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挂断后,刘好仃没放下手机,而是把那句“下周可以聊聊”原原本本地抄进了硬皮本第三页。笔尖顿了顿,在“聊聊”底下划了两道线。他合上本子,起身时顺手把工位上的玻璃样品往里推了半寸,免得碰倒。
七点五十分,会议室门刚开一条缝,小王就探头:“刘师傅,您真要今天就把反馈拆成任务?小吴那边还在改导出功能的交互呢。”
“正因为他改着,才得今天定下来。”刘好仃走进去,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放,“改得再快,方向错了也是白忙。”
人陆陆续续到齐。刘好仃打开共享屏幕,调出“市场反馈库_V2”。表格里已经归整了二十三条记录,按客户类型分了三栏,最新一条是宁波采购主管提的“pdF加logo,字号大一号”。
“咱们上回打了二十多个电话,不是为了听‘挺好’两个字。”他点开#001标杆反馈的pdF,“是看他们拿这工具去开会,能不能站得住脚。”
小王盯着那句“需原始日志佐证”,皱眉:“可测试日志有几百兆,直接打包,客户邮箱能塞爆。”
“那就不是全给。”刘好仃拿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框,“只给关键三天的数据——上线首日、低温测试日、故障模拟日。每条记录带时间戳和环境参数,清清楚楚。”
小吴翻着设计稿:“图表样式也得变。现在这配色,往ppt里一插,像小学生手抄报。”
“那就换成蓝灰底,白字线。”刘好仃点头,“标题字号加大,留白多些。谁汇报,谁看着顺眼。”
老陈靠在椅背上:“可批量对比那块呢?好几个客户都提了,咱们不改,是不是显得不上心?”
“上心也得分轻重。”刘好仃把红笔圈在“决策影响型”几个字上,“客户拿这工具去争预算、要审批,最怕被人问住。咱们先让他手里有硬货,能答上来。至于批量处理,下一轮再啃。”
小李敲着键盘:“那我先把单产线的日志导出接口做稳,支持按日期筛选,打包成ZIp,带校验码。”
“行。”刘好仃转向小吴,“pdF加logo这事,你排个优先级。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是客户老板认的东西。”
小吴抬眼:“那我今晚先出个原型?”
“越快越好。”刘好仃把宁波客户的原话打在屏幕上,“他说‘你们真的在算我们省下的每一秒’。咱们改的不是功能,是这句话的分量。”
散会后,刘好仃没走。他坐在原位,把四条核心需求拆成八项子任务:
1. pdF支持企业logo上传(设计+前端)
2. logo位置可调,字号可选(设计)
3. 图表导出支持pNG\/SVG(前端)
4. 预设商务蓝灰配色模板(设计)
5. 单产线日志按日期筛选(后端)
6. 日志打包ZIp带校验码(后端)
7. 关键三日数据标记(产品)
8. 批量对比模块需求预研(产品+技术)
他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改进任务看板”,顶部设三栏:待启动、进行中、已验收。每项任务标上负责人、预计完成日、验收标准。小吴负责三项设计,小李负责三项开发,老陈和小王各领一项产品跟进。
文档刚保存,老陈凑过来:“搞这么细,是不是太较真了?以前咱们改功能,不都是口头一说,做完了就发?”
“以前客户也没说要把工具拿去开会。”刘好仃把文档置顶,“现在不一样了。咱们每改一处,都是在帮人准备发言稿。错一个数,人家在会上就矮半截。”
老陈没再吭声,默默把自己的任务拖进了“进行中”栏。
下午两点,小吴把pdF加logo的预览链接发到了群里。刘好仃点开,页面右下角果然多了个上传框,预览图里嵌着深圳玻璃厂的标志,字号比原设计大了一圈。
他立刻转发给宁波客户:“您提的,初稿出来了,请看位置和大小是否合适。”
半小时后,回复来了:“位置对,字号再大一号,我们老板老花眼,小了看不清。”
刘好仃把这条截图,贴在任务看板对应条目下,标记为“已验收(待微调)”。然后在群里发了一句:“第一块砖,砌上了。”
小王回了个锤子表情。小李问:“下一个呢?”
“图表配色。”刘好仃指着看板,“今晚出两版方案,明早选。要让人一眼就觉得——这数,能往上报。”
傍晚六点,办公室灯全亮了。刘好仃站在小吴工位后,看两版图表预览图并排显示:一版深蓝底白线,一版灰底橙线。他指着深蓝版:“就这个。标题再大一号,底下加一行小字:‘数据来源:A2护角实测’。”
“要不加个水印?”小吴问,“防截图篡改。”
刘好仃想了想:“不用。咱们的数据,不怕查。反而要让人随便传,传得越广越好。”
他回到自己桌前,打开任务看板,把“图表样式优化”拖进“进行中”,备注:按深蓝商务版推进,明午前出终稿。
手机震了一下。宁波客户回信:“字号改好了,谢谢。我们会议排在下周三,你们准备材料的话,别太花哨,老板喜欢干巴巴的数。”
刘好仃把这条也抄进看板备注栏。然后翻出上次的测算结果,重新核了一遍公式。延迟0.12秒,日均停机减少1.8次,年节省3.1万元——数字没变,但他多加了一行注释:
“以上基于该厂日产量3200件、单价18元、停工成本280元\/小时测算。”
他把新稿保存,命名为“宁波客户专用测算模板_V1”。没发出去,也没关掉。
屏幕右下角,时间跳到18:47。他端起保温杯,喝了一口温水,把任务看板刷新了一遍。八项任务里,三项在进行中,其余五项仍停在“待启动”。
小李走过来:“刘师傅,单产线日志导出,我今晚能跑通流程。”
“好。”刘好仃点头,“先做个最小可用版,能打包,能校验,就行。”
“那批量对比呢?我顺手搭个框架?”
“不急。”刘好仃把杯盖拧紧,“先把这一条做结实。客户要的不是多,是准。”
小李走了。刘好仃盯着屏幕,把“单产线日志打包”拖进了“进行中”栏。光标在“验收标准”那一格停了几秒,他敲下一行字:
“客户能独立完成一次导出,且文件可打开、数据完整。”
他没关文档,也没锁屏。窗外天已全黑,玻璃幕墙映出他坐着的身影,和屏幕上那块刚点亮的“进行中”标签。
办公室只剩两盏灯还亮着,一盏在他头顶,一盏在小吴的工位。键盘声轻轻响着,像雨点落在铁皮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