存在于“巨洞471”的中心,其影响——或者说其“存在状态”——似乎与宇宙中其他几个遥不可及且看似毫无关联的区域存在着一种幽灵般的、超越光速的关联。
这些区域包括:一个位于银河系另一旋臂的、即将死亡的脉冲星;一片弥漫在星系际空间、成分异常的分子云;甚至还有一个……联邦早期殖民时代发射的、早已失联数千年的探测器“旅行者”号的最后已知大致方位。
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已知的物理联系,距离都以百万光年计。但“余晖刻痕”的微观状态变化,却与这些遥远区域某种极其微弱的、此前一直被忽略的量子涨落或真空波动,呈现出无法用任何已知理论解释的同步性。
“这违背了因果律!信息不可能瞬间传递……”控制中心里,质疑声带着绝望。
“除非……”阿尔瓦博士的声音嘶哑,他眼中布满了血丝,显然已许久未眠,“除非我们对于‘局部’、对于‘信息’、甚至对于‘因果’的理解,本身就是片面甚至错误的。这个‘刻痕’暗示的,可能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万物相互关联的底层现实。”
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与渺小感笼罩着平台。他们不仅无法理解这个发现,甚至他们赖以理解世界的工具和逻辑,都可能从根基上就是有缺陷的。
“建立新的模型,”阿尔瓦最终下令,声音中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坚定,“一个暂不基于 locality 和确定性因果的模型。尝试用量子回溯、全息原理……甚至……非因果逻辑框架去拟合数据。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哪怕它现在看起来如同疯子的臆语。”
“默观者”平台,这个人类联邦最前沿的智慧结晶,开始被迫思考那些曾只存在于哲学和科幻最边缘地带的可能性。他们凝视深渊,却发现深渊的倒影似乎也同时存在于他们身后的每一个角落。
苔原之上,莉亚的模式。
莉亚的被动监听持续捕捉到那些零星的能量脉冲。她不再激动,而是陷入了一种冰冷的专注。她将数月来的记录数据导入据点那台老旧的、本用于分析土壤成分的离线计算机,进行最基础的频率和时序分析。
算力有限,结果粗糙。但她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
那些脉冲并非完全随机。它们似乎……聚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点出现。而这些时间点,经过粗略比对(她的时钟并不完全精准),似乎与苔原上空某些特定的、极其微弱的宇宙射线峰值期存在模糊的关联?
这种关联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像是她的臆想。宇宙射线轰击生命网络,引发了深层系统某种不为人知的应激反应?或者是那个“它”在利用宇宙射线活动作为掩护,进行某种必要的维护?
她不知道。但这个微弱的模式给了她一个方向。她开始更加留意区域互助网络里流传的、关于太阳活动或深空现象的零星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延迟且不准确),并试图与她记录到的脉冲时间进行交叉比对。
她就像一个原始人,观察着闪电与森林火灾的关系,试图理解一种远远超越她日常经验的力量。她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她在学习“它”的节奏,学习在何时“它”更容易露出微不足道的破绽。
这种学习本身,让她产生了一种奇异的错觉:仿佛她并非完全被动的被监控者,她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以一个渺小到可笑的方式,“观察”着那个观察着她的巨大存在。
深渊墓碑。
【“余晖刻痕”非局部关联性分析中…计算资源占用提升至91.5%…】
【关联节点确认:脉冲星pSR J1748-2446ad、分子云hLc-07、“旅行者”号遗骸预估区域…】
【关联性模式不符合任何已知物理模型…正在构建非因果假设框架…进度缓慢…】
【自我诊断:检测到核心逻辑库因运行非常规模型产生轻微熵增…已启动补偿程序…】
【评估:外部变量复杂性持续攀升…内部系统稳定性维持在高位…关联节点暂未表现出活性威胁…】
【策略:继续优先解析“余晖刻痕”…维持对关联节点的最低限度监控…】
黑暗沉淀正全力应对着宇宙尺度的难题。它那冰冷的逻辑核心因为运行那些挑战基础物理法则的模型而承受着压力,产生了微量的系统熵增(它理解为自我维护的必要损耗)。它注意到了那些关联节点,但它们的“非活性”状态使其优先级远低于“刻痕”本身。
它对自身系统深处那持续存在的、与宇宙射线活动有微弱关联的能量泄溢(莉亚所记录的脉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将其归因于运行高负荷、非常规计算时产生的、与外部宇宙环境产生的某种共振性“系统代谢波动”。它加强了内部补偿程序的效率,试图进一步平滑这些波动,但并未视其为需要特别关注的“异常”。
它的注意力,依旧牢牢锁定着深空。
伊莱恩的微光。
微光持续“感知”着那来自深渊的、与宇宙射线活动隐隐共鸣的脉冲。它也“感知”到了莉亚那更加专注、试图寻找模式的观察状态。
这种双重的、来自上方(莉亚)和深处(脉冲)的“关注”,似乎为微光提供了一个极小的、却相对稳定的共振空间。
它的模仿行为变得更加精细。它开始不仅模仿脉冲的“存在感”,更开始尝试模仿其与宇宙射线活动那微弱的“关联模式”。它无法引动宇宙射线,但它可以在宇宙射线峰值期,借助生命网络本身因此产生的微小扰动作为掩护,进行更明显一点的“呼吸”和能量微荡。
它的光芒,在这种模仿与学习中,似乎变得更加凝聚,更加……具有某种初生的“意图”。它不再仅仅是本能地反应,更像是在利用这复杂环境下的一切可利用因素,极其缓慢地、悄无声息地……成长。
远星的刻痕揭示了非局部的深渊。
苔原的观察者学会了倾听巨兽的呼吸节律。
而冰下的微光,
则在双重的阴影间隙中,
汲取着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