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脑疽
透脑疽生长在百会穴前方,形状如同鸡蛋,伴有疼痛且质地坚硬。若肿势软而散漫,脓液稀薄,多为正气虚弱、疮口塌陷;若红肿坚硬,脓液稠厚,则为实证,肿势高突顶尖。
【注释】该病症生于百会穴之前、囟门附近,同样是由督脉经火毒蕴结所致。起初如粟米大小,逐渐发展得像鸡蛋一般,坚硬且疼痛。若疮顶塌陷,根部漫肿,颜色晦暗,这属于虚证;若颜色红赤、肿硬,疮顶高突且脓液稠厚,则属于实证。能迅速破溃的,病情发展较为顺利;若破溃迟缓,甚至溃破后透入脑髓的,病情凶险。其肿疡与溃疡阶段的内外治疗方法,都依照百会疽的治法。
侵脑疽
侵脑疽生长在透脑疽的旁边,是由于湿火侵袭而发病,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它所在穴位名为五处。要仔细分辨,呈现红色为顺证,紫色则为逆证。
【注释】这种疽生长在透脑疽的侧面偏下位置,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湿火引发。红肿高突,局部灼热疼痛,脓液颜色如苍蜡般的,表明气血都充实,属于顺证,容易治疗;若是颜色紫暗、疮面凹陷且没有脓液,根脚松散扩大的,属于气血两虚,是逆症,难以治疗。初起时适宜服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之后服用内疏黄连汤以泻下实热,将要破溃时服用托里透脓汤,已经破溃就服用托里排脓汤,外部贴上琥珀膏,周围用冲和膏敷贴。其余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溃疡相关内容处理。
托里透脓汤
人参 白术(土炒) 穿山甲(炒,研) 白芷(各一钱) 升麻 甘草节(各五分) 当归(二钱) 生黄芪(三钱) 皂角刺(一钱五分) 青皮(五分,炒)
取三盅水,煎熬至剩一盅。如果病症在人体上部,先饮用一盅煮酒,之后趁热服用此药;若病症在人体下部,先服用此药,之后再饮酒;要是疮疡在人体中部,就在药中加入半盅酒,趁热服用。
【方歌】托里透脓治痈疽,已成未溃服之宜,参术甲芷升麻草,当归黄芪刺青皮。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内疏黄连汤、冲和膏(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排脓汤(见“项部鱼尾毒”相关内容)。
琥珀膏(见“发际疮”相关内容)。
佛顶疽
佛顶疽生长在透脑疽前方的上星穴处。
佛顶疽归属于督脉的上星穴,是因人体阴阳失调,热毒积聚而生成。无论实症还是虚症,都属于危险病症,一旦出现溃烂、疮面发黑凹陷的情况,病情必定凶险。
【注释】该病症又被称作顶门疽。生长在头顶囟门的前方,归属于督脉经的上星穴。是由于人体脏腑阴阳失调,热毒向上壅滞所形成。如果患处颜色发紫,坚硬且伴有肿痛,脉象洪大且数,这属于实证;脉象微细且数,则属于虚证,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危险病症。倘若出现溃烂、疮面发黑凹陷,六部脉象散大,患者神昏谵语,大小便闭结不通,这就属于逆证。其整个病程的内外治疗方法,都依照百会疽的治法。
额疽图额疽
额疽生于额头部位,由火毒导致。生于额头正中,属督脉经;生于左右两侧额角,属膀胱经。若疮顶凹陷、颜色焦紫且无脓,病情较重;若疮肿高耸、根部收束且红肿,病情较轻。
【注释】此病症若生于前额正中部,归属于督脉经;若生于左右额角,则归属于膀胱经。总之都是由火毒蕴结引发。初期若疮顶塌陷,颜色干焦发紫,没有大量脓液生成,这种情况病情严重且危险;若疮肿部位红肿高耸,疮根收束,这种情况病情较轻且为顺症。初起宜服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之后服用仙方活命饮来消散肿毒。将要破溃时,若患者气虚,宜服用托里透脓汤;若气实,宜服用透脓散,外部敷用冲和膏。已经破溃的,宜服用托里排脓汤,外部贴琥珀膏。其余的内外治疗方法,均依照痈疽溃疡相关内容处理。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前文“侵脑疽”相关内容)。
透脓散、冲和膏(均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排脓汤(见“项部鱼尾毒”相关内容)。
琥珀膏(见“发际疮”相关内容)。
勇疽
勇疽生长在眼角后方的童子髎穴处,此穴又名太阳穴。
勇疽生于眼角之后的太阳穴处,因胆经怒火引发,形状如伏鼠。若七日内不溃破,毒邪会攻向眼睛,流出黄脓为吉,流出黑血则凶险。
【注释】该病症又名勇疽,也叫脑发疽。是由足少阳胆经的怒火郁结所生,在眼内眦后方五分处。生于太阳穴位置,无论左右两边都可能出现。起初如粟米大小,逐渐肿大且疼痛,形状如同趴着的老鼠,同时面目出现浮肿。若到第七天应化脓却未溃破,火毒就会攻向眼睛,导致眼睛腐烂受损。如果第十一天用针引流出黄脓,毒邪随脓排出,这是顺证,容易治疗;若流出紫黑色的血,表明是气虚不能化解毒邪,属于逆症,难以治疗。初起时宜服用仙方活命饮进行清解,若毒邪严重则宜服内疏黄连汤,外部敷用二味拔毒散。其在将要破溃和已经破溃阶段,内外的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的相关治法处理。破溃之后要注意避风,避免沾水。
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二味拔毒散(均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鬓疽
鬓疽生长在左右两边的鬓角部位。
鬓疽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相关,由欲念和怒火凝结而成。这两条经脉气多血少,溃破出脓宜少。
【注释】此病症发生在鬓角部位,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因体内相火妄动,又外感风热之邪,再加上性情急躁易怒、欲念内生引发火气,从而凝结成病。这两条经脉都属于气多血少的类型,疮疡最难腐烂溃破。而且鬓角处肌肉浅薄,不适宜采用针灸疗法,应等待其自行溃破。溃破之后,不宜流出过多脓液,若脓液过多,会过度耗损血液,疮口难以收敛。初起时适宜服用柴胡清肝汤进行疏解,脓已形成者适宜用托里消毒散托毒外出,外部敷用二味拔毒散。已经溃破后的内外治疗方法,都依照痈疽溃疡的相关治法处理。
柴胡清肝汤
柴胡 生地(各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赤芍(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连翘(二钱,去心) 牛蒡子(一钱五分,炒,研) 黄芩(一钱) 生栀子(研) 天花粉 甘草节 防风(各一钱)
取两盅水,煎煮至剩八分,饭后间隔一段时间服用。
【方歌】柴胡清肝治怒症,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翘蒡,黄芩栀粉草节防。
托里消毒散、二味拔毒散(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天疽锐毒
锐毒生于右耳后一寸三分高骨之后,夭疽生于左耳后一寸三分高骨之后。
夭疽在左侧,锐毒在右侧,都属于胆腑经所主,生于耳后。是由于谋虑过度,郁火积聚而成,此处肌肉浅薄,应当尽快救治。
【注释】这两种病症,左边的叫夭疽,右边的叫锐毒,都生长在耳后一寸三分高骨的后方。所谓“夭”,指不能尽享天年,称为夭;“锐”,就像锋刃一样锐利,是说毒邪厉害。患上这两种病症,痊愈的人极少。刚开始都像黍粒般大小,逐渐肿大如瓜,坚硬且平塌,颜色紫暗无光泽,比其他疮疡疼痛倍增。虽然名称不同,但左右耳后都归属于足少阳胆经,是因为谋虑不能决断,郁火凝结所致。此处皮肉浅薄,气多血少,终究属于危险病症,必须赶紧治疗。若延误病情,热气就会向下进入渊液穴,向前会伤到任脉,在体内熏蒸肝肺,各种恶症都会出现,必定无法挽救。如果红肿且迅速溃破的为顺证,坚硬且疮面发黑凹陷的是逆证。即便用药对症,也只能十有四五痊愈。初期适宜服用柴胡清肝汤来消散解毒,脓即将形成时适宜服用托里消毒散,身体虚弱的人用十全大补汤托毒滋补,外部都敷用乌龙膏,其余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治法(渊液,是胆经上的穴位名称)。
柴胡清肝汤(见前文“鬓疽”相关内容)。
托里消毒散、乌龙膏(均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耳后疽
耳后疽生长在耳郭折痕之间,是由三焦经风毒与胆经怒火上炎所致。若红肿有脓头、局部焮热,是病情向好的表现;若疮面黑陷、肿痛并牵连脑部,且难以破溃,情况则较为严重。
【注释】此病症生长在耳郭折痕处,无论左右,是因三焦经风毒,加上胆经内郁怒火上冲而形成。初起时如粟米大小,逐渐加重肿痛,小的如杏子,大的如桃子。如果疮疡部位红肿且有脓头,局部焮热,容易破溃,流出稠厚脓液,这属于顺证;若疮面黑陷、质地坚硬,肿痛牵引到脑部,甚至头顶、脸颊、肩部、肘部都疼痛,无热感且破溃迟缓,流出紫黑色血液,这属于逆证。初期治疗方法与夭疽相同,已经破溃后的内外治疗方法,都依照痈疽溃疡的治法处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若初起时没有及时使用托里之法,或者误服了寒凉药物,毒邪不能向外透发,于是就攻向耳窍,脓液从耳窍流出,这种情况叫做内溃,属于虚证,应多服用十全大补汤。一般来说,年轻人患此病症,痊愈过程最为缓慢;老年人患此病症,容易形成瘘管。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耳发
耳发在耳郭折痕间,连耳轮一起肿大,严重时脓液会串入耳窍,左右两侧症状相同。
耳发由三焦经风热导致,起初如花椒粒大小,逐渐发展得像蜂房形状,在将要腐溃时也多有孔窍,红肿热痛,生于耳轮之后,流出黄脓为吉,流出紫血则凶险。
【注释】此病症生于耳后,是由三焦经风热相互搏结而成。起初如花椒粒大小,逐渐肿大如同蜂房,将要腐溃时也有很多孔窍,呈现红肿热痛,肿势连接耳轮。所谓“发”,是痈证中毒邪较为严重的情况。不能听任其自行溃破,恐怕溃破延迟,脓液会通向耳窍。应当在发病十一天后,剪破疮顶,若流出黄白色脓液,这属于吉兆,为顺证;若流出紫红色鲜血,则属于凶兆,为逆证。初起时都适宜服用仙方活命饮来消散,外部敷用二味拔毒散。其余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溃疡的治法处理。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耳根毒发
耳根毒图:耳根毒生长在耳垂后偏上的缝隙中,左右两侧情况相同。
耳根毒初期呈现痰核的形状,肿胀如同趴着的老鼠,伴有红肿热痛。它是由三焦经的风火与胆经的怒气上冲,相互凝结而成。这种病症发病急,肿胀迅速且破溃也快,病根较浅,容易治愈,和痈疽那种毒势强大的病症不同。
【注释】此病症生于耳后,起初像痰核的样子,随后肿势逐渐增大,形如趴着的老鼠,皮肤红肿疼痛。是因三焦经风火与胆经怒气上冲并凝结所致。但该病症发病急、溃破快,病根浅,不像痈疽那样毒势凶猛。初期若出现寒热往来,宜服用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若发热且疼痛严重,宜用仙方活命饮消散;脓成时,服用透脓散,体虚者服用托里透脓汤;破溃后,在疮面撒红灵药,贴上太乙膏;脓排尽后,换用生肌玉红膏涂抹,以促进肌肉生长、疮口愈合。若遇到体虚之人,脓水清稀,或疮口愈合迟缓,就服用香贝养荣汤滋补,使其自行愈合。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透脓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详见前文侵脑疽相关内容)。
红灵药、生肌玉红膏、太乙膏(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香贝养荣汤(见项部“石疽”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