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爬上窗台,刘好仃把最后一份测试日志拖进汇总表。屏幕上的时间显示8:15,他没看钟,但知道清洁工已经收走了楼道里的垃圾桶,隔壁茶水间传来微波炉“叮”的一声,像某种暗号。
他点开第七轮测试的完整数据流,把小李凌晨标注的“压力释放段异常”和服务器资源曲线对齐。时间戳错乱发生在并发任务从五条骤降至零的瞬间,cpU使用率从97%跌到18%,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车突然松开油门。刘好仃放大那一秒的日志,发现系统在清理缓存队列时,第三方时间库未能正确处理负温环境下的时间差计算,导致回滚到默认起始点。
这不是崩溃,是“喘气不匀”。
他新建一个图表,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标记七轮测试中的三类问题频次。红色代表时间戳错误,黄色是pdF生成延迟,绿色是图表偏色。前四轮,红色柱子每轮都高高耸起;第五轮开始,只在特定节点闪现;最后两轮,仅一次短暂出现,且未影响文件输出。黄色延迟从平均4秒降到2秒内,绿色偏色再未复现。
“能用了。”他轻声说,像是在说服自己,又像是通知空气。
会议室门推开时,小吴正啃着包子,小李抱着笔记本,眼睛还有点浮肿。没人说话,但都看了眼墙上的任务看板——那项标红的“关键三日数据标记”还挂着,但旁边多了个手写便签:“第七轮过了。”
刘好仃没坐主位,站在投影前,把趋势图调出来。“咱们跑了七轮,问题在变少,也在变轻。”他指着红色曲线,“时间戳错乱,从前六轮的‘常客’,变成了最后一轮的‘访客’,而且只待了一秒,没留下痕迹。”
小吴咽下最后一口包子,皱眉:“可它还是出现了。万一客户刚好在那一刻导出呢?”
“万一呢?”刘好仃反问,“咱们厂做玻璃,有没有一片是绝对完美的?显微镜下,哪块没点气泡?但客户拿去装窗、做门,谁会因为一个头发丝粗的瑕疵退单?”
小李笑了下:“那得看气泡在不在正中间。”
“对。”刘好仃点头,“问题不在不在,而在能不能用。咱们改的不是教科书,是工具包。客户要的是能拿出去交差的文件,不是实验室报告。”
他切换到一段模拟视频:界面打开,输入参数,点击“批量导出”,五份pdF依次生成,图表清晰,时间标注准确,最后一页还嵌着企业LoGo。整个过程耗时38秒,低温环境下运行。
“你看它卡了吗?”刘好仃问小吴。
“没卡。”
“你看它崩了吗?”
“没有。”
“那它就是能用的。”
小吴低头搅着咖啡,声音低了些:“我只是怕,万一人家会上被问住……”
“会上被问住,不一定是因为数据错。”刘好仃把视频停在最后一帧,“可能是因为字体太小,可能是因为颜色太花,也可能是因为没加公司名字。咱们已经把最要命的‘数据不准’摁住了。剩下的,是优化,不是救命。”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小李忽然抬头:“那……现在算过了吗?”
刘好仃翻开打印的改进计划原件,纸页边角有点卷,显然是翻过很多次。他逐条对照:
“解决低温环境下关键数据丢失”——七轮测试中,核心数据无一遗漏,时间戳问题可控。
“提升高并发稳定性”——五条产线同时导出,成功率从最初的40%升至92%,仅一次因资源释放异常导致标记错误,但文件可正常打开。
“支持客户在汇报场景中直接使用”——pdF格式兼容,图表清晰,LoGo可定制,已通过内部模拟验证。
他合上文件,在报告末页写下结论:“改进成果通过验证,建议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然后签上名字,写下时间:8:47。
阳光正好铺满玻璃幕墙,反射进来,在桌角晃出一小片亮斑。刘好仃把报告推到中间,说:“咱们不是要做一个永远不会出错的系统,而是做一个让人敢拿出去说话的工具。现在,他们可以开口了。”
小吴盯着那行签名看了很久,终于开口:“那……还测吗?”
“测。”刘好仃站起来,把投影关掉,“但不是为了找毛病,是为了看它能跑多稳。接下来,咱们换个方式跑——连续七天,每天八小时,真实使用节奏,不加压,不突变,就看它能不能像上班打卡一样,天天准时。”
小李合上电脑:“那我调个自动记录脚本?”
“调。”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测试—分析”环节画了个圈,然后写下:“结论已定,动作不停。”
他转身准备去茶水间泡杯新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监控平台的自动提醒:第七轮测试的最终校验完成,所有文件md5值匹配,无损坏。
他没点开,把手机翻过去,继续往茶水间走。
水烧开的提示音响起,他按下按钮,热水冲进杯子,茶叶打着旋儿沉下去。他端着杯子回来,看见小吴已经打开服务器监控界面,正把新一轮测试的调度任务加进队列。
“时间设成九点整?”小吴回头问。
“设成九点零七。”刘好仃说,“让系统也迟个到,别太累。”
小吴笑了,手指敲下回车。
屏幕上的进度条开始缓慢爬升,资源占用曲线平稳上扬。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工人陆续走进厂区,有人提着保温饭盒,有人骑着旧电动车,车筐里还放着头盔。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分针刚走过九点。
监控系统弹出第一条日志:
“任务启动,环境温度:-10c,并发数:3,状态:运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