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还义正严辞的礼部尚书张大人,此刻脸色发白,心中叫苦不迭。
林淡这话太狠了!这分明是阳谋!把他架在了火上烤!
他这话说完,谁再反对设立商部,谁就成了阻碍皇上开创盛世、名垂青史的罪人!这顶大帽子,谁扛得住啊?!可偏偏,他一时竟找不到话来反驳这“名垂青史”的诱惑!
一旁没有出声的工部尚书周韬也憋得难受。
他本就属于已倒台的义忠亲王一派,如今在朝中日渐边缘化,忠顺王府的萧世子几乎要把他这个尚书架空。他知道林淡与忠顺王府交往密切,私下也查过林家底细,本想找机会攻讦。
可查来查去,林家上下,从林如海到林家村的族亲,竟无一人从商!
与朝中许多大臣家中一样,不过是购置田产、经营几间铺面收取租金罢了。若从此处下手攻击林淡,恐怕首先会得罪一大批同僚,皇上也绝不会理会。
他不由得心中怨念:这林家一门心思科举出仕,干干净净,好端端的替那些商户出什么头?!
林淡自然不知周尚书心中的百转千回,他趁热打铁,继续阐述核心观点:“臣历经数月,详查历代经济得失,认为之所以商户难管,弊端丛生,其根源在于朝廷从未真正‘管’过!除了订立几条税法进行征收或打压之外,大多是任其自生自灭,此乃治国之大忌!极易滋生官商勾结、盘剥百姓、乃至威胁朝廷之隐患!”
皇帝闻言,兴趣更浓,示意他详细说。
“臣之愚见,朝廷应立即设立专门衙署,主动介入、引导、规范商事活动!而非被动应对。”
林淡开始举实例,“譬如,定州官窑每年烧制瓷器,除宫中用度之外,仍有大量精美瓷器,更不乏因微小瑕疵而需销毁的残次品。但臣实地考察得知,海外洋人并不精通此道,反而追求奇特异域风情,并不以我们的标准为圭臬。朝廷只需设计一种有别于官窑正品的特殊印记,再以竞价拍卖的方式,将这些‘残次品’专售于洋商,所获之利,岂不足以充实一大笔国库收入?”
接着,林淡滔滔不绝,足足讲了一个多时辰。从中央设立商部的架构、职能,到地方配套的税务稽查司;从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垄断专营,到对民间私营商业的规范、监督与扶持;从建立海关制度到统一度量衡、规范市场……他勾勒出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由国家层面深度介入并引导商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待他讲完,殿中那些初次听闻此策的大臣,几乎全都听傻了!这其中蕴含的想法太过超前,却又环环相扣,极具操作性!
皇帝的眼睛越听越亮,仿佛已经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如同潮水般涌入国库!
他激动地一拍御案,朗声道:“林爱卿真乃国之栋梁!思虑周详,见识深远!”
殿中虽仍有如礼部、工部、刑部尚书等内心并不完全赞成者,然此刻竟无人敢出言反驳。
无他,只因这位林郎中刚刚用一场太上皇的寿宴,真金白银地为国库赚了两千多万两银子,并且惠及了六部衙门!他的“点金术”,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林爱卿,”皇上目光灼灼地看向他,问得极其直接,“既是你提出的方略,依你之见,这首任商部尚书,谁可胜任?” 皇帝内心几乎是属意林淡的,甚至想着让他破格提拔。
然而,林淡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躬身,清晰而坚定地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忠顺亲王,可担此重任!”
一直在旁边听得昏昏欲睡、觉得此事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忠顺亲王:“???!!!”
本已准备让林淡毛遂自荐的皇帝:“???”
殿内一众大臣也纷纷侧目,看向那位以“闲散”、“爱享受”、“怕麻烦”着称的王爷。
皇帝愣了片刻,迅速权衡起来。
相比较于忠顺王爷的惊愕,他倒是更快地接受了这个提议。
主要林淡虽能力出众,但毕竟年轻,资历尚浅,根基不深。尚书之位至少是正三品,让一个正五品郎中一跃而上,确实阻力太大,但借此机会将其擢升至正四品,主持商部实际事务,则顺理成章。
而九弟忠顺亲王,身份尊贵,足以压制各方阻力,但他本人……嗯,没什么处理具体政务的脑子,正好让他挂个名,替林淡撑起一把强大的保护伞,具体事务由林淡操办即可!
“妙啊!”皇帝越想越觉得此安排精妙无比,不由得赞赏地看了林淡一眼,心中暗道:不愧是师兄的孙儿,考虑问题就是如此严谨周全,既办了实事,又顾全了朝局平衡和自身处境!
君臣二人思路虽不同步,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都对此安排十分满意。
唯有忠顺亲王,看看一脸“朕觉得甚好”的皇兄,又看看一脸“王爷您重任在肩”的林淡,最后再看看周围一群若有所思或事不关己的大臣,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不是……等等!你们君臣二人……真的就没有人在意一下本王的意愿和死活吗?!本王只想做个逍遥闲散的富贵王爷啊!谁要当这劳什子的商部尚书啊?!