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刘好仃把最后一口凉茶喝完,保温杯底黏着半片柠檬,他没甩干净,就这么搁在桌角。屏幕上的测试日志刚跑完第六轮,小李趴在键盘上打盹,小吴的椅子歪到一边,人却还盯着图表渲染进度条。
“醒一下。”刘好仃敲了敲桌子,声音不大,但够稳。
小李猛地抬头,眼睛有点发直。“导出完成了,五个产线,三十七份pdF,全部生成。”
“查时间戳。”刘好仃说。
小李点开文件夹,一个个点进去看。前四份正常,第五份打开时,图表下方的日志明细里,一条记录赫然写着“2038年1月19日 03:14:07”。
“又来了。”小李声音低了下去。
刘好仃没说话,把那行数据放大,投影到白板上。他拿起笔,在“2038”底下画了个圈,又在旁边写了个“-10c”。这是第三次出现同样问题,都是在模拟低温环境下触发。
“咱们原计划只测常规温度,现在看,不够。”他说,“客户不会挑天气开会,咱们也不能挑条件交材料。”
小吴揉了揉脸,“要不再加一轮?72小时连续跑,低温加高并发,看看是不是偶发。”
“不是‘要不再’。”刘好仃把测试方案拖出来,“是‘必须加’。咱们改的不是功能,是人家嘴里的底气。谁在会上被人问一句‘这数据哪来的’,答不上来,前面全白干。”
他重新排了测试顺序,把“极限环境压力测试”提到第一项。服务器重启,导入宁波客户那条产线的完整三个月数据,模拟真实使用频率。小李负责监控日志导出,小吴盯着pdF生成和图表渲染,刘好仃守在中间,手里捏着一份打印出来的《验证清单》,每过一小时就划掉一项。
第一轮,-5c,运行正常。
第二轮,-10c,日志时间戳错乱一次,出现在凌晨三点十七分,持续三秒。
第三轮,五条产线同时导出pdF,低温环境下,图表颜色偏灰,加载延迟四秒。
“配色方案没问题。”刘好仃翻出之前定稿的蓝灰模板对比,“延迟是因为渲染队列卡住了,不是颜色本身拖性能。”
小吴松了口气,“我还怕是设计太重。”
“咱们的设计,是让人一眼就觉得能报上去。”刘好仃把模板关掉,“现在问题是,系统扛不住冷,也扛不住挤。”
他调出后台资源占用图,cpU在高并发时冲到97%,内存波动剧烈。时间戳错乱的节点,正好卡在一次资源峰值之后。
“第三方时间库没做64位兼容。”小李看着代码行,“一到负温计算,时间戳溢出,就跳到2038年。”
刘好仃点点头,“老问题,新场景。以前没人这么用,现在人家拿去汇报,一分一秒都得对得上。”
他把问题记进《验证异常报告》,标红“时间戳错乱”,备注:“优先级最高,影响客户决策可信度”。其余两项——pdF延迟、图表偏色——划为“可接受波动”,附注:“不影响核心数据呈现”。
“接下来怎么办?”小李问。
“测试不停。”刘好仃把服务器温度调到-12c,“再跑三轮,记录每次异常发生的时间、环境参数、资源状态。咱们不光要发现问题,还得知道它什么时候、怎么冒头。”
小吴抬头,“可这轮结果,还能算‘改进成果’吗?”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什么叫成果?不是功能上线就叫成果。是客户拿它去说话,没人能挑出毛病,这才叫成果。”
他站起身,把打印的报告钉在墙上,旁边贴着任务看板的截图。八项任务,五项标绿,三项黄,一项红——正是“关键三日数据标记”。
“咱们改的每一块,都是在帮人准备发言稿。”他说,“稿子写得再漂亮,念的时候卡壳,台下人一听就知道虚。”
凌晨四点,第五轮测试开始。服务器风扇转得发烫,机箱外壁凝了一层薄水珠。刘好仃把温度探头塞进机柜缝隙,实时监控内部环境。小李守着日志导出界面,手指悬在刷新键上。小吴把图表渲染拆成独立进程,避免主流程阻塞。
第一小时,正常。
第二小时,-12c,日志导出成功,时间戳无误。
第三小时,三条产线并发,pdF生成延迟两秒,图表颜色轻微发暗,但数据完整。
“稳住了?”小李问。
刘好仃盯着屏幕,没答话。他知道,还没完。
第六小时,系统在一次批量导出后,突然弹出错误日志:“时间戳转换失败”。紧接着,三份pdF的生成时间被标记为“1970年1月1日”。
“又回来了。”小李低声说。
刘好仃把这次异常记下,连同前几次的数据并列排开。他发现,每次问题出现,都发生在资源释放的瞬间——不是运行中崩溃,而是“松口气”的那一刻。
“不是扛不住压力。”他指着图表,“是压力撤了,系统自己乱了阵脚。”
小吴愣住,“就像跑步完突然停下,岔气了?”
“差不多。”刘好仃点头,“咱们得让它学会匀速收步,不能一下子松劲。”
他重新调整测试策略,加入“压力渐退”环节:高负载运行两小时后,逐步减少并发任务,观察系统恢复过程。同时,把时间库替换方案提上议程,但不在这次测试中实施——这次要验证的是现有改进的稳定性,不是新改动。
天光微亮时,第七轮测试完成。所有核心数据准确,pdF可打开,图表清晰。只有一次时间戳错乱,发生在压力释放阶段,持续不到一秒,未影响文件生成。
刘好仃把最终报告保存,命名为“改进成果验证记录_V1”。他没关电脑,也没叫醒打盹的小李。窗外,清洁工推着桶车经过楼下,玻璃幕墙映出淡淡的晨光。
他站起身,把墙上的测试记录拍了张照,发到工作群,只写了一行字:“第一轮验证,问题定位,方案待定。”
小吴迷迷糊糊抬头,“接下来呢?”
“接着测。”刘好仃把温度探头重新插好,“这次,咱们看看它到底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