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村外的喧嚣与怒火,被远远甩在身后。
石云天一行人携带着那些沉重如山的“无声证言”,迅速隐入秦岭连绵起伏的绿色波涛之中。
身后的追兵虽暂时被混乱拖住,但所有人都清楚,山本绝不会善罢甘休,更残酷的搜捕即将到来。
在一处僻静的溪谷临时休整时,气氛凝重。
缴获的证据固然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但也让他们成为了日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清除的目标。
“云天哥,鬼子这回肯定是疯狗一样扑上来,咱们得想想办法硬碰硬了。”王小虎擦拭着机关短刀,眉头紧锁。
石云天没有说话,他靠着一块湿冷的岩石,目光投向溪水边正在小心整理、晾干那些实验日志和胶卷的李妞和宋春琳。
陈子坚则在和高队长低声讨论着下一步转移的路线,小风如同幽灵般在外围警戒。
他的思绪却飘回了在国军营地的那段日子。
那时,他不仅画出了防弹背心的图纸,还有另外一张… 那张被他视为“烂尾工程”,却潜力巨大的草图,一种基于现有材料,能够极大增强防护能力的复合装甲板构想。
其中最关键的核心材料,就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强化玻璃。
当时觉得条件太苛刻,玻璃来源、加工工艺都是问题,便暂时搁置了。
但眼下,生死存亡的压力和被日军步步紧逼的处境,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被遗忘的“秘密武器”。
“子坚哥,赵队长,”石云天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我们可能需要换个思路,不能只想着躲。”
陈子坚转过头:“你有什么想法?”
“我们需要一道墙,一道能移动的、能挡子弹的坚固工事。”石云天眼神锐利起来,“光有防弹背心保护个人还不够,我们需要在班组层面,尤其是在应对鬼子机枪和掷弹筒时,有更强的防护能力。”
王小虎眼睛一亮:“就像古代打仗的盾车?”
“类似,但更轻便,更坚固。”石云天点头,“我之前在营地时研究过,有一种方法,可以用玻璃来造。”
“玻璃?”赵琳山队长愣住了,“那玩意儿一碰就碎,咋挡子弹?开玩笑呢?”
石云天:“我说的这种玻璃是经过特殊处理,强度是普通玻璃的数倍,甚至能够抵挡子弹。”
众人顿时来了兴趣,围拢过来仔细查看图纸。
“制作过程主要分四步。”石云天讲解道,“首先是原片切割与磨边,然后是清洗干燥,接着是高温加热,最后是急速冷却,也就是淬火。”
陈子坚皱眉:“听起来不难,但咱们哪来的设备和原料?”
石云天嘴角微扬:“设备我们可以自己造,原料嘛…鬼子那里多的是。”
夜深人静,一支小分队悄无声息地潜入日军占领区。
他们的目标不是军火库,也不是粮仓,而是日军的汽车维修厂和废弃设备堆放处。
“快,把这些车窗玻璃都卸下来。”石云天低声指挥着,“还有那些探照灯的镜片,一个都不要放过。”
王小虎一边拆卸一边嘀咕:“俺打了这么多年仗,偷枪偷炮的见过,偷玻璃的还真是头一遭。”
确实,驻守的日军哨兵也懵了。
第二天清晨,当发现仓库失窃时,他们面面相觑,枪弹一颗没少,粮食一袋没丢,唯独一些汽车玻璃和废旧仪器上的玻璃片不翼而飞。
“八嘎!这年头,连玻璃都有人偷了?”一个日军哨兵挠着头,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营地,石云天立即带领大家动手制作简易的钢化设备。
用铁桶改造的加热炉,自制的夹持工具,还有用山涧溪水打造的冷却系统,一套简陋却功能齐全的钢化玻璃生产线就这样搭建起来。
第一次试验并不顺利。
由于温度控制不精确,玻璃在淬火过程中纷纷爆裂,碎片四溅。
“没关系,再来!”石云天鼓励着有些气馁的队员们,“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一步步调整参数。”
经过数次尝试,他们终于掌握了合适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时间。
当第一块完好无损的钢化玻璃从生产线上取下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测试一下。”石云天将玻璃固定好,退后几步,举起手枪。
枪声响起,子弹击中玻璃却应声弹开,只在玻璃表面留下一个白点和小范围蛛网状的裂纹,整块玻璃依然保持完整。
“成功了!”众人欢呼起来。
钢化玻璃的制作很快标准化:切割、磨边、清洗、加热、淬火,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队员们分工合作,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随着一批批钢化玻璃被生产出来,石云天开始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战。
“我们可以用这些玻璃制作观察窗,安装在掩体和工事上。”石云天提出构想,“这样既能观察敌情,又能提供防护。”
第一批装备钢化玻璃的观察窗很快被安装在前沿阵地上。
与此同时,石云天还设计了一种可移动的钢化玻璃盾牌,为突击队提供移动防护。
几天后,日军发动了一次小规模进攻。
当鬼子们如往常一样发起冲锋时,却惊讶地发现中国军队的阵地上多了一些闪亮的观察窗。
“那是什么?”日军小队长通过望远镜观察,疑惑不解。
战斗打响,日军按惯例进行火力压制,子弹如雨点般射向中国军队的阵地。
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那些观察窗虽然被子弹击中,却并没有碎裂,后面的中国士兵仍然通过它们冷静地观察着战场情况。
“八嘎!那是什么新型防御工事?”日军小队长又惊又怒。
更让他们头疼的是,一支中国突击队竟然举着透明的盾牌向前推进。
子弹打在盾牌上纷纷被弹开,突击队得以安全接近日军阵地。
“手榴弹!”随着石云天一声令下,无数手榴弹从盾牌后飞出,准确落入日军战壕。
日军顿时陷入混乱,他们从未见过这种既能提供防护又不影响观察和射击的装备。
原本计划中的轻松进攻变成了一场苦战。
战斗结束后,队员们兴奋地围拢在那些钢化玻璃盾牌和观察窗旁,仔细检查着上面的弹痕。
“只留下了些许白点和裂纹,完全没有穿透!”王小虎惊叹道,“云天哥,你这发明太厉害了!”
石云天却沉思着:“这只是开始,钢化玻璃的用途还有很多,比如坦克的观察窗、防空洞的了望口,甚至是单兵防护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